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左七贤与竹林七贤隐逸情怀之比较
——以李仁老、林椿和阮籍、嵇康诗歌为代表

2015-04-15周影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竹林七贤阮籍嵇康

周影(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海左七贤与竹林七贤隐逸情怀之比较
——以李仁老、林椿和阮籍、嵇康诗歌为代表

周影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文章对中国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与朝鲜高丽时期“海左七贤”的代表人物进行诗歌比较研究。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极其相似,其诗歌中都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但是其中的归隐又有细微的差别:嵇康和阮籍的隐逸更多的是受魏晋玄学的影响,李仁老的隐逸诗中有佛、道的双重影响,而林椿诗中的隐逸则更多的表现出禅意。

竹林七贤;海左七贤;诗歌;隐逸;情怀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为代表的文人团体,他们为躲避乱世祸患,隐居山林,饮酒作诗。虽然有时空的差距,朝鲜高丽时期也有类似的团体——海左七贤,该组织是在武臣专政时期形成的,是该时期文士团体中较为著名的代表,其成员有李仁老、林椿、吴世才、赵通、皇甫沆、咸淳、李湛之。魏晋时期和朝鲜高丽时期是政坛极为动荡且文士遭受迫害比较严重的时期,多数文人会屈从于政治,人性泯灭,但是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的文人却努力在隐逸中保持自我,演绎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1.形成背景

竹林七贤所处的时期正是政权突变的时期:魏氏政权失落,司马氏残酷夺权。面对混乱的政治,不少文人志士不愿与篡权者同流合污,对仕途已无向往,于是远离政治,隐居山林,饮酒赋诗。竹林七贤便是曹魏末年不肯与黑暗残酷的当局同流合污的著名群体。史书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的《魏氏春秋》:(嵇康)寓居于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山林,号为“七贤”[1]。

竹林七贤中嵇康是第一个隐居的,后来山涛辞官隐居,与嵇康相遇,情投意合。山涛与向秀要好,于是引荐向秀结识了嵇康。据《晋书·山涛传》载,山涛“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2]。之后,竹林七贤成形了。

高丽中期,先后发生多次叛乱,前期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已经结束。之后毅宗时期(1146—1170)的武臣之乱,文臣文士大受其害。武臣统治时期,武臣专横肆虐,对文臣进行残酷迫害以及朝政混乱,使得一些文人视做官为畏途,既不满朝政,又不愿同流合污,只得隐居山林。

海左七贤正是该时期蔚然成风的文学组织中最著名的一个。《高丽史·列传卷十五》:(李仁老)“出入史翰凡十有四年,与当世名儒吴世才、林椿、赵通、皇甫沆、咸淳、李湛之结为忘年友,以诗酒相娱,世比江左七贤。”[3]武人的专横、文人政治上的失意促进了他们诗歌的创作。面对现实的压抑,自己宏大的志向不仅无法实现,而且生命安全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隐逸情怀的诗歌。

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形成的背景相似,都处于动荡年代,仕途不顺,不断受到迫害等,因此,两者的诗歌中都表达了自己深深的隐逸情怀。

2.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诗歌中的隐逸情怀

竹林七贤在魏晋政权交替的时代,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的抱负,处于一种极其失意的状态。生活苦闷的困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只能从隐逸生活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所以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有不少表现和歌颂隐逸生活的诗篇,如嵇康的《述志诗》二首中,“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一),宁静淡泊,得取自然之道,荣华富贵算得了什么呢?“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二),据说山间有隐逸之士,想求之做自己的老师;而隐居的日子可以保养身体,长久这样也是极好的。“述志”,顾名思义,是表达自己的志向,这两首诗正是表达了诗人退居山林、高蹈隐逸的思想。

阮籍的《咏怀》第六首表达了同样的隐逸之情,“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东陵瓜”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时俗谓之‘东陵瓜’。”[4]此诗用东陵侯种瓜的典故表达自己甘愿隐居田园的理想;又如第四十二首,“园绮遁南岳,伯阳隐西戎。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此诗则是通过对古时贤臣和隐士的颂扬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李仁老是“海左七贤”的领袖,他羡慕晋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并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卧陶轩”。他的七律《游智异山》,就是对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理想国度的向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仁老的隐逸思想,此诗可以说是李仁老渴慕遁世生活的真实写照。“策杖欲寻青鹤洞,隔林空听白猿啼”,诗句中的“青鹤洞”即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作者向往的“世外桃源”。在其《卧陶轩记》中:“而仆从宦三十年,低徊郎署,须发尽白,尚为龊龊樊笼之物,二不及也。”从侧面指出自己应该向陶渊明学习退隐。而其诗《谩兴》《山居》《寒松亭》更是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隐逸味道。又如《赠四友》中:“陶朱虽相越,一舸泛溟渤。安石在晋朝,雅赏东山月。”诗人分别以范蠡泛舟和晋朝谢安归隐为榜样,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林椿是海左七贤另一骨干人物,他是武臣专政的直接受害者,武臣之乱时全家遭难,只身幸免。林椿曾多次参加科举,但均未上榜。原就郁郁不得志的林椿,经过武臣夺政的灭顶之灾,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客。他长期居于乡野,对景色观察细致、信手拈来。在他的创作中,描写了与其他隐士的交往,如《访咸子真山居》“先生隐世朝,负郭构茅舍”、“优游数亩园,宽于一天下”,这首诗开门见山,指出了“先生”是隐士,与诗人同爱山水,饮酒赋诗,游于田园,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又如《送眉叟》:“浪迹相逢浮海叶,无心来作出山云。”诗人感慨自己如“一叶浮萍归大海”般无力,早已无心世事,意欲归隐的心意。《赠隐者》“安身自与山闲静,抱道常随世卷舒。耻向嵩高争捷径,甘从颖水卜幽居”,这是诗人对隐者高洁人格的赞美,隐含着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如林椿在《答同前书》中所说:“昔辛谥有言,不婴于祸乱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自与志会尔。以此知贤者之处乎庙堂也无异于山林间矣,斯乃穷理尽性之妙。”

