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是中药惹的祸——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

2015-04-15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4BS0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530603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毒性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4BS0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项目( 2010CB530603)。

不是中药惹的祸——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4BS0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项目( 2010CB530603)。

★姜丽1,2严小军1李云3徐国良1(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2. 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04;3. 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南昌 330004)

摘要:越来越多中药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及医务人员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应认清中药已不是从前“绝对安全,多吃点有利无害”的局面;另一方面,应明确许多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并不是由中药本身所致,而是使用不当造成。本文就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一些思考,结合实例阐明“不是中药惹的祸”,而应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实,合理利用中药的“毒性”,并加大对广大患者合理使用中药的科普宣传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数千年来在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后,它终于在西医独霸天下的致密矩阵中,撕开了一个口子。在今日的欧美,无人敢轻易将中医药拒之门外。带着神秘面纱的中医药,乘着世贸的东风走向了世界。这既是中国之喜,亦是世界之福。然而人们对天然药物有一种盲目的认识,认为凡是天然的就是安全的。人们眼中中药是纯天然的,所以长久以来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有益无害,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实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中药也不例外,中药的有毒无毒也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就性质和作用而言,认为毒是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的特性,无药不偏,无药不毒。偏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若偏性太过可导致偏胜,可损害人体阴阳平衡,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我们不但要继承古人对中药效的认识,也要继承对不良反应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促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如曾经发生在比利时的的减肥茶事件,被炒作为“中草药肾病”( 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因减肥茶中含马兜铃酸,长期服用导致肾损害甚至尿毒症;日本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予以认可,后将此方纳入国家药典,此后日本出现了百万肝病患者长期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结果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甚至死亡[1];陆续传来某某中药被某某国家禁售的消息而上了人家的“问题中药黑名单”;美国规定禁止出售96种中成药;加拿大禁止含汞、砷、铅、砒霜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中成药;英国禁用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蜂房、蝉衣、金钱白花蛇、全蝎、蜈蚣;德国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专利药、马兜铃科的草药和提取物;比利时禁用包括柴胡、石斛、龟板和穿山甲在内的87种饮片;荷兰禁用天王补心丹和牛黄清心丸;日本禁用朱砂和雄黄;韩国禁用大黄;印度尼西亚禁用当归、川乌、丹参、灵脂、红花制成的胶囊;马来西亚禁用附子、川乌、草乌、黄连、火麻仁、马钱子、延胡索、蟾酥、雄黄、麻黄、石榴皮、黎芦、龙葵。从上述被禁的中药可以看出,这些大部分是现代概念的有毒中药。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无毒不成药。”因此,我们需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实。

2合理利用中药的“毒性”

“毒药”并不总是有害的,适当利用“毒药”的某些特殊治疗作用,可避免其毒性反应而成为治病攻邪的良药。[2]《淮南子》曰:“物莫无所不用,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医法圆通》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众所周知,大毒莫过砒霜。针对砒霜毒性大,用量难以掌握,近代用科学方法对砒霜用药进行了改革,将其精制纯化为注射液,用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的肝癌,取得了较好疗效且不会引起砷中毒[3-6]。从毒性中药中开发中药新资源不失为寻找先导化合物的另一条途径。

3中药不良反应并非由其本身所致

自从认清中药也有毒副作用后,似乎一夜间,中药的毒性使人们“谈之色变”!当某种美好的事物某一天出现了对人们自身有害的反应时,似乎人们习惯了远离或逃避它(就像三鹿牛奶中检出三聚氰胺后,很多人对其他牛奶也犹豫了,或者干脆改喝豆浆)。在出现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后就全面否定中药的安全有效,这不仅对中药本身不公平,也不符合哲学当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况且,中药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不是由其本身造成的,将“罪责”推给中药或将其一棒子打死,岂能不冤!因此,本文旨在为其辩护,以洗其冤,还之清白。

中医临证用药,最先强调的不是药物的有毒与否,而是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证。现代医学的感冒在中医里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双黄连粉针剂,用于风热闭肺、湿热利等热症,而禁用于风寒感冒、脾虚泄泻等虚寒症。但在医院中,医生往往基于现代医学诊断指标用药,而忽视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这就要求医生在开处方时要辨证施治,并不能把因为医生没有辨明证侯所导致产生的不良反应归咎于中药。

4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8-9]:

(1)陈某,女,39岁,因产后受了风寒,浑身肌肉关节疼痛,怕风、怕冷,受风寒后病情加剧。用附片煎服,一次20 g。医嘱要求煎1h以上,但家属仅煎不到半小时即服,服药10min后,患者出现面部和四肢麻木,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后住院抢救。

