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2015-04-15卢焕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卢焕燕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263000)

自媒体是指“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通过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1]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自由性等特点,如微博、微信、论坛等,它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向成熟时期,精力十足,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乐于接受新事物。自媒体顺应了大学生喜好猎奇的心理特点,因此自媒体深入大学生的生活。随着自媒体在高校中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给高校文化带来了新机遇,同时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的正面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自媒体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良好机遇

(一)为校园人创造优厚的学习条件,优化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自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带动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政治精神条件。自媒体信息的多样性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已有知识,了解把握前沿知识,开拓创造新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打破课堂、课时、课本的局限,挣脱教师固有思维方式的羁绊,通过自媒体获取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如自媒体环境下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大学生在选择中锻炼提高了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得到了巩固和强化;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领略到从未领略过的风景,大大的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自媒体的自由性和交互性契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个性的需求,拓宽了大学生表达意愿的途径,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媒体日新月异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自身新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加上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是在手机、互联网上度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总之,大学生是一个信息传播快速的群体,自媒体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二)促进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肩负着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真正实现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它与学校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将自媒体应用于德育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开辟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其特有的属性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开放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海量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灵活性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自媒体正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不必担心身份暴露,教师亦可匿名参与,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沟通,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

二、自媒体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严重偏失,主流价值教育地位弱化

“大学生对媒体的接触频率、时长、内容都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层面对国家和社会印象的显著变量,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量”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特点,势必造成价值选择出现多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官方媒体、学校教育中的教师,以及家庭中的长辈,他们形成的价值观念来源单一。而在自媒体环境下,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不断普及,信息传播的普遍化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摆脱了原有的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融合。随着自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应用,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校园传统的主流价值教育仅是信息获取途径的其中之一,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可以接触到繁杂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中不乏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和堕落的西方思想,这些思想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渗透到校园中来,校园中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个人极端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观念滋生,各种价值观念的流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自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生碰撞和异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校园行为文化品味下降,道德行为失范异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伴随校园人在创造校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进行的全部活动和外在动态反应。[3]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活文化”。由于自媒体极强的自由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观点看法,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中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大学生传播消极、暴力、色情等大量不健康低俗信息,腐朽的价值观充斥互联网和手机等自媒体中,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受到侵蚀,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再加上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水平有限,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出现丧失道德意识,人文素质不足、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差的问题。

由于可以通过自媒体在网络上“为所欲为”,且大学生又具有缺乏是非辨别力和约束力的缺点,这些影响一旦反馈到他们身上,不仅使他们容易自控能力下降,放松对自我的约束,甚至会产生道德感削弱,道德行为失范的后果。如在考试中利用手机上网搜索资料作弊,传递答案,更有甚者,在网上散布谣言,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使用或盗取他人信息进行犯罪的严重事件。同时,由于自媒体的高度普及性,特别是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手机由过去的“拇指时代”迈入了“食指时代”,大学生“手机心理障碍”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不折不扣的“低头一族”,校园中随处可见大学生低头专注于手机之中,甚至走路也要看手机。他们沉溺于刷微博,更新朋友圈和虚拟社交聊天之中。过度的网上情感交流导致对在线网络情感体验过于依赖,现实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人际关系冷漠,行为麻木,性格孤僻。有的大学生不断追求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虚荣、攀比现象严重。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反而也控制着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健康,降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和谐进行。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与探索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加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但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完善高校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加强对校园网的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要求学生加强对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同样要遵纪守法,遵守网络管理中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动作,实行实名注册登记,使校园网的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作用,由学生部门参与管理,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和引导,加大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力度,对网上反动、黄色等不健康内容进行监控、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防止不良信息进校园。

(二)以自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自媒体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资源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硬件上要建立健全自媒体道德规范,让网络道德进课堂。自媒体环境下的生活是一种特殊生活,除了适用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外,自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学校必须建立自媒体环境下的道德规范,并增强这些规范的可操作性,教师通过课堂这块有效的道德教育阵地,开设自媒体道德教育课程,将自媒体的道德规范扎实地融入到大学生头脑之中,从而更好、更直接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境界。进而使大学生能自觉认识到使用自媒体也必须遵守现实中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其次,加强网络德育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懂得使用网络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在网上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引导学生共同学习,解答学生疑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因地、因时制宜,重点、难点规划,创建有吸引力的德育舆论信息平台,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开展并加强网上教育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开设具有互动性、开放式的领导微博微信,开展在线交流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政治抱负。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作为高层文化的传播地,高端人才的培养地,更是社会意识形态性形成与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社会是一个利益关系复杂,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多变的社会,坚持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现阶段我国校园建设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想要保证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必须以此为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爱国主义作为其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校园文化建设想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必须坚持以此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建立在社会大众的基础上的,体现了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和荣辱观念,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以此为导向,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大众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体师生,不断彰显校园文化的理想号召力,充分利用自媒体等新的宣传形式,如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利用自媒体以官方微博、微信、建立专题特色网站等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召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深刻领悟“三个倡导”深刻的文化内涵及其赋予的时代意义,激发学生主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自媒体导致校园人出现“手机心理障碍”现象严重,人际关系冷漠,行为麻木,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和行为,这些已经影响了校园人的生活的健康和心理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甚至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校园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普及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加强校园人使用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明确的意识到过度依赖并沉溺于手机等自媒体,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判断标准,掌握自我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自媒体心理健康水平。

2.开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人际的交流,获取薪资资源、休闲娱乐,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媒体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通过开展相关心理沙龙,开辟WAP心理论坛、举办手机WAP心理健康征文活动,直接让大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还可以针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手机短信、邮件、私信等方式为其提供单独的心理指导和服务帮助,实施个体心理教育,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手机媒体活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分众性、私密性特点,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心理教育的信息优势和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制、自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

综上,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二课堂。[5]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自媒体的环境因素,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创造力。也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优化育人环境、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沈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3.

[2]付玉辉.201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2,(1).

[3]马来焕.校园文化价值取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6.

[4]崔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12,(14).

[5]曾云燕.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J].辽宁警专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