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初探
2015-04-15李玲
李玲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市 401120)
以应用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初探
李玲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市 401120)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应用为导向。文章在分析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和课程模式的概念,指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以应用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做了初步探讨。
应用导向;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
一、引言
我国独立学院自1999年创办以来,根据教育部官方公布数据(截至2012年5月22日),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已经达到298所。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独立学院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但因其尚处于初创时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生出诸多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众多独立学院亟需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命题。
课程模式的研究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模式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论文以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的探索为例,分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改革实践中的方法和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和课程模式的概念
“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教育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项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目标加以整合,并以此为根据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做出的整体的设计,并形成的一个总体的方案,是针对特定对象和应用在特定条件下设计的一种范式。
由此可见,“课程模式”是一个体现学校教育特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因素的综合性概念。因此,要进行课程模式改革首先要根据学校特色,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据此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做出整体设计。
三、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方面,就近年来对英语专业课程模式的研究来看,不少学者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却不多见。
另一方面,就目前各大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来看,英语写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目标与教学效果的脱节。英语写作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输出性语言应用技能,而教学效果则往往以应试写作模式指导下的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语言的实践能力的评价。第二、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误读。英语写作在教学中被分割为一个单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的相互脱节或重复,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设置了障碍。第三、“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倒置。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为主,教学内容围绕着单调的应试要求来安排。学生被动地记忆各种格式规范和套用各类写作框架,独立思维能力不足。第四、及时反馈和长效机制的缺席。期末考试常常是检测学生每学期写作课程学习水平的主要方式,轻视对平时作业的及时反馈和学生写作应用能力养成的衔接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四、以应用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导向性特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以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面向“应用”的英语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批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等英语应用性、实用型人才。为了体现“应用性”特色,同时解决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1、课程目标的设定与专业方向特色结合
依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写作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包括提纲、文章摘要、短文以及简单的应用文①。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从“如何用词和句子结构入手,要求学生根据提示作文,或模仿范文写作,或根据一定的情景进行串写,进而过渡到掌握段落写作技巧、篇章布局和短文写作”②。此外,还应进一步训练学生掌握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各种文体及其篇章结构。作为一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写作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输出性语言应用技能。
《大纲》自2000年正式实施以来推动了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这十几年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作为一份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对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不可能给出过于具体、清晰的描述。因此,各大高校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大纲》,而是可以在不违背《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因校制宜,根据各自的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灵活地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的确立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也就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实施和评价,也是界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课程目标与专业方向特色结合有利于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就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而言,学生在一、二年级基础学习阶段,应学习和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在三年级专业提高阶段,应将英语写作课程与其专业方向结合起来,也即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写作课程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应用写作教学与训练,如商业信函、合同、广告、说明书、市场报告等。将写作课程与学生专业方向紧密结合,既巩固了专业方向知识,又提高了英语写作应用能力。
2、课程内容的安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
整体语言观(the whole language theory)为英语专业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整体语言观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凯·古德曼(1990)所倡导的一套关于教学语境的理论和原则,具有“整体性”、“交际性”和“主动性”三个特点。他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注重语言技巧的同步发展,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语境;整体语言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利用语境和情景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整体语言教学体现学生本位,学生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有机融合,实现平等的对话与协商。对英语专业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整合可以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各类英语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英语专业不同课程被划分为输入课和输出课,但是语言习得是语言输入、吸收和语言输出的一个完整过程。除了合适的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及可理解性输出对语言习得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入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和前提,输出是保证,但输入不可能自发转化为输出。输入只有经过学生理解、吸收,并伴以实践和输出,才能被内化和掌握。因此,处理好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提高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对教学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将作为输出课的写作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英语读译写”将英语阅读、翻译及写作三种课程进行整合,教师将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课堂结合代表性个案阅读、翻译及写作讲授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侧重写作的输出,使写作的输出更高效;“(阅)读—议(讨论)—写(作)”三位一体的“读议写”课程教学模式,强调输入(读)与输出(议,写)相结合,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带动学生阅读技能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写作的核心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听一说一初写一泛读一改写一精读一再改写”的课程模式,更加关注书面语输出在各个输入阶段后的动态发展,对主题语境的创设更加全面深刻。
3、课程实施的规划兼顾阶段性和系统性
考虑到写作应用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本身所具有的衔接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英语写作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该兼顾阶段性和系统性,即:课程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及侧重点最终服务于学生写作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按照《大纲》,英语写作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共四个学期实施,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选词、造句、组段、谋篇等写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大四第一学期再开设学术论文写作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这是大多数普通本科学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情况,而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实际需求另作调整。例如,可将五个学期延伸为七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作如下分配:
第一学期:基础英语写作(I),侧重格式、选词、造句、组段。
第二学期:基础英语写作(Ⅱ),侧重记叙文、描写文。
第三学期:中级英语写作(I),侧重说明文、摘要、读书报告。
第四学期:中级英语写作(Ⅱ),侧重议论文、便条、通知。
第五学期:应用英语写作(I),侧重分学科方向的应用写作。
第六学期:应用英语写作(Ⅱ),侧重分学科方向的应用写作。
第七学期:学术英语写作,侧重学术论文写作。
七个学期分阶段系统性的课程实施规划,是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就业、考研、出国等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4、课程评价的设置突出学生能力本位的考核
作为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效果的依据,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改革传统的写作课程评价存在平时作业反馈滞后性和期末考核内容及方式单一性等问题。作业批改形式由教师评价学生改为学生相互间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范文评估,确保学生把握好评估标准。学生在每次主题作文后按统一的写作评分标准在课外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估(包括等级,正负面评语),然后教师记录每位学生的作文等级,抽查不同等级的作文各几篇,明确学生的整体水平,并就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讨论和讲评。学生课后再结合师评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正。自评和他评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便诱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进行期末总结性评价时,除了期末考试这种对知识水平和写作技能的评价方式之外,有必要将学生的交际能力、职业素养等因素作为评价的补充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表现,除了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问题进而提高自我的全真环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
五、结语
课程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模式的改革,以应用性为导向,在保持专业学术性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兼顾学生长远的个人发展,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和深造方面的竞争力,扩大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才是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之路。
注 释:
①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8,28-29.
[1]Apple,M.Ideology and Curriculum [M].New York: Rout Ledge,1990,1-5.
[2]Goodson,I.On Curriculum Form:Notes Toward a Theory Of Curriculum[J].Aociology of Education,1992,65(1): 66-75.
[3]潘文晗、伍彩芬.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127-128.
[4]阮绩智.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外语界,2005,(3):26-31.
[5]何静秋、杨劲松.以写作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整合模式构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1):47-53.
[6]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J].外语教学,2003,(3):66-69.
[7]邓丽君.课程整合理论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101-103.
[8]邓云华、李炎燕、陈洲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读议写课程的教学模式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88-191.
[9]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2006,(1):87-95.
G642.3
A
1008-7508(2015)01-0119-03
2014-06-05
李玲(1977~),女,江西泰和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