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何只能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

2015-04-15王明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资本主义马克思

王明亮

(绍兴文理学院 法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也被简单表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这里就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五个方面的建设之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一定语?

应当承认,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公认,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的结果。

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后发优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对我们起着警示作用,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更好的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为克服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困境,为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进一步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而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关键则在于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的基础之上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然产生的不同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剩余价值不仅包含着转换为一切物质财富的可能,剩余价值还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1]420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是支配物质财富和他人的权力,对于剩余价值的追逐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根本的行为规则,即盈利原则。从本性上说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利润,而资本为了利润则什么事情都会做,“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架架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2]266可以说资本的这种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活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种活动是对象性的,可以使人们在创造出一个符合人类需要的人化自然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本质。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人不仅仅以占有物的形式进行片面的享受,而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85那时的社会“将是这个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294

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的不同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进而坚定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资本主义可以实现财富的增长,却无法避免两极分化的扩大;资本主义可以产生出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却无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人的需要的真正满足。

马克思充分地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获取使用价值,而是实现价值的增殖,这就使社会生产摆脱了个人需要的限制,不断地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是趋于无限地扩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277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获得剩余价值作为内在推动力的,经济的发展本身意味着对于劳动者的剥削,财富的生产必然导致贫穷在另外一极的不断累积,马克思指出“劳动为富人创造力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力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3]54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没有消除,以美国为例,“到1998年为止,如果不把房屋拥有权计算在内,占人口10%的富人拥有全国净值的76%,而这其中的一半多净值归最富的1%的人所有。”[5]536在马克思死后的100多年里,资本主义并没有克服两极分化的痼疾。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推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促进着人的需不断丰富。需要的丰富是人的本质丰富的感性体现,但是我们也必需看到由于资本主义发掘人的需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增殖,满足人的需要只是作为手段存在。这就使得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运用于满足人们被刺激出来的能够带来大量利润的虚假需要,那些不能带来利润的需要则被忽视了。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满足的人的需要主要是在消费领域内的需要,而人在消费领域之外的需要,尤其是生产领域真正的需要则无法得到满足。

由物和人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节制的盈利原则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建设的长久良好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超越盈利原则,将经济建设的目标转移到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成果归人民共享,因而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计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人民民主,却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了政治保障。

一个国家的政治建设包括多个方面,但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民民主。能否实现人民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优劣的关键。资本主义在推动人民民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以代议制、选举制和政党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废除了种种封建特权,实现了形式上的民主。但是这种民主制度并非是完美的,在这一问题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有着更为深切的认识。

首先,在政府的产生方式上,政党为赢得竞选所需要的大量的财力物力为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打开了方便之门。资产阶级所拥有的大量财富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往往成为竞选胜败的关键,这就使得政党不得不代表他们的利益。美国学者施韦卡特指出“自由放任主义(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的政府只有将实业阶层的利益视为特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用大实话来说,有利于实业阶层的就是有利于国家的,实业阶层一感冒,其他人都得跟着咳嗽。”[6]214

其次,由资产阶级控制的政府基于盈利原则所做出的政治行为必然实际地维护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以整体的资本家的身份出现,开始积极主动地为资产阶级谋利益。世界体系分析学派的学者沃勒斯坦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生产资料的垄断,而不是竞争,因而资产阶级在心底是抵制市场的,“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市场是不可取和混乱的现象。尽管他们大力吹捧市场,但是他们长久以来却是市场的主要的敌人。”[7]92与市场相比,资产阶级更喜欢国家,他们更愿意通过国家制定出符合他们利益的规则,而由资产阶级所控制的国家则在极力地维护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一向标榜国家不是代表着某一个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手段,而是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必要手段。然而这种言论一旦接触到现实就立刻显示出它的虚假性。列宁说过“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8]189这一论断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其具体措施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的提出和完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确保国家政权不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之上,不以资本的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则是避免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建设方面所遭遇的问题的关键。因此,我国的政治建设必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三,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所具有的敌视人的特点使得它不能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9]850。以人为本这一论述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进行社会建设所必需紧紧围绕的核心。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且“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60与动物生来就具有某种确定的本质相比,人的本质是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断发展出的。

