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姚小平先生《西方语言学史》
2015-04-15吕颖培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吕颖培(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读姚小平先生《西方语言学史》
吕颖培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文章对“史”与“理论/流派”进行了区别,对目前比较通用的语言学史概念界定以及常用的语言学史写法和《西方语言学史》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介绍。
语言学史;理论/流派;内容特点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同样,人类对语言的研究也由来已久,比如关于中国语言学史分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著作如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的《尔雅》,西方则可以上溯至《圣经》里面的《创世纪》。然而,将语言研究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史来写,并以通史面貌出现的语言学史著作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1],并且是在西方出现的。中国语言学史方面的优秀著作有很多,如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的《中国语言学史》、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等等;有关西方语言学史方面的著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国内学者翻译的西方人所写的著作,如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的《语言学简史》,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所写的著作,如刘润清的《西方语言学流派》、姚小平的《西方语言学史》、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刘润清、封宗信的《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冯志伟的《现代语言学流派》等等。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姚小平的《西方语言学史》,同时和刘润清的《西方语言学流派》进行对比。
“史”的意思之一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在笔者看来,“史”读起来会有轻松有趣的感觉。“流派”的意思之一是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刘润清也对流派进行了论述:流派,也叫学派,多指思潮,有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盛行时代,有其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往往有历史的视角,它未必对领域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论述[2]。上课时,老师在说为什么要用“理论”或者“流派”这个问题时,曾说到过“理论”除了史的部分以外,还要对史做出一些评价,是对史的概括、抽象、系统化的总结。从以上这些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史”和“理论”或者“流派”区别。有了这种区别,不同的作者在注意到到这些区别时,会适当地选择使用,从而著作中会体现出一些不同。
姚小平的《西方语言学史》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区别。作者在书的序言中也提到 “立题的初衷有四:……四是希望能把语言学史写得生动有趣,轻松可读”,我相信作者已经达到了他的初衷。同时,作者在顾及到“史”的特点的同时,也兼顾了理论的一些特点,比如适当、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评论,把自己的观点合理地表达出来。
姚小平曾指出,“语言学史”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类语言研究由古及今的发展过程;不管我们是否有所意识,这一过程已经客观地摆在那里,并将一直延续下去。二是指语言学家需要做的一项专门的工作,即对上述过程的回顾、清理、认识和评鉴[3]。从这个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史所包括的两部分内容,一是语言学客观的发展历史;二是语言学家对这一客观发展历史所做的整理工作。关于西方语言学史的写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分期写法,从古典时期(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一直到本世纪,一段段地叙说,如罗宾斯;另一种是分派写法,即一一阐述历史上重要的任务及其富有创意的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如桑普森[4]。中国学者所著的关于西方语言学史的著作中,刘润清的《西方语言学流派》和冯志伟的《现代语言学流派》是按照分派写法的典型代表,而姚小平的《西方语言学史》则是按照分期写法写的,它的分章略同与罗宾斯[5]。
第一章 远古:神话传说。第一节从《圣经》的《创世纪》中上帝造人出发,讲述语言的来源,并且和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进行对比。第二节,从通天塔的故事来讲世界人类语言差异的原因。第三节通过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的方式来讲人类的语言崇拜。
