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语音的地方性特色初探

2015-04-15胡荣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安庆声调韵母

胡荣华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黄梅戏语音的地方性特色初探

胡荣华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市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戏曲语言是戏曲的灵魂,而语音的地方性又是戏曲语言的精髓所在。黄梅戏语音在语音的声、韵、调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如:部分字的声母发音部位后移、韵母的“圆唇化”倾向、中古入声声调的地方性保留。

黄梅戏;语音;安庆;地方性

有关黄梅戏的源头众说纷纭,称其起源于湖北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湖北黄梅县属于亚热带气候,适合种茶。人们在采茶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即兴发挥,形成了各种歌谣。人们把从湖北黄梅传出的各种民歌、小调都称作“采茶调”或“黄梅采茶调”。清乾隆年间鄂东黄梅发大水,逃水荒的灾民带着采茶调从湖北黄梅来到安庆怀宁,他们在逃往怀宁石牌的路上以卖唱为生。193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怀宁石牌一带被淹,大量黄梅戏艺人随着灾民涌入安庆市区。安庆为当时的安徽省的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这为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为迎合市场需求,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们吸收了大量的安庆方言作为创作材料,使黄梅戏语言具备了鲜明的安庆地方特色。安庆处于吴楚域内,而吴楚文化有“勇于开拓、活泼浪漫、传奇幽默、丽质秀色”的特质,黄梅戏在吴楚文化的影响下,具备了细腻灵动的个性特征。

黄梅戏与安庆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安庆和黄梅戏之间的关系是那样密切,以至于你想到安庆,耳边不由得响起黄梅戏的旋律;听到黄梅戏,就不由得想起安庆。”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来实现的。下面分别就声、韵、调三方面分别讨论黄梅戏语音的安庆地方特色。

一、部分字的声母发音部位后移

安庆方言在声母特点上与普通话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的差异性特点更值得我们关注。例如像“讲”、“街”、“鞋”、“家”等字的声母若按照普通话发音规则来看,其声母的发音部位为舌面前音。在安庆方言中,它们的声母俱为舌面后音,听起来类似喉音,这是中古声母在安庆方言中得以保留的结果。安庆方言的这一特点在黄梅戏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在吴琼与张辉版的《罗帕记》中,有一处汪锦龙对王老爷哭哭啼啼说:“回去,我非对我妈妈讲,哼,哼,我非跟我妈妈讲……”句中的“讲”字,汪念成了“[kɑ 214]”。《春香闹学》里“王先生,我跟你讲,我春香有个怪脾气,不睡就不睡,一睡好几天都不得醒呢。”其中“讲”也是被念成了“[kɑ 21 4]”。这是很具有安庆特点的读法。

又如黄梅戏经典名剧《七仙女》中,七仙女唱出“他那里落泪,我这里心酸”,及董永念道“大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三番五次拦阻于我,是何道理?”中的“我”字的声母在黄梅戏中的念唱都是舌面后音,与安庆方言中“我”的发音相符。

类似的还有许多,如《夫妻观灯》中黄梅戏演员将“家去”念作“嘎气([k 55][t‘i51])”,“街上”念作“该上([kai55][sɑ 51])”,“眼睛”念“按金([55][t i 55])”等,无一不体现着黄梅戏语言中部分字的声母发音部位与安庆方言一致性地发生了后移。

二、韵母的“圆唇化”倾向

传统汉语音节分析法把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叫做韵母。在韵母特点上,黄梅戏语言也深受安庆方言影响。

