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研究的杰作——评肖向东新著《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
2015-04-15
当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研究的杰作
——评肖向东新著《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
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
陈国恩1,任毅2
(1.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363000)
历时三年,江南大学文学院肖向东教授完成了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以下简称《世纪穿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张炯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中说:“这是一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历史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内容厚重的、卓有个人精到见解的著作。”此评十分精当。
的确,多年来当代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著者蜂起,成果已丰,然《世纪穿行》另辟蹊径,独从“人学”视角切入该领域,且全面系统地梳理当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之历史脉络,从贯通中西的宽阔学术视野,在一种深度透析与精要论述中,以“人性”主题的浮沉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的流变为学术聚焦,在一个全新的话语系统中诠释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演绎,解读当代中国文学内在的运行规律,论证“文学即人学”这一真理性命题,此无疑切中了文学的根脉,把握了文学的核心本质,正如丁帆先生在评价该书时所说:“对构建文学史核心价值是有益的”。
这是一本十分耐读而颇见功力的学术专著。全书充满“人性”内涵与“人文”气息,其持论新锐、构架严谨、线索明晰、用例精准、辞章鲜活,语言灵动,读者既可以把它当做一部充溢着20世纪“人的历史”思考的文学思潮史来读,也可以视之为一部“人学”视角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更是一部史论结合、充满学术活力的理论专著。全书以“人民”——“阶级”——“人性”三个影响20世纪的关键词为思想基石,同时又以这三个在当代含义极为复杂的思想概念立论,展开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人学”思潮繁复多变的运演规律的线索梳理,进而在当代“人学”生态之勘察与演进历史之辨析这一学术框架之下完成对当代中国文学诸种现象以及经典作家作品与时代思想主流的深刻论述,学术构型上既有宏观的史的构架与高屋建瓴的学术气韵,又有微观的文学现象和具体的作家文本的透析与精微解读,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各历史时段在“人学”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现象形态的理论穿透,不仅表现了著者睿智的思想与学术概括力,同时亦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史功底和深厚的理论积淀。
依托本书中肯的核心观点,在纵向的学术描述中,《世纪穿行》彰显了犀利的学术锋芒,对于当代中国文学60年的“人学”思潮,著者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清晰地理出“分野:新中国成立初始文学的人性基架与理论分野”、“同构:十七年主流文学中的‘人性’纠结”、“异化:‘文革’文学人性的变异与扭曲”、“重建:80年代文学的人性复萌与重光”、“觉悟:90年代文学‘人’的觉醒与反思”、“余论:朝着‘人的解放’迈进的新世纪”等重要章节,就当代不同历史时段“人学”思潮的复杂表现,在镜像纷纭的文学现象与扑朔迷离的历史迷宫中寻觅出一条清晰的学术理路——人性的体认、人性的萌动、人性的纠结、人性的挣扎、人性的扭曲、人性的复归、人性的觉醒、人性的展望——而全书的论述则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理论以及人类普遍认同的人性理论为思想之基与学术导引,具体论证中一方面力求保证专著持论的公允,另一方面结合大量的文学实践在诸多历史问题上作出创新性论述,如著者通过史料的详实考论,指出自50年代至“文革”期间以“阶级叙事”排斥和否定“人性论”的理论是依据延安文艺观念与理论建构;论及五十年代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则明确指出周扬等红色理论家在理论阐释上的偏颇,即将“人民”的“能指”范畴偏狭地限定在为“工农兵”方面,从而排斥了为更广大的社会各阶层人民与文化群体服务的可能性,此显现出共和国早期文学理论的不成熟与悖论现象;论及“十七年”革命历史的书写,著者也明敏地指出,无论是“情爱”与“革命”的主题同构,还是因主流文学的挤压而迫使文本采取的民间话语策略与传统“英雄美人”的写作模式,事实上都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与潜在的民间文化自发能动性之间双向互动的历史光影,凸显了“红色经典”制作的历史特点与时代性征。
论及新时期以来30年的“人学”思潮,论著重点以两章十节的内容展开全方位的学术扫描,以“人性的探寻”、“历史的叩问”、“文化的反诘”、“欲望的回流”、“生存的勘探”、“女性的觉醒”解读“伤痕”、“反思”、“寻根”、“性文化小说”、“新写实小说”以及“女性文学”,从纷繁的文学现象中反思清理出了一条新时期“人学”思潮递嬗演进的历史主线,即:从“人的自我审问”到“人的重新发现”、从“人的再启蒙”到“人的自我确认”、从“人的欲望追求”到“人的理性建构”、从“人的意识觉醒”到“人的思想自觉”这样一个表现当代中国人思想演进的“文化新启蒙”的历程。他认为,这一心路历程不仅映现了当代中国人精神心灵变迁的史迹,而且反映了整个新时期文学30年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历史性面貌,表现出当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朝着思想现代化的目标步步演进的最鲜明的性征:一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力的文化认同;二是情爱的回归与对人性生命形式的肯定;三是还原“人性化”的写作模式;四是“女性意识”崛起与“双性建构”理念的提出显现的“人的自觉”的张扬。基此,《世纪穿行》在学术结构上用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线索印证了当代“人学”思潮在“人民”、“阶级”、“人性”三大主题上递嬗演进的整体论述,而在这三大主题的历史演绎中,一个纵贯60年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的文学”的主题则以或隐或现、或起或伏、或曲或直、或缓或疾的复杂、多样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组构成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穿行与跨越20—21世纪的关于“人的历史”的文学时空,至此,论者也完成了他在 “引论”中所论述的当代文学三大思想基石——“人民”、“阶级”、“人性”的丰富内涵,其新锐的思想、富有学术张力的理论辨析,在那种复杂的历史时空中往来穿梭,纵横捭阖,探幽察微,新见迭出,凸显出作者高屋建瓴的理论驾驭能力与洞察历史的思想穿透力。
作为学术专著,理论上,《世纪穿行》倚重著者稳健扎实的古今中外文艺理论,大量运用与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卡西尔、威尔逊、史蒂文森、弗洛姆等人的“人学”思想,借鉴了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直至现代的弗洛伊德、萨特、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西蒙·波娃、韦勒克、沃伦等丰富的“人学”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先秦以来的儒家学说、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展开广阔而富有说服力的论述,每一章节的设计、每个分论点的凝炼与提出,皆呕心沥血、字字珠玑,其富有眼光与才情的文本解读与审美分析,既入情入理,又见解独到,且语言美轮美奂,读来引人入胜,此显然得益于著者对于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作家作品的熟稔与深透了解,又赖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力,论证上,著者不以意识形态标准选择材料、衡定作家作品,而是以人文性和艺术性为价值原则,此使其论说既感性活泼,充溢着人文气息,又富于理性与学理色彩,让我们体悟到文学史论这样的专著本应少一点匠气,多一点文气,少一点闷气,多一点才气。以此而论,《世纪穿行》不单是一部学术独异、品味独特的文学史论,同时也是一部学理与文思交相辉映而蕴藉着深厚的人文内蕴的学术新著。
(责任编辑:蒋萍)
任毅(1972-),男,湖北房县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生,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诗学与文化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5)02-0127-02
[作者简介]陈国恩(1956-),男,浙江宁波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