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军权治疗脾胃病季节性用药特色经验撷菁

2015-04-16丁雪菲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柴胡阳气脾胃

丁雪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指导:夏军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夏军权教授从医三十余载,擅长治疗“胃痛”、“痞满”、“嘈杂”、“泄泻”等脾胃病。笔者有幸跟师抄方学习,对其季节性用药治疗经验颇有心得,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四季辨证的重要性

1.1 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产生于自然界,赖自然条件而生存,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论衡·变动》云:“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人的生理活动、病理改变都因四时节气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节律改变。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的养生防病原则。《内经》在用药治疗方面,重视岁运季节气候之异,东西南北方位之别[1]。脾胃大家李东垣秉承《内经》学术观点,临证强调遵从自然规律,结合时令用药。《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说“内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无违时,无伐化。又曰:无伐生生之气。皆此常道也。”

夏教授遵东垣思想,认为在治疗中既不能违反四时节气的自然规律,又不能克伐人体的生生之气,再结合个体的阴阳盛衰,辨证施治,即所谓“四季辨证”。如何让病人顺应四季变化,如何借四季之气平衡阴阳、生发收藏,如何借“四季辨证”更好地发挥药物功效,才是充分体现中医“天人合一”的上工之道。

1.2 脾胃更易受季节变化影响 李东垣[2]指出:“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损伤脾胃。”夏教授认为脾胃更易受季节和六气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脾胃虚弱之人,更难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也更容易受风、寒、暑、湿、燥等外邪的克伐。如胃阴亏虚者,逢秋燥则阴津更伤;脾气虚弱者,遇暑湿必运化无力。所以如何注意季节性用药,在脾胃病治疗中更为重要。临证用药时还应注意,一是四时之气偏盛,一是四时之气反常,皆需要我们在处方用药时因“时”利导,平衡阴阳,使气机升降有序,脾胃功能复常。

2 四季辨证心得

2.1 顺时用药 顺时用药,也就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四季气候特点辨证选药。夏教授认为,季节性用药不必过多考虑证候,药物也不在多,常常一到二味即可,用药得当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1.1 春季当疏肝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风木司令,与肝气相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虚弱者,因春季阳气升发不足,易出现肝气内郁之象,土虚木郁,克脾犯胃,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夏教授认为春季应适时选用柴胡等疏肝理气升发之药,《滇南本草》言柴胡“可行肝经逆结之气”;此外柴胡还有升举阳气的功效,临证如见气虚下陷所致脘腹重坠、久泻之症,选用柴胡疗效更佳,正如《本草正义》亦说:“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正虚,则表气之陷于阴气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此外,则有肝络不疏之症,在上为胁肋诸痛,在下为脐腹胀,实皆阳气不宣,木失调达所致,于应用药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夏教授用药清灵,柴胡量用6g,自无“劫肝阴”之虑。“胃病久发,必有聚瘀”,兼有血瘀之象者,选用郁金,郁金入血分兼和营血,可养肝血、畅肝用,常与柴胡配伍使用。如肝郁轻缓者,选用合欢花、麦芽、谷芽等疏肝柔肝,体现轻舒和肝之义,兼有烦躁难眠者选合欢花为佳,而兼脾虚食少者则用谷麦芽更妙。

2.1.2 夏季宜化湿 暑乃夏季主气,暑性炎热,暑多挟湿,且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梅雨季”这一特殊气候现象,此时气候湿热多雨,湿气弥漫,脾胃易为湿邪所困。立夏之后,夏教授常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藿香性微温、味辛,有解暑化湿、和中止呕之效,用于脘腹胀满、吐泻、纳差、苔腻等症。佩兰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除可与藿香相须为用外,又因其化湿浊,去陈腐,“开胃除恶”,常用其治疗脾经湿热所致口中甜腻或无味、多涎、口臭等症,根据其湿邪轻重,用量在6g至15g。进入三伏天后,暑热炽盛,临证时夏教授不忘“暑性盛散,伤津耗气”的特点,运用菊花、荷叶清暑利湿之时,加用太子参、枸杞子益气养阴。

