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

2015-04-15郭建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豺狼哈萨克民间文学

郭建新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一、《五卷书》概述

作为民间文学先驱的印度民间文学,以它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民间文学中经久不衰。而作为印度民间文学一部分的《五卷书》更是凭借它绚烂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季羡林先生认为,印度的寓言故事出现很早,“最老的故事至迟在公元前六世纪已经存在了,而《五卷书》里的故事至晚也晚不过十二世纪。”[1]王树英也在《印度民间故事》的前言部分说过,大部分民间故事的老家在印度。所以说,在各个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接受《五卷书》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五卷书》的开头介绍了它的成书原因,一个城市的国王为了教育三个愚钝的儿子,请婆罗门编纂了寓言童话集,而这些故事就成了《五卷书》。该书总共五卷。每个部分都有一个主干故事,除了主干故事之外,还穿插了多个小故事。德国学者把这种结构称为“连串插入式”,而这个结构也成了《五卷书》的特色之一。另外,《五卷书》采用韵散相间的文体,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散文,但是在叙述过程中,也会插入一些有韵律的格言、警句和诗歌,以此来讲述一些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黄宝生指出,“在《五卷书》的寓言故事中,以动物故事寓言居多。”[2]但是作品中的这些动物区别于我们现实中的动物,它们已经不只是具有动物的生活习性,而是被赋予了人的特点,它们能说人话,甚至有了思想。作品通过这些动物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反映出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一个个的动物故事构成了社会的千姿百态,告诉了我们处世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

二、《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的渊源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尽管《五卷书》的宗教意义很淡,但是作为印度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它难免也会有宗教的味道。哈萨克的许多先民部落和哈萨克的族源有着很大的联系,而这些先民部落中,许多都信奉过佛教,比如说,古代的康居部落从公元2世纪就信奉佛教,并且形成一定规模的佛经翻译队伍。那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五卷书》中的故事很可能是通过这些佛经翻译品传到哈萨克来的。而且杨富学博士在专著《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有过论述,很早的时候,中印就已经有着非常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前的时候,印度的商人、僧人都会经过新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会讲述印度民间故事。那么这种口传性很强的民间文学,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了哈萨克先民的聚居地,也是很合理的事。

《五卷书》曾经被翻译成古波斯巴列维语,传到阿拉伯,多有增益,成为《卡里莱与笛木乃》。这两部书先后被翻译成古代突厥语文。[3]而哈萨克同属突厥语系,接受到《五卷书》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回鹘人在西迁之后,回鹘文曾经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广泛使用,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回鹘文成为当时突厥语系民族的通用语言,很多梵文印度文学作品都曾被翻译成回鹘文。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出土的《五卷书》回鹘文译本残卷,并且有9块存残片。由此可以猜测,这也是哈萨克民间故事受到《五卷书》影响的另一个可能性。

从整体上来看,《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有许多相似或者是完全相同的地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的故事情节

哈萨克民间故事中有不少的故事类型,都能在《五卷书》中,找到相对应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故事事例。哈萨克民间有一则《牛和驴》的故事,牛和驴经常在阿吾勒附近草滩上吃草。有一次,它们溜进了别人家的园子偷吃粮食,吃饱后坐在园子里休息。牛知道驴吃饱要喊叫的坏毛病,便警告它:不要乱叫,否则会没命的。不过驴没有听它的劝告,大声叫了起来,最后惊动了人们,人们把牛杀掉吃了肉,驴则被拉去推磨了。

而《五卷书》第5卷第5个故事,则是驴和豺狼溜进了别人家的瓜园偷吃瓜,而驴子突然春情发动,非要唱歌,豺狼劝告驴,我们在做偷窃的事情,应该偷偷地干。但是驴子没有理会豺狼的话。豺狼无奈之下,只好自己逃出篱笆,留下驴子在园子里乱嚎。最后,看守田地的人们听到驴的叫声,挥着棍子,把驴打倒在地。结果是,豺狼免于一难,驴子在人们的大意之下,也逃了出来。

两则故事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五卷书》中的豺狼一角变成了牛,故事的地点也由瓜园变成了田园,《五卷书》中两只动物都逃跑了;而哈萨克《牛与驴》中,牛和驴的结局,一个被杀,一个被弄去做苦力。除了细节上的些许变化,两则故事的主题以及情节结构都保持了一致。季羡林《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指出“不论中间隔着多大的距离,只要两个国家都有同样的一个故事,我们就要承认这两个故事是一个来源。”“我们虽然不能说世界上所有寓言和童话都产生在印度,倘若说,它们大部分的老家是在印度是一点也不勉强的。”[4]那么,由此说来,哈萨克这则《牛与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五卷书》的说法是合理的。