虽然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都有隐逸情怀,但是两者隐逸诗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又有细微的差别。

阮籍和嵇康生活的时代政局动荡,儒学名教失去了往日的权威,玄学之风盛行,他们更多地接受了这种批判和否定儒家礼教的道家传统,接受了崇尚自然的道家玄学理论。这从他们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如嵇康的《游仙诗》:“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摇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本诗直接以“游仙”命名,足见其隐逸求仙的意思。在其《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中,嵇康希望“乘风高逝,远登灵丘;结好松乔,携手俱游”(十六)。在《秋胡行》七首中,既可以看出嵇康“受道王母,遂升紫庭;逍遥天衢,千载长生”(七),又有“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六)。又如上文提到的“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其中“冲静”、“玄居”都表现出玄学意味,其诗中“太清”、“皇羲”、“云汉”、“焦鹏”、“莱庐”等等都是道家术语;而且嵇康有服药的癖好,认为服药可以延年益寿,期望成仙,这明显是受道家观念的影响。

阮籍面对司马氏的残酷暴政,早已无心仕途,儒学名教也不再是昔日的权威,因此他不得不重新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他开始退居山林,崇奉老庄,不拘礼法。阮籍在母亲死后理应守丧哭灵,但是阮籍竟又喝酒。《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5]说阮籍在母丧期间参加司马昭举行的宴会,喝酒吃肉无所顾忌。这些都可以表现阮籍不拘礼法,蔑视礼教的品格。但其内心又不是彻底的摒弃儒家正统礼法,他的儿子阮浑曾想学他的样子,不拘礼法,却被他训斥一顿:“仲荣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复尔。”阮籍内心并不否定正统礼教,自己所走之路实属无奈,其思想的矛盾性可见一斑。尽管如此,阮籍在其《咏怀诗》中涉及游仙求道的就有二十多首,如其第四十二首:“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圆绮遁南岳,伯阳隐西戎。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人谁不善始,鲜能克厥终。休哉上世士,万载垂青风。”可以看得出,阮籍追求的是玄学的理想精神境界,是物我合一的仙境。其诗中有大量如“太清”、“昆岳”、“邓林”、“冥”、“无形”、“悠悠”等的玄学术语,并且引用许多《老子》《庄子》的典故,如其三十二:“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夫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引自《庄子·渔父》。从阮籍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到老庄思想,其隐逸诗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远。

高丽海左七贤时期,儒道佛思想都已传入,而且影响深远。儒家经典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士人必须学习的书籍,同时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加强统治的主要思想;佛教被定为国教,崇佛意识也已经渗透到各阶级的生活观念之中;道教也已广泛传播,特别是道家思想中隐逸思想影响更甚。“儒释道思想在高丽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包容”,“儒士们既接受了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也接受了道家、佛家出世离俗,顺性自然的思想”[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李仁老、林椿为代表的海左七贤的创作既有寄情山水的情怀,又有因儒家的积极入仕精神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他们内心都有“隐而不隐”的矛盾。如李仁老《续行路难》中既有“君不见严陵尚傲刘文叔,七里滩头一竿竹”,又有“我欲飙轮叩阊阖,请挽天河洗六合”,诗人心里是非常矛盾的,既想模仿中国东汉严子陵辞官后隐居于富春山 “七里滩头一竿竹”的悠闲,又想力挽狂澜、改变黑暗的现实。林椿同样有这种矛盾心理,在《次韵赠李上人觉天》中“小隐林泉送几年,道心聊学葆丘缘”,又在《次韵李相国见赠长句二首》中“力排庄周逐诸子,笑骂只合黄筐籝。济时及物为吾志,肯于云卧甘芝耕”,其矛盾心理显露无疑。