第二章 希腊:语言学的发源。第一节介绍了“逻各斯”一词的意思,这个词体现了希腊这个民族的认识倾向。第二节介绍了公元六世纪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关于思维、语言、存在的观点。第三节讲了巴门尼德的反对者——怀疑论者高尔吉亚的观点:语言不可靠。第四节讲了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语言学上的贡献:名称的起源。第五节简述了亚里士多德在语法上的探索。第六节从修辞术到修辞学,主要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出发,从政治家演讲所用的修辞术开始到修辞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即在希腊语中的应用,怎样用修辞术来保证希腊语的正确性。第七节,《语法术》及后续研究,讲述了公元前1世纪,亚历山德里亚学派的一位荷马研究专家狄奥尼修斯的《语法术》及公元2世纪上半叶的阿波罗纽斯的 《论句法》在语法上的贡献。他们两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词类的划分上,为以后多个世纪中欧洲各国的语法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罗马:继承与发展。这章的标题直接指明罗马的语言学受惠于希腊。第一节讲述早期罗马学者瓦罗的拉丁语法研究及著作《论拉丁语》残卷。瓦罗把语言学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区分了个人语言和群体语言,这和20世纪索绪尔“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遥遥呼应。第二节讲述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在语言学方面的思考:语言的初始发生,语言的物理属性,是洛克来修集中思考的,这些思想体现在他的诗体作品《物性论》中。第三节讲述了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的语言教育,昆体良的著作《演说原理》强调了在幼儿的初期教育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第四节讲述了罗马的基督教神学哲学家奥古斯丁的神学语言观,他对身边幼儿逐渐学会说话的现象进行观察,在他的著作中就涉及了童语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外因素,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第五节讲述在罗马的北非语言教师普利西安的著作《语法原理》,这本书共18卷,其中专门讲到发音、字母和音节及句法。
第四章 中世纪:思想的蛰伏。一般大家习惯上称中世纪为“黑暗时代”,宗教势力空前扩张,几乎控制了整体社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学和经院哲学。当时学校教育就是著名的“七艺”,其中就包括了语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科与语言学有关的科目。第一节思辨语法,主要讲述思辨语法作为中世纪一个主流的语言学派的语言观。第二节讲述了“共相”这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被讨论过的问题。第三节的标题是“但丁论俗语”,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在《论俗语》这本书中从各个方面强调了俗语的好处及俗语的合理性。
第五章:文艺复兴:走出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影,人类跨入了欣欣向荣的文艺复兴时期。第一节讲了外部因素对语言学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是当时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和殖民活动的地理探发,这两者尤其是后者直接导致了第二节“语言学家对邻近语言的兴趣”和第三节“早起搜集语样的工作”,这些都极大促使了语言学向欧洲以外的发展。第四节“人文主义者的语言情趣”讲述了人文主义者重视古典语言和文献与以前的不同,并从中吸取养分,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古为今用”的观念,同时一部分人文主义者也注意到了本族语的重要性。第五节“语言乌托邦”分别讲述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书《乌托邦》中乌托邦那里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及德国学者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中的语言观。第六节普遍唯理语法,《普遍唯理语法》被认为是传统语法的一部经典理论著作。这部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编“语音和文字”,第二编“词所表达的意思所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所依据的原则和原理”。第七节讲述了早期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这一部分资料对于汉语的研究是很珍贵的。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外界的探索和视野的扩大,就形成了一股寻觅普遍语言文字的吸潮,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主要有第八节的培根的真知与真字,洛德威克、威尔斯金的普遍文字方案及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视觉语言和普遍语言。第九节介绍了洛克的经验主义语言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探讨语言与思想关系问题的著作 《人类理解论》,强调了语言对于其他问题讨论的重要性。
第六章 启蒙时期:寻根溯源。在社会各学科上,每个时期都会有它自己的主流思想,语言学也不例外。进入十八世纪,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的语言学家们的眼光都一致地投向了语言的起源问题,当然也有人继续前人进行过的对于普遍语法或普遍语言的讨论。在这一章节中,前者主要体现在第一节到第五节对韦伯、孔狄亚克、卢梭、赫尔德和伯尼特这些人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思考的讲述上,后者体现在第六节到第九节中,主要是讲述普遍语法。后者摆脱不了这一时期语言学上的主流思潮,即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后者的观点中或多或少都会体现一些对语言起源的思考。
第七章 十九世纪:走向成熟的语言科学。第一节讲述了十九世纪的人们对当时的世界语言的考察及其一些成就,比如《比较词汇》和《语言大全或普通语言学》这些著作,我们可以说这些努力为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第二节到第七节讲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琼斯开始一直到反对前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出现。这期间插入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即运用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把语言看成是一个有机体。第八节讲述青年语法学派理论家保罗及其代表作《语言史原理》,把语言看成是历史演进的产物,这个观点受到了当时生物学的影响,既有其进步之处,也有其难以立脚之处。