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自信”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5-04-16丁贞权叶少宝
丁贞权,叶少宝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以“三个自信”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丁贞权,叶少宝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三个自信”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需要“三个自信”引领。要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加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来引领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等方面来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三个自信;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根本成就”,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调“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三个自信”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一、“三个自信” 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逻辑
1.“三个自信”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理论前提的一致性。“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三个自信”中的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而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其理论前提,也是其内在要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三个自信”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支撑。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多系列和多层次性。从内容上可划分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这些多样性、多层次、多系列的理想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来说,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是基础,而以“三个自信”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根本,对其他理想起着支配和导向作用,它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是其他理想的内在支撑。
3.“三个自信”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三个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着指引作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获得的巨大成功实践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4.“三个自信”体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培养具有什么样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因而有着很高的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是培养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义务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终生的大学生,“三个自信”恰恰体现了这一要求。
5.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覆盖与实践可以推进 “三个自信”教育的实施。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内容不断融入时代精神,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1],另一方面,“高校在抓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探索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明显增强”[2],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以及载体不断丰富,推进的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和实践可以进一步推进“三个自信”教育的实施。
二、“三个自信”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因和价值分析
大学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校园到逐渐接触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3]。“三个自信”能否被当代大学生接受,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前境遇,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变化时期。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中长大的,他们开放程度高,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但缺乏对政治、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深入了解。随着信息网络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文化多元的时代。多元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影响。
“持续21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4],“但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挟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混淆视听,抢占地盘,经济上,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劣势加大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难度”[5],“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现象,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念迷茫、理想模糊、观点偏激、责任缺乏、意志脆弱等方面的问题”[6]。
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因为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非常关键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看到了一个愈加成熟、愈加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也让他们看到了不断谱写壮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交汇点上,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如何把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向未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合乎人民群众利益。对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让他们理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途径的道路、作为指导道路的理论和作为根本保障的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从而将心理上的自信、思想上的坚定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三个自信”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理想信念的讲话精神,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际情况,以“三个自信”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处理好“三个自信”内容与教材的关系,围绕“三个自信”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将“三个自信”全面融入到教学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使大学生自信有底气,同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的不断努力。
2.加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 “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急剧涌入,“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迷茫、政治观念淡漠,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弱化以及部分大学生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脱节”[7]。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将个人梦和国家梦紧密结合在一起,弘扬主旋律,宣扬正能量。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在关心和照顾大学生个人利益中引领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将个人发展愿景和“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
3.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筑牢 “三个自信”。理想信念要发挥引领、统摄作用,必须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只有将它大众化、日常化,转化为人们的日常价值观和生活实践,才能逐步被人们共同遵循,因此,“三个自信”引领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将“三个自信”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大学生活动内容中去;与大学生日常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紧密结合,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价值追求和内心信念,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三个自信”。
4.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自信源于创新,创新引领自信。首先,创新教育内容。具体来说,要把“三个自信”教育与爱国主义和美丽中国结合在一起,将大学生人生目标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三个自信”与大学生的时代使命、社会历史责任教育有机结合。其次,创新教育方式。与社会、文化热点相结合,第一,积极利用微博、微信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微博、微信,在平等对话、交互叙事的方式下对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第二,寻找流行文化的切入点。当前社会流行文化较多,如韩剧、电视选秀等。流行文化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因此要积极寻找切入点培养“三个自信”,讲清楚正是由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为社会文化发展、交流提供了难得的环境,正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才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营养等;第三,探讨国际政治热点,引领“三个自信”教育,比如探讨当前泰国、乌克兰局势,说明一个国家发展用什么理论作指导,选择什么样道路,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了解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三个自信”的内在体验,做到知行合一,坚定他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黄蓉生,姜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论略[J].高校理论战线,2009,(7):32~3.
[2]陈勇,王欢,梅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37~42.
[3]王荣华.浅议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3,(9):180~181.
[4]张蒙蒙.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培养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
[5]冯秀军.新时空境遇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1,(4):14~18.
[6]陈文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28~130.
[7]邹慧.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4~37.
Leading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ith the“Three Self-confidence”
Ding Zhenquan&Ye Shaobao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601)
The“three self-confidence”has an inherent logic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Under the culture and value influenc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ociety,the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needs the guidance of“three self-confidence”.We'd better guide the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the“China dream”,which combined with students'dail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methods.
three self-confident,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G40
A
1674-0416(2015)01-0097-03
[责任编辑:刘 芳]
2014-08-17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2013年度项目“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育研究”(编号:B2013009)的研究成果。
丁贞权,男,1968年生,安徽长丰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叶少宝,男,1971年生,安徽长丰人,讲师,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