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员赛后的自我验证
2015-04-15杨馨婷张冬花黄文月
冮 勇,杨馨婷,张冬花,黄文月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高水平运动员赛后的自我验证
冮 勇,杨馨婷,张冬花,黄文月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赛后运动动机研究是运动员赛后心理调节与训练工作的重要方面。抽取166名高水平运动员,采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运动员赛后运动表现进行自我评定,以此间接考察运动员赛后运动表现评价的自我验证动机的特点及其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归因方式、高训练年限运动员对于“团结”因子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验证动机,二级运动员、前5名运动成绩的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因子的自我验证水平较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影响着比赛满意感、心境状态和心理疲劳。针对不同群体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特点进行合理调控,有助于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发挥。
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自我验证
一、运动员自我验证研究背景
运动心理学领域中,有关自我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效能(包括集体效能、能力知觉、主观能力、自我能力评价、自信、自我表现效能)、自我概念(包括身体意象、自尊、身体自尊、自身肌肉满意感、身体自我、道德自我知觉)、自我调节(包括自我谈话和自我设限)和自我表现[1]。从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来看,对于运动或竞技活动中的自我研究,已经从“自我构念(或内容与结构)”研究向“自我过程”研究转向,如对自我控制、自我设限的研究。已有研究的目标大都旨在考察良好的“自我”状态如何促进运动表现的提升,而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生活是持续性的生活事件,对于每次竞赛后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如何面对由运动成绩所带来的评价与反馈,他们赛后的自我评价如何,这对其日后的训练与竞赛具有重要影响。而有两种动机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评价的反映,这两种动机就是自我验证动机与自我增强动机[2]。自我验证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喜欢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现在的自我概念相一致,而自我增强动机理论则认为:人们喜欢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消极的评价。对于运动员赛后的自我动机研究,也是运动心理学中有关自我调控研究的重要领域。
Shrauger等人正式提出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理论假设,他们指出人们总是尽可能多地积极看待自我并寻求积极的评价反馈,因为这能提高个体的自尊和价值[3]。Swan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验证(self-verification)理论,所谓自我验证,是指个体努力去寻求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过程。个体通过寻求与自我评价一致的反馈来保存他们固有的自我概念,从而使自己觉得这个世界是可预测、可控制的[4]。自我一致性和自我增强的争论,一直持续到Epstein和Shrauger提出自我验证和自我提升是既平行又相互作用的认知——情感双重模型[5][6]。他们认为个体存在两个自我体系:一是理性、认知的自我系统(可看作自我验证),另一种是由情绪驱动的知觉体验自我系统(可看作自我提升)。他们既是两种不同的适应系统,也是两种不同水平的加工系统。自我验证是经深思熟虑、有意识努力的抽象的认知反应系统,而自我提升是以一种迅速有效、无需意志努力、能自动化进行加工的情感反应系统,二者既平行又相互作用。
我们通过前期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在对重要赛事后运动表现的评价过程中,并不存在自我增强倾向,但是非常明确地存在自我验证倾向。具有积极自我评价的运动员,在赛后期望他人对其运动表现的评价较高,而具有消极自我评价的运动员,在赛后期望他人对其运动表现的评价也较低,二者均期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一致。那么,不同群体运动员间的自我验证动机又会有何特点?运动员赛后的自我验证动机又会对其训练满意感、心境状态和心理疲劳有怎样的影响?对此问题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对运动员赛后动机的了解,进而有助于运动员赛后的心理调节与训练;而我们将自我研究拓展到赛后的心理过程,也可丰富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的自我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辽宁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随机选取二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名,进行正式量表的测量。回收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男运动员109名,女运动员57名;国家健将级运动员4名,一级运动员16名,二级运动员146名。
2.材料与程序
(1)运动员赛后自我验证动机测量工具。测评材料由“运动员运动表现自评量表”和“教练员评价期待量表”两种工具组成,前者是运动员对自己最近一次重要比赛的运动表现做自评,后者是运动员期望教练会对自己做出怎样的评价。两个量表均由相同的14个项目、4个分量表构成:“运动能力”“注意力集中”“放松(或焦虑)”“团队意识”。对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也表明,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1~0.75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6;对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中的自我验证动机在数学上表示为运动表现期望他人评价(教练)减去自我评价所得的差的平方,数值越小,自我验证动机越强。
(2)运动员心理状态测量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7]99、简式POMS(心境状态量表)[7]52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7]196测量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心境状态和心理疲劳等与运动员运动状态相关的变量,以此考察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对运动状态的影响。此外,我们还采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测量被试的归因方式,采用镶嵌图形测验(Cognitive Style Figure Test)测量被试的场依存-独立性的认知风格,以此考察不同人格特质运动员的自我验证动机特点。
