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向
2015-04-15杨玉青
杨玉青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向
杨玉青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即将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创生了政治教育生态化新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为着眼点,以推动大学生广泛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大学创建为突破口,探索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
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
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大气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为症兆的生态危机开始凸显。70 年代初,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西方生态主义者们,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进入80 年代,作为走出工业文明困境的选择,生态文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推动了全球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全球生态保护行动的实施。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反思。在人类200万年的发展史上,其文明形态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工业文明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并极大地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却日益陷入重重危机之中。在资本的利刃和工具理性的威吓之下,工业文明所形成的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最终却将其引向了不归路。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提醒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1]384。他们告诫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主张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走向和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将意味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出现,或者说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新文明形态与传统工业文明有着不同价值取向,表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进步状态,这就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赖于技术,更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人只有摆脱社会关系的异化,首先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新的文明形态下,“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928而“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3]41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我们认为生态文明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内容,自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但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代价也是我们难以继续承受的,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工业化道路上,中国进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要求。这充分表明,在今天,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刻变化,标志着新的国家执政理念开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实施。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意愿向国家意志的转化,促生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
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无不是在现实的具体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所谓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4]209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总和,它构成人的活动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升。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它构成人的活动及其人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环境根据其覆盖面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就是所谓社会“大环境”,微观环境就是诸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小环境”[4]220-22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创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也正在逐步形成。”[5]26生态环境由此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
所谓生态环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基础上形成的整体的、和谐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环境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整合和系统优化,它实现了环境系统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生态环境的创设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和新的教育方式,也使我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参照。从生态文明的视野审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观念僵化、教育功能窄化、教育环境分化、教育方式板化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和生态的失衡。”[6]116以此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功能、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放置在生态环境中重新审定。
从教育理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把培育生态理念作为一项新的政治任务,又要自觉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关于人的发展理念上,“不仅要注重人当前的、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人未来的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追求当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要教育人们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后代人留出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可能。”[6]116从教育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承担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上述认知与导向功能,必须做出积极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校正以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正确认识,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在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生价值。从教育方式的选择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生活,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思想教育中学会生活,才能实现教育行为与目的的和谐统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的真实需要,远离了现实生活。而在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生态性强调教育者应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主体的道德需求和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更加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5]28-29从教育环境的营造来看,优良的教育环境往往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的理念,坚持整体性、系统观的思想方法,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优化组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教育实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使得政治教育生态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过程,就是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生态意识,进而促进大学生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具体而言,在生态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为着眼点,以推动大学生广泛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大学创建为突破口,探索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塑造人、培养人的社会功能,这就需要始终坚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实施,首先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适应教育任务的新变化,遵循学生个体思想发展规律,一切工作要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出发,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此,要树立整体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实生态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真正人性化方向发展。
着眼于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工业文明价值观把自然置于人的对立面,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过于张扬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一面,贬抑乃至取消了大自然的生命主体性。对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无限制的索取,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人们在价值理念上做出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人们校正错误价值观念,积极培育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价值观。大自然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也是人类灵魂回归的精神家园。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一种生命主体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这正是生态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生态价值理念力图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走出个体生命的“小我”,实现与社会乃至世界相融合的“大我”。虽然从目前来看,实现“大我”尚具有理想化色彩,但却是个体存在的最高境界。
推动大学生广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践,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缺乏实践上的呼应,则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很难把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而在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实践中,这一难题有望得到合理的解决。生态文明本身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而在生态文明所营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中,大学生既容易激发理论学习的兴趣,也乐意践行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从而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和道德素养。
创建绿色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学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绿色大学更承担着传播与实践生态文明的重担。绿色大学的概念来自国外,是在1990年10月于法国塔罗里召开的国际大学研讨会上提出的。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大学在新时代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声明“大学在教育、研究、政策形成与信息交换各方面,均扮演了重要的领导角色,而可以促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7]1。绿色大学概念的提出是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实践,也是人类环境思想进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2001年下发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纲》中明确提出国家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此后,绿色大学创建工作全面展开。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大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在绿色大学的创建中应当传承中国传统绿色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吸收借鉴先进国家的生态文化理念,以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谢中清,袁晓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王保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建设的宏观构建[J].人民论坛,2010(1).
[7]王民.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卫财]
2014-09-16
201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3B180)
杨玉青(1973-),女,山东阳谷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G641
A
1007-9882(2015)01-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