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开情境教学的“五重门”

2015-04-15南红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稿子创设情境

南红阳

[摘 要]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美;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有效;情境;建构;参与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几点入手:

在有效的活动情境中学数学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技能的形成,及方法思路的明晰,都离不开学生“做数学”. 也就是说,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从各自的座位开始,把每一列学生看成是一个小组,从左到右,按几排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教师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挂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贴对了奖励一张红苹果画片……最后设计的是让小朋友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教师设计的有座号的电影票,让学生自己去跟事先设计好的座位对号,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教师则为学生放映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断,这一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 又如有的教师讲了“元、角、分”就让学生模拟去商店买东西;学了“统计”就让学生统计一些身边的事;学习 “认识厘米”,就在教学中设计了“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这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情景,增加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学数学

有人说数学是问题,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在面临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由思而疑的提问就是课堂的出彩高潮点.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一课时,创设这样四个问题:

问题1:观察250×3=750和0.25×3=0.7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果250后面是以克作单位的话,那么把“克”化为“千克”就可写成下面的算式了. 接着从250×3=750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那么自然推出从0.25×3=0.75也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即0.75÷0.25=3和0.75÷3=0.25,从中体会到: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问题2:教师实验操作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二段,一段是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 用多种方法解决1÷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般学生都能得到好几种解法.

问题3:那么如何来求( )÷3呢?逐步把学生的不同解法统一到“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种方法上来.

问题4:你的问题呢?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学,而且还要会问,这样才能实现“学”“问”的统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 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有趣的. 其次还要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特级教师吴正贤在讲“认识厘米”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辩的不可开交,学生在争辩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完善了人格.

在有效的人文情境中学数学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跨;没有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不打自跨. 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创设有效的人文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如讲《统计图》时,教师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的受伤、丧生的人数制成统计图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又如教学了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去激发学生的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怀. 但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一定是生动的故事,可以有趣的谜语,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一句反问. 如一位教师在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新课伊时就出示2.4÷0.12直奔主题,教师接着问: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行!老师期待大家惊人的发现!寥寥数语中,激发学生产生对自我、对同伴挑战的勇气与欲望. 这也是一种情境创设,它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明了. 我们要清楚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总之,情境创设要摒弃虚假、形式化,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在有效的故事情境中学数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可创设一些故事化情境,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可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也可自编一些童话故事、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贤在教“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给同学们讲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吃.” 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准满意了吧!”小猴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听了故事,班上的孩子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你看吴老师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并把商不变的性质隐含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认识长度单位”时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 富有童趣的谜语引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有效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情境创设要追求真实有效.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看到教室里一扇窗子上有一块长方形玻璃被打成两块,立即灵机一动,向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请你将窗子上被打坏的那块玻璃重配一下,你认为只要带两块碎玻璃中的哪一块,就一定能完成配玻璃的任务?”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爷爷血压高,降压片药瓶标签上写着:0.1 mg×100片;医生的药方上写着:每天3次,每次0.2 mg. 请你帮爷爷算一算,一瓶药够吃几天?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欲望.

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景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理想的情境创始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猜你喜欢

稿子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