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5-04-15陈健萍
陈健萍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师范专业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由于没有特点,专业能力又和部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有差距,在就业中就只能吃点“残羹冷炙”。因此,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走应用型的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有别于重点大学。
(一)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应用性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密切相关,这种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贴近社会需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应是在更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在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上,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即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所有类型的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并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工作融为一体,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来自个人。
二、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教学型教师
我国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在师范教育分为本科、专科、中师三级的时候,本科层次的师范教育主要培养教学科研型教师,专科、中师层次的师范教育培养教学型教师,随着中师层次逐渐退出,部属师范大学主要培养教学科研型教师,地方高校、专科学校培养教学型教师。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地方高校师范专业除了基本的培养方式外,还要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
(一)走进课标理念
中小学课程改革给高校所有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怎样培养出更加适应、胜任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人才,怎样培养出好用、能用、耐用的应用型人才,怎样更好地配合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于基础教育,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为了让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快、更好地地胜任工作,在培养中应更多结合课标理念,提倡合作、探究型的教学,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构建平等、互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与学关系。
(二)重视对教学模式的引领和研究
对中小学现行或曾经流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大多以理论讲解、简单介绍为主,学生对该模式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上,如果对主要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具体实践和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因为:
1.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2.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实施程序。
3.很长一段时间,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人们总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教学各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使教学过程系统化,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系统,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立体化体系
人才培养的规格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地方高校师范专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立体型课程体系。
(一)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平台
1.应用能力平台。包括根据学科要求和行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并设置的实践课程,以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和科技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较早地、系统地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
2.综合素质平台。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为主,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促进个性的发展。
以上两个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学科知识增长与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相互促进,充分体现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形成立体型课程体系
立体型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模块、理论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三部分构成。
1.通识教育模块,是由通识教育必修课、职业规划必修课、通识教育任选课组成。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形式与政策、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四门课程;通识教育任选课由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这四大门类构成。
2.理论教育模块,是由公共理论必修课、专业理论必修课、职业技能限选课组成。公共理论必修课包括信息检索、应用写作或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五门课程;专业理论必修课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
3.实践教育模块,是由公共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必修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实践教育拓展课组成。公共实践必修课包括思政实践课、外语视听说、计算机上机操作、公共体育、国防教育、公益劳动、假期社会实践七门课程;专业实践必修课包括实践教学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或生产实习五个部分;实践教育拓展课包括竞赛性、科研性、艺体类三种活动。
在此基础上,增加:(1)职业技能限选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0学分)、教学活动指导(1学分)、班主任工作艺术(2学分)、中学课程评课说课专题(1学分)、各学科教学论(3学分)、学科教师教育特色课程等(2学分);(2)职业技能实训课,包括普通话(2学分)、书法(2学分)、板书与板画(1.5学分)、微格教学(1.5学分)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不同程度地受到综合性大学争办教师教育专业的冲击,受到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的影响,原有的师范特色被逐渐削弱,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也在逐渐淡化,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呈现边缘化。这给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寻、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地方院校,更应该把自己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放在技术应用型方面,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2]高林主编.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块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