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中,当冯素珍父亲提到为素珍讲好的一门亲事就是刘大人的公子时,一旁的小孩子插话道:“就是我的姨表哥哥。”此处的“哥”字被念成了安庆话里的“哥[kuo55]”;同样在《女驸马》中,春红劝说冯素珍参加科举考试时说:“凭你的才学,说不定就能考个头名状元呢!”此处的“学”字,春红读为“[uo35]”;冯素珍中状元做驸马成亲的晚上有句唱到“她那里一心一意结同心,她那里假把诗书读”里的“读”被唱成了“[tou35]”。《罗帕记》里的塞金说“今日你来看看我,十八年苦日月,女婢身一贫如洗,从头亮到脚后跟。”老板娘说:“啊哟,你要把我气死着!你才是那洗脚水!”其中的两个“脚”字都被唱成“[t uo35]”。像“哥、学、读、脚”这样的韵母“圆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例子都说明黄梅戏语言中一些字的韵母有“圆唇化”趋向,这与安庆方言中语音的韵母表现一致。

此外,在黄梅戏语言中的一些韵母如“i”和“ei”、“ang”和“ong”,以一些字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并不像普通话那样分得很清楚。这是因为在一定的韵律制约下,一些字保留了安庆方言的语流音变特色。如《女驸马》中春红描述她看到很多人在看“皇榜”时激动地说:“我走过城门口哦,看许多人围着,我心里想,这许多人做么事情呢?也许能找到大公子哎,我就挤着进去一看,原来这些人在看招考的皇榜。所以我就回来晚着。”这一段是春红兴奋时用较快的语素说出的,其中“里”字被发成了“[ni]”,“的”字被发成了“[lei]”,以及“榜”字被读成了“[ban]”。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容易说出自己的家乡话。这些字的韵母在语流中产生的音变体现着安庆方言的特点。

三、中古入声声调的地方性保留

语音是决定地方戏风格的主要因素,其中声调的作用尤为突出。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每一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声母、韵母相同的音节,往往靠不同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众所周知,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声调,而安庆方言中还包含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入声声调。与普通话相比,安庆方言在阳、上、去三个声调上与普通话相比无多大区别,只是降与升的幅度较小,较平。差异较大的表现在阴平和入声两大调类中,而这样的差异被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黄梅戏语言中。

黄梅戏《牛郎织女》中,“我晓得你的心思”中的“心”和“思”等阴平字,在普通话中为高平调,而在安庆方言中这些同样的阴平字,正好与普通话相反,一律为低平调。这是因为,一些阴平字在安庆方言中,调值与普通话中的发音相比,变得更低,而且富于变化,而这种差异被保留到了黄梅戏语言中。再如,同样在《牛郎织女》中,“兄弟,你还年轻,要分出去,这日子可怎么过哦!”中“轻”被念成了低声调,近似去声。

古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分别被派入四声之中,而安庆方言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需要单独为一类,这些入声字被运用到黄梅戏中,调值高而短促。例如《春香闹学》中“我的同窗学友能坐”和《女驸马》中“凭小姐的学识”中的“学”字。

调值上的这两个特点使得黄梅戏入声字的高平调反过来更好地衬托了阴平字的低平调,造成语音声调与音乐旋律上相辅相成的关系,使黄梅戏听来鲜活明快。

四、结语

本文简要论述了黄梅戏语音三要素的地方性特色。黄梅戏语言的安庆地方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中古语音的地方性保留和戏曲的借用。安庆人一听到黄梅戏,就觉得是家乡人在台上演唱,感觉特别亲切。黄梅戏最大的特点是其与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的亲和力,这也是黄梅戏语言最有生命力的地方。黄梅戏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质朴清新,这一特质决定了黄梅戏是一种平民化和民间化的语言演唱及表演艺术。为了让黄梅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用普通话演唱的说法只能削弱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保留其民间化的特色,做到坚持以安庆地区的方言为基础,尊重黄梅戏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理性地美化和规范黄梅戏语言。

[1]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庆文艺出版社,1985:1-26.

[2]王长安.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81.

[3]周洁群.略论黄梅戏的科学发声方法和安庆方言技巧的有机融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4).

[4]莫邪.就是那调调儿[J].文艺争鸣,2004(3).

[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8-19.

H030

A

1008-7508(2015)01-0155-02

2014-4-29

胡荣华(1988~),江苏南京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一年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安庆声调韵母
声母韵母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单韵母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