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写作文化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
——以北京大学校园写作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
2015-04-15张祖荣印江民族中学贵州印江555200
张祖荣(印江民族中学,贵州 印江 555200)
论校园写作文化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
——以北京大学校园写作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
张祖荣
(印江民族中学,贵州 印江 555200)
校园写作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以北京大学校园写作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论证了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与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校园写作文化;文化;促进;推动;相辅相成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文化建设相对来说有所缺失,甚至呈现了衰落的景象,校园写作文化也在其中。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会议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未来。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将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相关主管部委及研究机构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和展望。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贵阳市金阳区年会的议题——写作文化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也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积极思考,体现了学会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会的研究是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
本文认为校园写作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促进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文化、校园写作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着丰富的含义。古往今来,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定义能让人们完全信服。譬如,①“文化,谓文治教化也。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②(culture)“人类社会由野蛮而至文明,其努力所得之成绩,表现于各方面者,为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其综合体,则为之文化。”[1]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文治教化”,与“武功”等相对立的总称;就是文明社会努力得到的成绩表现在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体。③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④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⑤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2]。这里说的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特指精神财富;是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和知识。侯长林教授在他的《文化笔记·文化定义》(河南文艺年版)里,概括自己对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定义:一是财富的观点;二是生活方式;三是人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即广义的指人化,也就是简单说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狭义的指精神文化;四是补上“实物”二字后的泰勒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3]。从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来看,没有哪一种文化定义找不到它的破绽、能让人们满意。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感到十分困惑,但其中一个基本意义是精神文化是肯定的。
校园写作文化,首先是属于写作文化的范畴,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写作文化,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写作文化的理论定义作了不少探索,也有了初步的框架。如有人认为写作文化是关于写作行为的价值取向:“写作文化存在于人们写作心理思维中,是某一特定社会和时代,关于写作行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体规范、时空情绪的写作精神、写作意识、写作规范。它控制、指挥、调动着写作的技巧、语言和方法。它归属于特定时代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取向。”[4]写作就是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那么写作文化就是写文章的文化。校园写作文化,就是指高等院校、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新闻写作、公文写作、文章写作、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作文等写作文化的综合体。
其次,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促进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每一次文化的变革、运动、发展与繁荣、创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能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其中也自然要影响和促进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繁荣与创新,当时就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延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提倡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激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促进了校园写作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校园写作文化从此日新月异。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很长,对北大校园写作文化影响也更深广。
陈独秀1917年到北大任教,《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往北京,北大形成了繁荣的校园写作文化。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都积极写作参与到运动中来,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后,每期杂志的发行量从1000余份激增到近16000份,影响迅速扩大。“《新青年》杂志揭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当时称为拥护“德谟克拉西”先生和“赛因斯”先生),对封建文化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战斗。”[5]“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这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大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爆发的群众爱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五四”爱国运动,则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其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1917 年2 月18 日,继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再次发表的《文学革命论》,其向旧道德、旧文化开战的态度更为明确,陈独秀也开始担当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帅。陈独秀将中国“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幕未尝稍减”的原因归结为“盘踞我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为此,他“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三大主张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胡适也参加了白话文运动,他主张文学形式的改良,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文学改良的最高目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
在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后,力主改革,招贤纳士,众星汇聚北京大学,而陈独秀身为文科学长、《新青年》主编,也就把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教授、学者纳入《新青年》编辑部。《新青年》新增一批骁将,面目一新,战斗实力大大加强。“《新青年》搬到北京后,成立了新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七人: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并规定由七人编委轮流编辑,每期一人,周而复始”[6]。后来,到了一九一九年一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刊载《本志第六卷分期编辑表》,又稍作调整:“第一号,陈独秀;第二号,钱玄同;第三号,高一涵;第四号,胡适;第五号,李大钊;第六号,沈尹默。”以北大为中心,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在中国出现了。在沉闷的中国大地上,《新青年》发出一声声惊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易白沙的《诸子无鬼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的随感录,向封建迷信发起了进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以及后来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毫不含糊地在《新青年》上歌颂苏俄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促进了北大校园写作文化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
最后,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
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促进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反之,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又如,由于北大校园写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进一步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繁荣与创新。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再次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李大钊先后发表的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使北大成为了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在北大光辉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其重要的一幕。
北大以 《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繁荣的校园写作文化,促进了全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创新。“五四”之后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期刊达400多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使“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史册。
恽代英等人发表了不少文章,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自然科学,宣传唯物论、无神论,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独断的封建哲学、宗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味药来诊治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迷信鬼神的病。在当时知识界中还展开了关于妇女解放、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北大校园写作文化也推动了“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繁荣。如,把形式与革命内容结合得最好的鲁迅先生著作20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杰作《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热风》《二心集》等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这些作品是对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诉书,是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 ”[7]
综上所述,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与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繁荣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会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也就自然要渗透和影响着学校教育,要渗透到校园文化,要渗透到校园的写作文化;而学校教育又是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吸收文化最敏感的地方,是文化的晴雨表,学校又是学术活跃的地方,其中学校的校园写作文化会直接推动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创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写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我们要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校园写作文化建设,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展望,要大力、积极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创新。
[1]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辞海[K].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18.
[3]侯长林.文化笔记[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18.
[4]马君.写作文化价值形态[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0): 5-7.
[5]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24.
[6]沈尹默.文史资料选辑·我和北大(第61辑)[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25.
(责任编辑 张 蓓)
G0
A
1008-7257(2015)04-0107-03
2015-03-18
张祖荣(1970-),男,贵州石阡人,贵州省印江民族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写作、高中语文教学、贵州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