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课堂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2015-04-16赵小雯,隋晓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符号数字化时代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199-02

① [收稿日期]2015-09-0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外语专项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WY2014040-B) ;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YWG2014-01)

[作者简介]赵小雯(198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隋晓冰(197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教授。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2012)一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带来风暴式的变革,这将突破人类交际的时空限制。数据、符号成为文化传播高效迅捷的交往途径,为大学英语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全球一体化和地区本土化使得语言文化体现日趋多元化。以电子化、数字化为特点的大数据驱动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再只是通过文本文字讲解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超文本的视、听、立体空间、网络虚拟社区等多元手段获取知识,进行实践操练。因此,构建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培养语言学习者综合认知能力,顺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对推动网络环境下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识读能力及多元识读教学法

“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这一概念是1994年9月由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十位著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团体”提出的。新伦敦团体New London Group(1996)认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要求识读能力从单一地以读写认知能力为核心发展为以多元符号为媒介的多元识读能力。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literacy)转换为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对于识读能力的理解按照时间纵向划分把识读分为传统识读、电子媒体识读、电脑识读和信息媒体识读四个阶段。也有学者从识读教育的变革把识读分为文字识读、视觉识读和多元识读。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识读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超文本语言的解读能力以及批判地选择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以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为理论依据。Halliday(1978)指出文化本身就是符号系统,一个意义与信息嵌于人们行为中的系统,而文化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不仅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而且还可通过视觉、听觉、绘画、手势等多元符号形式来体现,达到构建意义,有效沟通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多元识读教学法应运而生。“新伦敦团体”(1996)认为,多元识读教学法克服了传统的只注重语言读写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的缺点,强调运用各种符号资源来获取语言、文化和社会信息。多元识读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和改造式操练(Healy,2004)。在多元识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文化主题展示各种符号资源为学生设计“情景操练”,通过“明确指导”的形式进行正向干预,激发学生利用元认知进入所设计得情境,自主探求多元符号资源信息,构建意义内涵。教师根据“批判性框定”原则,指导学生从语篇布局、社会语境、意义构建、语言特征、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批判性思考,最后,帮助学生把设计原则应用于不同的语境,生成新的意义。

二、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特点

1.多元识读教学法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

学习者利用其元认知能力对课堂主题信息以及同学交流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网络互动在协商中互相弥补,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含量,社会资源利用能力。

2.多元识读教学重视在大数据时代将多元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

多元识读教学能够看到在21世纪大数据时代中,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数字化网络正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识读教育的多元化。

3.多元识读教学强调批判反省

多元识读反对一味被动地全盘照收来自教材、教师等权威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倡导让学习者通过从信息网络,社会资源中理解所接受的语言文化知识,结合外部环境的辅助批判地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语言技能,增强跨文化意识。

三、构建大数据时代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PPT课件展示、音视频应用、网络教学资源链接、手机QQ和微信师生互动等多元媒介的使用都为多元识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笔者试图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方面构建大数据时代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1.教师发展框架

(1)调整教师角色。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数字化促使整个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这将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学会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学会利用这些新型的计算机网络媒介设计课程。教师本身的主导地位也随之调整为辅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辅助学生利用这些数字化符号资源来认知并建构知识,要批判地思考各类网络信息,重新建构自身对所获取知识的认知。教师自身也可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挑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2)转变教学理念。世界语言文化具有多元性,同时也具有全球一体性。在多元化信息社会中,语言文化的学习不只是单纯地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还是比较、批判和吸收多元文化,发现创造知识,主动重新构建信息的过程。因此,外语教师更应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多元文化操作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更要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2.学生发展框架

(1)改变学生学习观。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交流是多元媒介的沟通交流,这就使得语言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唯一重要途径,在社会符号理论推动下,人类的交流超出了传统的文本读写时代,进入了超文本的数字符号多元识读时代。因此,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书本为权威的固有学习观,应根据自身的背景知识、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选择性获取符号信息,批判地分析比较所得的信息。

(2)优化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媒介,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是对当代大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在利用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情景操练”中普遍反应信息量太大,没有次序,不容易甄别出有效信息;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采取教师的“积极干预”是实施多元识读教学的必要条件。

3.课堂环境发展框架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是多元识读教学的关键所在。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多元识读教学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以文字、多媒体等文本和超文本资源创设教学情景,也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创设虚拟学习空间,建设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多元识读教学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课堂环境,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1)高校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满足多元教学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由于网上资源极为丰富,海量存在,学生在自主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时会出现网络迷航,不知如何择取信息。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要结合传统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选取优秀的语言学习资料,整合、提取、加工,然后再把个性化的外语专业资料、语法资源、影音文件、词汇库、课件、题库以及口语语音操练软件等学习资源纳入资源库,连接局域网,达到共享,这样就能从正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时效性。

(2)建立虚拟网络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三维虚拟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多元教学模式的“改造式操练”中将语言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输出。可以根据课堂主题创设情境,比如涉及旅游管理、酒店入住、银行接待、交通出行等主题式情景操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多元识读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网络化、数字化是完成多元识读教学的一个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来自学校、教师,以及信息技术团队的支持和共同协作。

总之,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多模态化、语言文化多元融合的大数据时代,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识读教学以及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冲击,同时也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了解多元识读的含义,探究运用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意识,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是实施多元识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有利因素。

猜你喜欢

符号数字化时代
学符号,比多少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符号的由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变符号
数字化制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