由于人可以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发展其本质,那么能否保证个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成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目前世界上占优势地位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却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扼杀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长期处于片面的异化劳动之中,劳动者的劳动只有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被认为是生产的。因此,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被片面的发展了,与资本增殖无关的人的能力则处于未发展或被扼杀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不是感觉到在进行符合人类本质的活动,而感觉自己在像动物一样劳动,一旦劳动过程结束,他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掠夺人的劳动成果,使人丧失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被资产阶级以剩余价值的形式拿走了。因此,劳动者越是努力的劳动,资产阶级所掠夺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人们能够进行的观赏歌剧一类活动的能力全部变成了货币的能力,并且归资产阶级所有。因而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实际上剥夺了劳动者进行自由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社会性的一个基本内容。全面发展的个人一定拥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亲密友爱。但是在资本主义盈利原则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相互竞争、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人对于自己来说不是同伴,而是帮助盈利的工具或阻碍盈利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存在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依附于资本的发展,使得原本应当全面发展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被片面化和异化了。人与劳动、人与劳动成果、人与他人都处于非常紧张的关系之中,在这种状态下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以盈利原则此为基础进行的社会建设,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效。因此,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确立健康的价值观,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却不足以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的行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价值观的左右。在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人们主要受到五种价值观的影响:一是消费主义,把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生活的宗旨,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去生产商品,而是人们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二是享乐主义,将追求感官的刺激作为生活的目标;三是现实主义,只关注眼前利益,不关注崇高的理想;四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实现个人利益无视甚至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五是科学主义,完全唯科学是从,在科学面前放弃个人自主权。这五种价值观源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思想上维护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力运行。

首先,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盈利原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盈利的关键在于销售出大量的商品。资本的这种需求客观上要求社会上形成一种以消费和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的各种感官欲望被激发出来,以大量的进行消费和享受为荣,资本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但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就连情感、尊严、社会地位等等也被物化了,一切都变成可以被金钱所计量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崇高的社会理想被现实的利益所侵蚀,追求以金钱为核心的现实利益就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同时每个个人追求以金钱为核心的现实利益更加促成了盈利原则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实现。

再次,伴随着现实主义而来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由于每个人都在追求现实利益,就使得每个人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当个人的现实利益被奉为至高无上之时,人们就有可能以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方式谋求个人利益。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唯科学化的价值观,唯科学化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将人们观察事物的标准完全客观化,以一种与人类无关的标准对待一切事物,使得人们不再从与人密切相关的制度方面的问题观察种种社会问题,而将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上。并且“科学技术的合理形式,即体现在目的理想活动系统中的合理性,正在扩大成为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世界的‘历史的总体性’。”[10]47唯科学化的价值观便开始在生活世界中泛滥,并且使得社会越发不再具有人文精神。

资本主义制度为这五种价值观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这五种价值观则在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牢固的共谋关系。我们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树立起不同于这五种价值观的健康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树立,必然要求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今日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它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今日的生态危机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法国学者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导致生态破坏,他认为任何企业都必须在结合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但是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通过实现生产与自然相平衡、生产与人的生活相协调,如何确保所生产的产品仅仅服务于公众为其自身所选择的目标,来使劳动变得更愉快。它关注的主要是花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11]292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能对已经破坏的生态进行有效的治理。高兹认为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基本上是进入某一领域所必须的附带条件,资本主义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盈利,在这种情况下,防治污染所进行的投资则与其盈利的目的相反。“在固定资产、资本投入(资本的‘有机构成’)剧烈增加,从而也是产品的成本剧烈增加的同时,销售价格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去。两者必居其一:或者利润率下降,或者产品价格提高。”[11]292防治污染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隐含着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

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造成了今日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无力也不愿解决今日的生态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生态问题,但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马克思却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应当具有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指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自然界既是人类得以存活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3]56因此,自然界是和人的需要、人的本质密切相关的。而对于人来说,最为核心的需要是实现人的本质,即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如此一来,自然界不再表现为攫取经济利益工具,而表现为实现人的本质的必要条件,那时对于资源的消耗将是有节制的,并且由于自然本身成为人类的需要的核心内容,保护自然也成为社会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论述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也得到了应有的贯彻,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9]853

尽管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尚在探索之中,也需要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与生态危机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态危机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实际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时遭遇到众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资本主义是一条邪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要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还要创造出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先进的社会文明,将我们国家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因而,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学明.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西方左翼思想家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许宝强.反市场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1]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