2.1.3 秋季需滋阴 燥为秋季主气,初秋多见温燥,因初秋之时夏热之气未退,燥与热合,易成温燥之邪伤人致病;深秋多见凉燥,深秋之时冬寒之气来临,燥与寒合,易成凉燥之邪伤人致病[3]。对此,夏教授主张初秋宜凉润,深秋需温润。初秋选用滋阴凉润之药如北沙参、石斛、麦冬,正所谓“燥者润之”。北沙参归肺、胃经,养肺胃之阴,兼清肺胃之热,《饮片新参》言其“养肺胃阴,治劳咳痰血”,故临证时如见患者兼有肺阴虚证之咽干音哑、干咳少痰者,夏教授多用北沙参。石斛归胃、肾经,夏教授最常用于胃阴虚之胃脘疼痛、嘈杂、烦渴、舌干红少苔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景岳全书·四十九卷:本草正》称石斛“用除脾胃之火,去嘈杂善饥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止消渴热汗”。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与沙参、石斛相似,《本草正义》载:“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麦冬又归心经,能养心阴,清心热,适用于临床同时见心悸者。阴伤较重者,常与玉竹、乌梅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兼有脾气虚者,又选山药、太子参等共奏益气养阴之功。而深秋之时夏教授在滋阴的基础上会适当加用温阳药物固护阳气,如桂枝、苏梗。

2.1.4 冬季要护阳 冬季气候寒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素体脾胃虚弱者易感寒邪而发病,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多,脾胃病易在冬季反复。夏教授临证宗仲景之法,注重脾胃阳气,认为脾胃健运如常,依赖阳气的催动[4]。最常用干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胃寒之脘腹冷痛、恶心呕吐,取理中丸之义。张元素《珍珠囊》记载:“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夏教授选择温阳之品每多心得,如伴肩背疼痛,或恰遇外寒,或辨证属阴阳不和者,喜用桂枝解肌温经通脉;如兼有头痛则选吴茱萸、白芷,其中吐涎吞酸肝经寒气甚者重用吴茱萸,量用5g至6g,正如《本草纲目》载其“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兼外感头痛者宜用白芷;腹冷兼便溏者则用炮姜;脐周痛者取乌药配木香;少腹痛者用高良姜配香附或乌药;胸腹气滞之嗳气者选苏梗。如遇阳虚较甚者,加温肾之品如附子、肉桂、益智仁等,因人之阳气依赖肾阳的温煦,补火助阳,温肾水而振中土。

2.2 反季节用药 夏教授认为所谓 “反季节用药”可谓“与时俱进”,且与顺时用药并无矛盾,为何“反季节用药”,其原因有二。一是当今气候常常反复无常,如秋冬反而气温偏高,春夏异常凉爽,人体更易导致阴阳失衡,病情常于此时反复,所以重视气候异常对人体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如秋冬气温偏高,更易导致脾胃阴伤,此时临证宜多选凉润之品濡养胃阴。而春夏异常凉爽,则更易伤及阳气,应特别注意温中。二是当今人们生活条件与古人有很大区别,我们用药也要“与时俱进”,如夏季空调广泛使用,加上冷饮、啤酒等,人们贪凉饮冷,往往伤及脾阳,夏教授夏季用姜常常多于冬季。而冬季暖气、空调的使用,常使热邪、燥邪偏盛,所以黄连、蒲公英、石斛等也成了冬季常用药。

3 结语

夏教授指出季节性用药不是什么高深之道,但恰是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治病不辨四季,绝非上工之法。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辨四季寒、热、燥、湿,因势利导,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初学中医者,养成察四时变化、应四季用药的习惯,方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特色与疗效。

[1]苏颖.《内经》运气治则探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3):2

[2]李东垣.脾胃论.文魁,丁国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

[3]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66[4]夏军权.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15

猜你喜欢

柴胡阳气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柴胡治疗猪感冒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