哈萨克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能和《五卷书》一一对应,大部分的故事也都是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通过以上的举例比较,我们应该可以相信哈萨克民间故事的确受到了《五卷书》的影响。

2.《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的故事类型

20世纪初,类型研究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理论体系。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理论完善和个案研究,类型研究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了解民间故事的有效方式,同时又为进行世界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在研读《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发现二者的故事类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比如说,好的格言类型。在哈萨克民间故事《三句话》,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花费千金买回三句话,并且靠着这三句话躲开了各种危险,最后收获成功和幸福的故事。而在《五卷书》有一则关于格言的故事,这则故事则是一个年轻人花了一百卢比买了一本书,并根据书中的一句话闯天下,虽然过程坎坷,不过最终通过书中的格言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名誉。另一个故事类型则是开口招祸型。这个类型的故事在各地产生了不同的变异。在哈萨克,故事命名为《两只大雁和一只青蛙》,在一条快要干涸的小河边,两只大雁和一只青蛙商定会带着青蛙飞到另外一片好的水塘去,两只大雁找来了一只棍子,它们用爪子牢牢抓住木棍,带着青蛙飞上了蓝天。不过由于青蛙的得意忘形,开口说话导致自己落在地上,被飞奔而来的马践踏而亡。这类故事同见于《五卷书》第1卷第16个故事,讲述的则是天鹅合力衔着棍子带乌龟离开,乌龟轻率开口说话,从高空落下,被人用尖刀撕成了块块。两则故事虽略有差异,不过内容都是两只飞鸟衔着陆地生物飞天的故事结构,从头至尾所要表达的主旨也大致相同,所以猜测两则故事来源于一个母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3.《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的主题

在寓言故事中,大都是借用动物、猛兽、家畜、飞禽等意象,如狮子、老虎、豺狼、狐狸、蚂蚁等,除了保留这些动物意象原有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人性的善恶曲直寄予在动物意象身上,以此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终反映的是人的思想与情感。哈萨克民间故事以及《五卷书》中出现最多的弱者战胜强者的故事。这和当时哈萨克和印度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两部作品的形成时间大致都是封建社会时期,正是下层民众和上层矛盾突出的时期。强势的剥削者以各种形式压迫贫苦民众,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通过联合的力量战胜强者。那些包含众多弱者联合起来战胜强者主题的故事,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大致相似主题的作品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哈萨克民间故事中一群蚂蚁通过集体的力量,收集到了堆成山的粮草,最终征服了汗王,让汗王不得不承认蚂蚁团队的力量。而在《五卷书》中有一则也是关于蚂蚁的故事,讲述了一群蚂蚁吃掉大黑蛇的故事,同样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其次就是脚踏实地,把握现在的主题思想的体现。在哈萨克民间故事《做梦》中,两个兄弟通过做梦想要追求美好的生活,最后却落得一场空。而在《五卷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一个填满麦片的罐子,幻想出一系列的东西,直到幻想到欢喜处时,他一脚踢破了罐子,里面的麦片也没有了。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空想未来,只会一无所有,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现在,脚踏实地的追求美好的未来。《五卷书》与哈萨克民间故事在多个作品中都表现出了相似的主题。

三、结语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其民间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古波斯文学、阿拉伯文学等影响,这使得哈萨克民间文学具有一种多元化开放的特点。《五卷书》作为古印度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在中亚文学乃至东方文学中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公元6世纪时,《五卷书》被翻译为巴列维文,由巴列维文转译为阿拉伯文,名为《卡里莱与笛木乃》,由这个阿拉伯文本又转译为其他多种语言传遍全世界。10世纪时,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也强化了阿拉伯文学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卡里莱与笛木乃》也水到渠成的进入到哈萨克民间文学之中,这一点从上述关于哈萨克民间故事论述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此外,一般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传播还可能存在这另外一种途径,即佛经的流传以及佛教影响的扩大,也是造成《五卷书》及其译本在新疆广大地区民间广泛传扬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对于这一因素的具体探究,还需要广大学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

[1]五卷书[M].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季羡林.印度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毕木尋.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季羡林.朗润琐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豺狼哈萨克民间文学
油画《哈萨克牧羊女》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贺国中:誓灭豺狼,血沃潇湘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我知道你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