张菁妇科临证验案3则
2015-04-16杨洁琼彭子敬
杨洁琼 彭子敬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张菁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理论深厚,临床善用古方,疗效卓著,在治疗妇科疾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颇多。现将其治疗妇女杂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经间期出血
郝某,女,28岁。2015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1年,加重2月。患者既往月经规律,28日一行,5~6天净,经量恒多。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每于月经第12~14天出现阴道出血,量少许,未予治疗。近2月患者经间期出血时间及出血量逐渐增多,淋漓4~5天止,遂至医院就诊。刻诊:现阴道出血第2天,量如同月经量,色暗,伴烦躁易怒,胁肋胀痛,腰膝酸软,寐少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行妇科检查、血常规及B超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经间期出血。辨证为肝郁肾虚型。治以疏肝解郁,补肾养阴。处方:
柴胡 10g,白芍 15g,炒白术 10g,茯苓 15g,甘草6g,女贞子 15g,旱莲草 15g,郁金 10g,远志 10g,黄精10g,酒萸肉 15g,仙鹤草 20g,煅龙骨 20g。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患者服至3剂血已止,诸证悉减。第2个月经周期服药前,患者阴道可见少量咖啡色分泌物,服药3剂后血止。第3个月经周期继续用药以巩固疗效。停药至今未发。
按: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正常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出血持续2~3日或数日,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酸、小腹胀疼或坠胀。相当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本病由于出血量少,且能自行停止,往往不被重视,但失治日久,血量增多,出血时间延长,可发展为崩漏;又由于本病发生的特殊时间,未生育者常因排卵期阴道出血而错过最佳受孕时机造成不孕。因此本病日益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经间期是经血来潮后女性处在阴精暗耗,为阴血的恢复生长,促进卵泡成熟阶段,经间期肾阴肾阳交替,从阴转阳,若体内阴阳生化功能失调,阳动阴血外泄,可见阴道出血[1]。张师在临床中发现经间期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认为肝郁肾虚是经间期出血的常见证型。《笔花医镜·妇科证论》指出:“妇女之症,审无外感内伤别症,唯有养血疏肝四字,用四物汤、逍遥散之类可得其八九。妇女病辨证属肝之为病者甚众,用治肝之法获效者甚多。”《傅青主女科·调经》谓:“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或曰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至于如此。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肾不无缱绻之谊,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方以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方中女贞子、墨旱莲均归肝肾经,二者配伍既可滋补肝肾,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柴胡、白芍、郁金疏肝解郁;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远志安神助眠;黄精、酒萸肉滋补肾阴,仙鹤草、煅龙骨收敛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治法,本方疏肝而不动血,同时滋补肾阴,俾阴充阳敛,使阴阳平秘,自无出血之患。
2 围绝经期综合征
阎某,女,55岁。2015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乍寒乍热5年余。患者绝经5年,绝经后无激素替代治疗。近5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乍寒乍热,呈阵发性发作,汗出恶风,伴有心烦,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辨证属肾阴阳俱虚。治宜温肾补阳,滋肾填精。处方:
仙茅 10g,淫羊藿 10g,巴戟天 10g,知母 10g,黄柏 10g,当归 10g,浮小麦 30g,女贞子 15g,墨旱莲15g,五味子 10g,覆盆子 10g,酒萸肉 15g。7 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5年1月21日二诊:烘热汗出、腰背冷痛等症状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2周,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围绝经期综合征,在西医学上原称为绝经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的月经紊乱、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腰酸骨痛、皮肤麻木刺痒或有蚁爬感、记忆力下降、浮肿便溏甚或情志异常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2]。在中医学上属于“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等病症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女性一生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等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张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患者因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偏亢,热扰心神,症见心烦等;阴虚则热,虚火上炎,热迫津液外泄,出现潮热汗出等;本案患者患病时间较长,肾阴亏虚,阴损及阳,导致肾阴阳两虚,则不能温煦,出现腰背冷痛等症状。故治宜温肾补阳,滋肾填精。方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覆盆子温肾阳而不伤阴;女贞子、墨旱莲、酒萸肉滋养肝肾阴精;黄柏、知母泻相火而益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浮小麦性味甘微寒,归心经养心除烦;五味子收涩止汗。全方滋阴益阳,清热而不伤阴,祛寒而不损阳,阴阳调和,切中病机,标本同治,故能奏效。
3 产后身痛
刘某,女,28岁。2014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产后40天,四肢关节疼痛15天。患者40天前顺产一女活婴,现恶露已净,乳汁充足,15日前患者因不慎感受风寒,自觉四肢关节疼痛且活动受限,遇冷痛甚,伴面色少华,夜寐不安,纳差,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产后身痛。辨证属气血亏虚,风寒侵袭。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散寒。处方:
川芎 10g,续断 10g,桂枝 10g,独活 10g,防风10g,寄生 10g,当归 10g,木瓜 10g,牛膝 10g,豨莶草10g,秦艽 10g,肉桂 6g,砂仁 6g,陈皮 10g,炒酸枣仁10g,酒萸肉 15g,太子参 10g,白术 10g。4 剂。每日 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4年6月18日二诊:诸症减轻,四肢关节可自如活动,效不更方,按原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产后身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出现肢体筋骨关节肌肉酸楚、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又称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风湿病、产后风[3]。《经效产宝》是最早记载本病的典籍,曰:“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张师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产后气血亏虚,百节失于濡养而空虚,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血脉,稽留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发生。本案患者产时气血耗损,且产后虚损未复,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少华;血虚不能养心则夜寐不安;脾虚气弱则失运化,故纳差。治疗应谨遵病机,宜益气养血、祛风散寒。处方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独活辛苦微温,善祛下焦与深伏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以除痹;秦艽、豨莶草、木瓜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此证多血虚……则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故用防风,其祛风胜湿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桂枝、肉桂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续断、寄生、酒萸肉补肝肾、祛风湿而强筋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药时应时时顾护脾胃之气,则加太子参、白术、陈皮、砂仁健脾和胃益气;炒酸枣仁养肝助眠;当归、川芎、牛膝活血通络,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据现代药理研究,上述诸药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菌消炎镇痛作用[4]。综观全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可使气血充、风寒除,则痹病愈。
[1]冯光荣.二至丸合丹栀逍遥丸加减治疗肾虚肝郁型经间期出血 50 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2,4(2):78
[2]闫军堂,王雪茜,刘敏,等.王庆国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36
[3]李佳浍,闫梅.马春芬教授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8):125
[4]范丽丽.独活寄生汤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011,26(1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