采用团体评价,全部量表分两次施测。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的特点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表1、表2),在“团队意识”自我验证因子,外部归因方式运动员显著高于内部归因方式运动员,低训练年限运动员显著高于高训练年限运动员,即外部归因方式的运动员、低训练年限运动员,在“团队意识”维度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相对较低(自我验证动机得分越高,水平越低)。外部归因方式运动员往往会追求教练员对其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做出积极的评价,他们更加在意外界对其的评价和认识,他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映像”是积极的、友善的;而内部归因方式的运动员则希望教练员给出与自己更为一致的反馈。对于低训练年限运动员而言,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是他们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教练员训练过程中经常要重点强调的训练要点;而对于训练年限较长的运动员而言,与队友、教练、队医等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已成为一种“习惯”,不再需要教练员的外在评价来督促和改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对于训练初期的运动员要加强其团结协作意识培养。
表1 不同归因方式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比较
注:S1代表“运动能力”因子,S2代表“注意力集中”因子,S3代表“放松(焦虑)”因子,S4代表“团队意识”因子;*代表P<0.05。后表同。组别1代表内部归因,2代表外部归因。
表2 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比较
注:组别中1代表训练1-2年;2代表训练时间在6年以上。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3、表4),不同运动等级、比赛成绩运动员之间在“注意力集中”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LSD法):一级运动员(M=0.98,SD=1.88)显著大于二级运动员(M=0.42,SD=0.58),前8名运动员(M=0.80,SD=1.29)显著大于冠军(M=0.30,SD=0.26)、季军(M=0.28,SD=0.32)和前5名(M=0.30,SD=0.52)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取得高成绩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因子的自我验证水平较高,即无论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二级运动员还是曾经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他们都更加希望教练员对其“注意力集中能力”做出与自己更为一致的评价。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自我调控的重要心理要素,影响着竞技状态,因此对于处于运动成绩提升阶段的运动员而言,如何通过教练员的客观反馈获取对于自身注意调控能力的客观认识进而不断提高具有积极价值。而一级运动员和取得前8名成绩的运动员则更希望教练员对其比赛中的专注度持有更为积极的评价,这其实暗含着他们的一种社会评价焦虑,这种自我增强的评价期待可能会让运动员忽略真正问题的存在,他们取得并不理想的运动成绩可能就是由于过度疲劳、对于比赛结果的认知焦虑等等因素而导致赛前、赛中的专注能力下降,运动员对于“注意力集中”因子所具有的社会评价焦虑,可能恰恰掩饰了对真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此外,均数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项目和场独立—场依存型运动员之间在自我验证均值及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性别、运动项目和认知风格对于运动员的自我验证动机没有影响。
2.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与竞技状态的关系
根据运动员“运动表现”自评成绩总分做升幂排序,取前27%为低分组,后27%为高分组,低分组具有较为消极的自我概念,高分组具有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消极自我概念组和积极自我概念组中,将自我验证均值、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分别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总分、心境状态(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得分、心理疲劳感(成就感降低、对运动的负性评价、情绪体力耗竭)作相关分析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表5),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的自我验证动机得分与其训练和比赛满意感呈显著负相关,即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越高(得分越小,水平越高),其对于训练和比赛的满意感越高。对于其运动表现持有消极自我评价的运动员,越是期望能够得到教练员与自己更为一致的评价,他就越能够客观地看待训练和比赛中的成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成功与失败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因此他们对于训练和比赛会具有更高的满意感。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对于比赛成败的“淡然”态度,一方面使其能够在比赛中轻装上阵,有利于良好竞技状态的发挥,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他们对于训练和比赛的“成就动机”受到削弱,更高、更快、更强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缺少了争胜的成就动机,长期来看势必会影响到运动员对于训练和比赛的投入与优良运动成绩的获得。
表3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比较
表4 不同比赛成绩运动员自我验证动机比较
注:变异来源中,1代表组间,2代表组内。
研究结果显示(表6),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在“放松”因子的自我验证动机得分与其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在“放松”因子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越高(得分越小,水平越高),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活力、自尊感等积极情绪水平越低。“放松(或焦虑)”因子主要反映了运动员对于失败和受伤的焦虑和担忧程度,在该因子上具有较高自我验证动机水平的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期望教练员对其比赛中的“低放松高焦虑”运动表现做出与其自身一致的评价,以与消极的自我概念相符,进而确定其消极的自我映像——“我就是这样一个表现糟糕、不可救药的家伙”。具有这种高消极自我映像的个体,他的生活总是被自己赋予了消极的意义,他们很难持久地体验活力与自尊等积极情感,而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必然会削弱其参与训练和比赛的热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身心疾病。因此,对于消极自我概念的高自我验证者而言,如何通过认知重组等方法重新塑造一个积极的自我映像是非常重要的。
表5 自我验证均值与满意感的相关分析检验
表6 “放松”因子与积极情绪的相关分析检验