李仁老幼时曾寄养在僧人廖一处,而且 《高丽史·列传卷十五》:“郑仲夫之乱,祝发以避,乱定归俗。”可见李仁老曾长期居于寺院,与僧人相处,这必然会对其思想有极大影响。如其诗《仰岩寺》,从诗中可以看出,寺院前后景色可以令人忘却俗世烦忧,此处是隐居、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书天寿僧院壁》“待客客未到,寻僧僧亦无。唯余林外鸟,款曲劝提壶”。诗人与朋友相约天寿寺见面,可以想见诗人对寺院的喜爱;而鸟叫声衬托出寺院寂静,与喧嚣的俗世形成对比,令诗人心向往之。又如诗《八关日扈从》更是直接以佛家术语“八关斋戒”为题,诗中“戒香”也是佛教戒律。诗人参加八关斋戒,以此减轻俗世俗物对自己的影响,使身心归于平静。可见,李仁老的隐逸情怀有佛家思想的影响。

但是李仁老又学老庄,林椿曾作《李眉叟尝以言语为戒,作诗戏之》,其中“今君嗜玄虚,岂非李耳孙。超然自傲俗,喜怒不形言”可证明。况且李仁老推崇晋陶渊明,而陶渊明的隐逸诗正是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极好例子,李仁老《山居》“杜鹃啼白旦,始觉卜居深”、《谩兴》“静中滋味在,岂是世人谙”中体现的也正是这种亲近自然、淡泊无为的思想。最能体现李仁老诗中老庄思想的莫过于《和归去来辞》了,“问老聃之所游,用必期于无用,求不过于无求”。诗人表示要向老子寻求生存之道,以无用为有用,以无求为有求;而且文中引用一系列道家典故:庄生化蝶、断鹤续凫、栎社不材、天地盈虚、痴谢刻舟、庖丁解牛等感叹人生无常,最后欲“第宽心与饮酒,聊遣兴于作诗”。

因此,李仁老的隐逸情怀既有早期佛家清静适意、摒绝尘俗思想的影响,又有后来道家超然脱俗、回归自我思想的影响。

林椿喜欢写佛家之事,倾心于释门之地的适意生活。僧人居于山林,与俗世隔绝,清静的环境吸引着想隐居的文人。如其《次韵赠李上人觉天》“羡他明日青山路,竹杖芒鞋去浩然”,表现出诗人对李上人的羡慕、对隐居的向往;《寄益源上人》《寄山人益源》是诗人与僧人益源交往的诗,第二首诗就表达了自己与佛家“相见恨晚”之意,“今子学真理,而隐佛之徒。放迹逃名教,悠闲意所娱”,“无言自观心,閫外足不踰”。诗人对益源逃离名教的束缚而悠闲适意的生活羡慕之意溢于言表,打算像朋友一样不为名利所累;《九月五日,与友人游龙兴寺海云房,确师求诗,分韵得阁字》“焚香礼白毫,燕坐清风阁。此外更无事,岂羡扬州鹤”,表示诗人通过焚香礼佛内心澄净,已经心无外物;《游法住寺,赠存古上人》“万壑千岩独杖藜,问禅时得到曹溪。洞中地寂烟霞古,尘外心虚物我齐。况有高人迎倒屐,更惊佳论妙挥犀。直饶名利终归去,依约青山共卜栖”,在法住寺诗人悟得名利终将归去,决心归隐。林椿诗歌中经常出现“老维摩”、“维摩诘”,是以王维为榜样,勉励自己坚守“空门清净”。

可以看出,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虽都因时局动荡、仕途无望而萌生隐逸之意,但是影响他们形成隐逸之情的思想是有差异的。嵇康和阮籍的隐逸思想是魏晋玄学之风的影响,他们从玄学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李仁老由于从幼年就接触佛家,佛家的清静、摒绝俗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李仁老的隐逸心意;而后来接触道家思想,又使其形成了淡泊无为、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而林椿的隐逸更多的是受佛教清静、佛门清幽的影响。

3.结语

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虽然有巨大的时空距离,但由于两者所处动荡时局相似,其诗歌中都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但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诗歌创作又有差别。嵇康和阮籍的隐逸诗表现出了很明显的玄学倾向,而李仁老的崇隐逸、尚田园是受到佛、道的双重影响,林椿的隐逸诗表现出了佛家的清静之味。从总体上看,他们的隐逸诗都反映了自己无奈于现实、渴望退居田园山林的思想。

[1][2][4][5]鲁金波.隐逸避世的名士集团——竹林七贤评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12,26,36.

[3]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7.

[6]严明.东亚汉诗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1.

[7]韦旭升.朝鲜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7—80.

[8][朝]林椿.西河集[C]//韩国文集丛刊(第 1辑).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210,211,213,215,218,222,228,239.

[9][日]末松保和.东文选[M].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70:卷一,卷四,卷六,卷九,卷十三,卷十九,卷二十,卷六十五.

[10]贾湘婷.竹林七贤与海左七贤的诗歌比较——以嵇康、阮籍、李仁老、林椿为中心[D].延吉:延边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孔占奎)

I0-03

A

1008-7257(2015)04-0037-03

2015-04-15

周影(1990-),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艺苑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绝版的竹林”之七
书画鉴藏
“青睐”与“垂青”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