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2015-04-15赵慧敏
赵慧敏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赵慧敏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语言在思维逻辑、句式与表达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成为英汉翻译的障碍。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在语言习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宗教历史方面分析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分析了成功翻译的实例,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翻译;思维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胡文仲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①不同文化的人们需要了解他国的图书、音像作品,因此需要将这些文化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即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认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因此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以最为贴切恰当的对等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往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一种文化中被人所熟知的事物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鲜为人知的事情,因此要做到对等翻译需要翻译者对目标语文化具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恰当地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等语言。一般说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语言习惯差异
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与汉语在很多表达习惯上差异很大。英语倾向于使用较少的动词表达动作意义,而汉语则经常使用动词,其表达往往大量使用兼动式和连动式。例如“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就是:“医生及时赶到并采取了非同寻常的检查,这让病人迅速康复。”由以上的英汉对照翻译可以看出,英语表达中往往采用动词名词化的方式来表达动作的意思,如arrival和examination,使句子在表达上比使用动词简洁、自然。而汉语由于缺少英语动词的多变形态,因此如果要表达动作意思,只有使用动词。又如在主动与被动式方面,英语更倾向于使用被动,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中很多主语大多是抽象和无生命的物体;而汉语比较重视主体思维,往往从主观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此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例如“New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air pollution.”译为:“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来阻止空气污染。”如果翻译过来仍使用被动句式,则显得非常别扭。
二、风俗习惯差异
在翻译中,人们不仅需要注意词的准确性,而且要了解词的内涵意思,而词的内涵意思又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所决定的。因此如果不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就有可能在翻译中造成理解错误或者语用失误。例如在美国的大街上可以偶尔看到一辆红色或者黑色的小汽车上面喷涂着“I am yellow”的句子。如果直译过来就是“我是黄色的”。而这样的翻译通常让中国人很困惑,在中国人眼里,说一个人是黄色的代表其低俗与下流。其实美国文化中出租车通常是黄色的,因此yellow通常有出租车的意思。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是出租车”。又如美国文化中涉及到狗的成语很多,狗在美国文化中被视为是人的忠实的朋友,因此涉及到狗的成语一般是褒义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等,而狗在中国人眼里一般含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狂犬吠日等等。又如中国人常说“惧内”为“气管炎”(谐音“妻管严”),因此中国开玩笑中的“他有气管炎”如果翻译成“He suffers from tracheitis.”在外国人眼里一点也不好笑,外国人会疑惑的问:“So what?Why are you laughing so hard when he is suffering from tracheitis?”这显然是一种翻译的语用失误。如果翻译成“He is an obedient husband.”虽然可以基本表达意思,但是丢失了原话的幽默。因此如果翻译成“He is a hen pecked man.”则会在效果上更加惟妙惟肖。
三、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即人们思考和认识外界事物的方式,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由于欧美和中国所处地区环境不同,因此而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条件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了该语言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西方人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英语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谨,由主到次。如英语句子通常先给出主要信息,然后再介绍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等等。而汉语言则是散点思维,表达按照多种关系排列,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等。同样,英语重视形式逻辑,即形和,在表达时使用各种形式连接词以表示其连接关系;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接词语”。②例如,“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翻译过来为“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上面的汉语句子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而没有连接词,但是从逻辑上是从属关系,因此表达意思简洁明了。而翻译成英语时则使用连接词来表达条件和结果的逻辑关系,这符合英语的形和的特点。
四、宗教与历史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西方人的普遍信仰是上帝;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关于佛教的典故很多。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从字面意思上去翻译成英语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西方人对于佛教和和尚比较陌生,弄不懂为啥三个和尚就没水吃了。因此可以翻译成“One boy’s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这样就形神兼备了。又如汉语中的成语“一败涂地”翻译成英语就比较困难,而巧妙借用英语中的典故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过来为“meet one’s Waterloo”,知道西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法国的拿破仑曾经在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因此用这个短语可以形神兼备的表达汉语的意思,也容易被欧美人接受。又如浙江兰溪的一个济公纪念馆的介绍中,中文为:“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翻译过来为“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翻译中将济公比作欧美人熟知的劫富济贫的盗侠罗宾汉,这样不需要费力地解释也可以让欧美人对济公有了很深刻的印象,留给西方人以亲切感和熟悉感。
结束语
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国与欧美人们之间在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深受这些差异的影响,成为英汉语言互译之间的障碍,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必须要通晓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与历史,巧妙地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语言,实现语义的对等转换。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因此翻译工作者要多读多看,广泛涉猎中西方文化与历史,熟悉文化差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杂家,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
注 释:
①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6
②罗选民.新英汉翻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31
[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2]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H319.9
B
1008-7508(2015)01-0060-02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文化冲突研究”(项目编号:L13CYY018)的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赵慧敏。
2013-12-20
赵慧敏(1984~),女,河北乐亭人,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