第九节讲述了语言学家惠特尼的《语言的生命和成长》,惠特尼虽然还处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潮之中,但却对未来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提出了一些超出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观点,也因此备受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推崇。第十节讲述了这个时期别的学科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运用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对语言学产生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学科是生物学和心理学。在语言学前进的道路上,心理学对语言学的影响渐渐超越生物学,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第十一节讲述了浮士勒的唯美主义语言哲学观,他的思想基础是洪堡特的语言学传统和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把语言和美学结合起来的独特的美学观。
第八章 二十世纪:探发差异,追求共性。进入20世纪语言学的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拉开了20世纪语言学新时期的大幕。从第一节到第八节讲述了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以及在索绪尔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下所产生的语言学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学派、伦敦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中间第三节又插入了对叶斯柏森的介绍,作者认为他是一位独立的研究者。确实,他虽身处结构主义盛行的时代,但却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第九节是20世纪语言学中谁也不能错过的一道风景乔姆斯基,作者避开了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而是主要讲述了支持这些理论的思想。第十节尾声:共性和差异的平衡,这一节是总结性质的。作者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语言学史,求索共性和发掘差异始终是同时推进的两条线索。细读本书,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特点。
任何一本书如果单从它自身来看,很难发现它的独特之处,所以我们就把这本书和刘润清的《西方语言学流派》进行对比,来看一下本书的特点。比较并不代表特殊的偏好,因为每一本书都有其可取之处。
新的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这首先体现在对待一些已经被研究得烂熟了的材料的态度。比如乔姆斯基,刘书对他的介绍就是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条理清楚,而姚书则避开了这点,介绍了支撑乔姆斯基这些理论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乔姆斯基这个问题上,刘书让我们知其然,而姚书则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其次体现在对一些别人很少用的材料的态度上。比如第一章中对《圣经·创世纪》中语言学思想的挖掘,并且作者在别的论文中也对这些材料有过很多的研究探讨。
一些新的材料的补充。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到“希望在解说和阐释中,争取发掘一些新文本、新史料”。第三章中对教育家昆体连的语言教育观和奥古斯丁的神学语言观的介绍;第四章中的但丁论俗语,尤其是作者对早期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的介绍,这些资料不仅对近代汉语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有用,而且还让读者了解到汉语对西方学者语言观的影响;第七章中对惠特尼的介绍,作者在这里花了一章来讲惠特尼,读者了解到了惠特尼的思想,自然而然会对索绪尔的思想有更好的了解;第八章中对叶斯柏森的介绍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叶斯柏森曾对中国四五十年代的一批语言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他的“三品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叶斯柏森的介绍很少,作者的介绍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侧重点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刘书用一个章节讲述了从古希腊到18世纪的语言学,而姚书则用五个章节讲述了从古希腊到18世纪语言学。20世纪的语言学刘书用了五个章节,姚书用了一个章节。这些不同我们可以看成是“史”和“理论”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语言生动,趣味性强。语言类的著作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枯燥难懂,滞重。读完这本书后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例如:在讲到维尔纳定律时,作者用了这样一段文字“那一阵子,他身体不适,某日午后打算小憩,想读一段轻松的文字帮助入眠……”,这样娓娓道来好像讲故事一样;在讲到博厄斯时,引用了这样一段文字“他真是个怪人,竟以为我是美国语言学家”,这样类似花絮的语言插入,使得读者既学到了知识又不会觉得难以理解。
[1]陈满华.中国话语下的《西方语言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8-26.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1.
[3]姚小平.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J].外语教学,1995,(2):1.
[4]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再思考——《西方语言学流派》读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59.
[5]李炯英.现代语言学史研究的又一朵奇葩——《语言学理论与流派》评介[J].外语教学,2004,(6):93.
(责任编辑 娄扎根)
G256.4
E
1008-7257(2015)04-0115-03
2015-04-26
吕颖培(1990-),女,河南叶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