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4-15齐君伶
齐君伶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下,物流市场整合步伐加快,运行形势呈良好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将助推物流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带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预期也较大。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早在2002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人才缺口很大,未来的5年内也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纵观10年物流行业发展变化,物流行业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持续井喷,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辣手问题。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加速培养物流人才,为物流行业发展输送优秀的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物流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初具规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不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定位不准确。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但许多高职院校并未深刻理解、消化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髓”,在对地区经济状况及市场企业需求没有进行充分考察调研的情况下,便赶“物流热”开设“本科压缩版”的物流管理专业,加之高职院校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浮于事,成员绝大多数都是院系部门的一把手,过于“行政化”,使其不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这些种种不利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从根本上缺乏清楚的认知,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①,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2、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单调。
目前我国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上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在既没有考虑自身实际现状也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情况下,便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方案,通过此方式设置的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能动性,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处于被动挨打地位,不能有效评估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二是课程内容本身缺乏系统性。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以物流功能类的课程为主,缺乏以“供应链”为中心的整个物流管理环节控制与管理课程的开设,物流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学生树立全局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课程教学形式单调。由于我国物流管理学科起步晚等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在摸索中发展,教学形式更多的是采用传统“宣贯式”教学,与社会联系不够,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无味,一定程度上降低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是物流毕业生学无致用。
由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在物流管理知识结构、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物流实训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实训主要以实验室教学为主,校外实习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短期参观和顶岗实习为主。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口实习岗位主要以仓管、物流操作工、单证员等与仓储物流相关的岗位,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资金、场地、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校内物流实训基地设备不达标等问题严重,缺少独立的现代化的校内物流实训基地,跟不上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影响实训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企业负责,但是企业往往考虑生产经营、数据保密、学生安全及短期实习等因素,对于短期参观实习也就是走过场、匆匆带过,而对于校外的顶岗实习则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或供应链相关的岗位上,更多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需求的职业能力严重不符。
4、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地物流理论知识教育,大多是从管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等相似专业转移过来的,只能通过自学方式补充理论知识,同时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物流行业的从业实践经验,物流专业师资力量薄弱②,迫切需要解决。
上述种种突出问题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且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转变思路,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一套“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加速培养物流人才,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
1、建立“校长负责制”下的“项目管理式”专业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明确各参与主体间的职责分工。
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校发展负“首责”的校长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所开设的每一门专业课程,把就业职业意识教育应纳入到专业建设中去。其次,对专业建设指导工作进行转型和流程再造,搭建适合于市场需求和学生能力提升的“项目管理式”专业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架构,将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等纳入专业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架构中去③,形成涵盖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学老师、实践老师等在内的专业管理委员会织架构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各参与方的职责权限与分工,确保参与专业建设工作的人员岗位职责清晰。在此基础上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体系,监督、管理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开展成效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2、设置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行业是一个跨度大、实操性强的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既需要物流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也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同样企业更加需要有战略性思维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在迎合企业需求和符合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前提下,物理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把供应链作为载体,以专业培养方向为切入点,根据物流专业不同培养方向所需要的能力模式块来设置合理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即形成以专业课为主体,以英语和计算机为两翼,兼顾经、法、文的思路,合理设计五大课程模块,即公共模块、技能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块④,注重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机协调、统一,形成一个紧贴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用人企业的交流反馈机制。主动加强与物流协会、用人企业的合作联系,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最新动态和企业人才预期需求情况,明确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需求下,物流专业人才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并适时调整、修订物流人才教学与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形成追踪市场需求的动态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3、区域多校联动、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经费条件所限,只能建立条件有限的物流实训环境,进行物流软件仿真性实训,而无法建立配备大型的分拣系统、叉车、分拣机和手持终端等硬件设备供校内教学实训使用。在此情况下,建立“以区域多校为联动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共享物流实训资源,可有效解决经费问题,同时也避免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等教育资源重复浪费问题。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学习,模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而熟悉物流管理的内涵所在。
在多校联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推进校企合作深度,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加物流协会等方式与其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丰富充实学生对物流活动过程和物流实务等实践方面的实践学习。同时,应结合物流管理各相关课程的内容与实操性,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解答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员培养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培养一批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二是创造、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兼职或顶岗实习,深入到物流行业第一线,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三是聘请行业专家或物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5、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重要方法,考核则是检查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对于实操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采用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为满足物流企业及生产型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积极响应国家“就业准入,持证上岗”的政策下,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⑤,并适时参加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探索、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以物流技能职业竞赛为引领,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职业技能素质,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与启示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只有从自身整体发展、全局出发,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职学院的首要任务,把学生能力提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企业多层次的需求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才能保证物流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处于竞争优势。
注释:
①内容:“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引自期刊: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2年第7期,第25页。
②内容:“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物流行业的从业实践经验,物流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引自期刊: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2年第7期,第26页。
③内容:“专业管理委员会”,引自期刊: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7期,第40页。
④内容:“以专业课为主体,以英语和计算机为两翼,兼顾经、法、文的思路,合理设计五大课程模块,即公共模块、技能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块”,引自期刊:孙功苗:《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8页。
⑤内容:“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引自期刊: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7期,第40页。
[1]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7):25-27.
[2]孙功苗.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8.
[3]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