(2)刘某,男,46岁,农民,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3年多,打听得知附子泡酒祛风湿止痛极好,就自行用1升三花酒浸泡120 g附子。服此药酒200 mL、15min后,出现唇舌发麻,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缓慢等症状,即送医院急诊。查体:面白、肤冷、无心跳,经抢救无效死亡。后检查所服的附子为未经炮制加工的生附子。

(3)李某,男,62岁,患腰腿痛10余年。经邻人介绍,投医于京郊一乡间医生。医诊后遂开处方一张,并称能愈病除根。患者甚喜,当晚临睡前服药1剂,约2 h后即感心慌,继则心慌欲死,头痛如劈,出冷汗,手足发凉,言语困难,急送医院抢救脱险。审其所服方药多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品,且用量一般,唯麻黄用量超限,多达30 g,遂诊为超量服用麻黄引起的中毒。麻黄为辛温解表药,功能发汗、平喘、利尿,并无有毒记载,在规定剂量范围内(10g~15g)应用,引起中毒的病例少见。但本例用量超限2倍,结果引起了毒副反应。

药调治3月余,肝功已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后因咽痛,医生在原方中加入山豆根15 g。服药1周余,即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查肝功能仍然正常。细审所服方药,并结合临床表现,发现与广豆根中毒的一般症状相同,遂将原方去山豆根继服,约1周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后经鉴定,方中所用的山豆根确系广豆根。

(5)1998年北京市顺义县一农民患哮喘病,医生所开处方中有蟾酥1分,药店没有用分厘戥称取,而用一般戥子称取,结果蟾酥过量,患者服后仅2 h就口吐鲜血而亡。

从以上5个案例中,很容易找出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案例(1):煎煮方法不当;案例(2):自行使用“偏方”、“单方”或“验方”;案例(3):随意加大用量;案例(4):误用品种;案例(5):管理不善制度不严。

这些足以洗清中药本身的“不白之冤”!

当清楚地知道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时,还出现诸如“违反禁忌证原则”、“未中病即止”、“不合理的中西药并用”、“忽视中药炮制”……难道还能够说“都是中药惹的祸”吗?

不能犯因噎废食的错误。与其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疑虑重重,还不如积极应对,依法严密炮制、注重辨证施治、确保合理配伍、讲究生产工艺、强化从原植物—饮片—制剂的全程监控,并向广大患者加大中药合理使用的科普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声振.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提高用药安全意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5( 5): 41-42.

[2]陈学习, 彭成. 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9(6): 7-8.

[3]陈竺. 结合我国优势开展基础研究 走出肿瘤治疗的新路子[J].世界科学, 1997,(10): 2-5.

[4]许廷生,梁秀兰. 附子的毒副作用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师,2003,6(8):518.

[5]施海涛, 王雪峰, 孙伟正. 砷剂联合维生素C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理[J].中医药学报, 2008,36(4): 61-62.

[6]张立峰. 以毒攻癌话砒霜[J].知识就是力量, 2009,(12): 14-15.

[7]周占国, 张忠河, 张晓卫, 等. 加味四妙汤治疗难治性膝关节滑膜炎[J].临床医药实践, 2010,19(6B): 730-731.

[8]郭东亮,郭东方. 中药中毒原因和预防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65-66.

[9]陈学习,彭成. 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7-8.

Not the Faul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flections on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CM

JIANG Li1,YAN Xiao-jun1,LI Yun2,XU Guo-liang1

1.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2.Jiangxi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TCMEtiopathogenisis,Nanchang330004,China;

3.TeachingofPhysicalEducation,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Abstract:Serious adverse event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rouse widespread concern of consumers and medical staff.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identify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as no longer the situation absolutely safe, take more with no harm.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reasons for many adverse reactions of TCM were not caused by TCM itself, but improper use. In this paper, we have made some thinking on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CM. With the living examples, we proposed the idea that it was not the fault of TCM, bu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of its adverse reaction and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its toxicity. In addition, ramp up scientific propaganda efforts on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TCM among the patients, promote prop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ultimately ensure people's drug safet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xicity; Adverse Reaction;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Drug

收稿日期:(2015-04-28)编辑:王河宝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通信作者:徐国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及药代动力学。Tel:0791-87118576,E-mail:xuguoliang6606@126.com。

作者简介:姜丽,讲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评价与药代动力学。Tel:15270034170,E-mail:jiangli1009@126.com。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毒性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和毒性分析
奶牛常见中毒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