表7 “注意力集中”因子与运动负性评价的相关分析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表7),积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因子的自我验证动机得分与其对运动训练的负性评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积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因子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越高(得分越小,水平越高),其对于训练和比赛的负面评价水平越高。对于运动表现持有积极自我概念的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因子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越高,即希望教练员对其在比赛中专注与投入程度给予同样高水平的评价,以确定其对于训练和比赛的高投入、高专注的自我概念,这种“劳模”般印象的获得和自我概念的确立,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付出才能获得的,而要持久地保持这种形象,长期的高负荷、高压力训练势必会使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对运动训练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和负面的评价。因此,如何适当地调控积极自我概念运动员对于比赛高投入、高专注的心理预期,可能会有助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解。
四、结 论
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受到特质类和运动类因素的影响。内部归因方式、高训练年限运动员对于“团结协作”的人际印象获得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验证动机;二级运动员、取得高成绩的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因子的自我验证水平较高。对于高自我验证动机的运动员要注意运动评价反馈的客观性,以此促进其自我完善。
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越高,其对于训练和比赛的满意感越高,“放松”因子的自我验证动机水平越高,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活力、自尊感等积极情绪水平越低。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关注消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其“消极自我映像”验证对于其竞技状态的消极影响。而对于积极自我概念组运动员则要关注其长期高专注、高负荷训练所带来的心理疲劳问题。
[1]李晓东,张力为.国外运动心理学领域自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80-83.
[2]Fiske S T,Taylor S E.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self[M].In:Fiske,S.T.,Taylor,S.E.Social cognition NY:McGraw Hill,1991:180-242.
[3]Shrauger J S.Responses to evaluation as a function of initial self-percep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5(82):581-596.
[4]Swann W B Jr.Identity negotiation:Where to roads mee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1038-1051.
[5]Swann,W.B.Jr.,Griffin,J.J.,Predmore,S.& Gaines,B.The cognitive-affective crossfire:Whenself-consistency confronts self-enhanc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881-889.
[6]Delroy,L.,Paulhus,P.D.,Harms,M.,Nadine,Bruce,Daria,C.,Lysy.The over-Claiming Technique:Measuring Self-Enhancement Independent of Abil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1):498-512.
[7]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伊人凤 校对 祁 刚)
The Post-games Self-verification of Elite Athletes
GANG Yong,YANG Xin-ting,ZHANG Dong-hua,HUANG Wen-y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China)
The study on motivations of post-games spor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in post-game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training of athletes.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amples of 166 elite athletes,this research takes self-evaluations on their post-games performance by using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methods in which the features of the motivations of self-verification in post-gam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thletes can be investigated indirectly.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ternal attribution methods and athletes in short training period have higher level self-verification motivations on “solidarity” factor;Second,grade sportsman and athletes ranking in top five have higher level self-verification on “attention concentration” factor.The level of self-verification motivations of athletes′ post-games performance affects games satisfaction,mood state and psychological fatigue.The rational adjustment aiming at the features of self-verification motivation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athletes contributes to good competitive condition of athletes.
elite athletes;performance;self-verification
2014-10-08
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WJQ2012026)
冮 勇(1977-),男(满族),辽宁新民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27
G863.12
A
1672-9617(2015)01-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