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汉语儿童会话衔接个案研究

2015-04-15彭小红陈柳知

关键词:会话语料准则

彭小红,陈柳知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说汉语儿童会话衔接个案研究

彭小红,陈柳知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3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探讨说汉语儿童在会话中答话所运用的衔接方式的发展,发现随着语用主体(即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答话的衔接方式也会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即非语言衔接方式的运用会逐渐减少,同时,其语言衔接方式的运用会逐渐增加,最终成为会话衔接的主要方式。考察早期说汉语儿童的会话情况,对完善语用理论和指导儿童语言习得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说汉语儿童;语用主体;非语言衔接;语言衔接

会话是一种口头语言表达的常见方式。会话的形式可以是两人型或多人型,最典型的形式是两人间一对一的对话形式,即一方发话,另一方做出回应,构成一个回合会话。双方为了维持交际,答话者在衔接发话者的话语时,往往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衔接方式。

从语用角度对会话衔接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是否遵从Grice的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下简称CP)的角度进行的。根据是否遵从合作原则,吴早生将答句分为遵守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遵守合作原则的消极回答、不遵守合作原则的回答三类[1]。这三类中,近来大家关注最多的是不遵守“合作原则”的衔接方式。孙希臣将这种衔接手段归为特殊会话衔接手段,其中包括:差别承接、反接、闪接、岔接、回避、沉默和态势语[2]。以上观点大都认为,未根据发话者所提出的信息或要求而做出适量的回答都违背了合作原则。

易洪川在注意到答句时的短话长说现象后,归结出发生这种现象的两种语境,其中之一是“答话不合发话者之意”,答话人为了不使答话悖与礼貌原则,求得交际双方的关系和谐,要加上一些解释说明乃至道歉的话,这样就不得不长说[3]。郑远汉从欠量答话的角度观察,认为“欠量答话不一定违背合作原则”,在一定语境下同样可以满足发话者的要求[4]。

根据前人对会话衔接方式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形式上简化了衔接的分类,根据儿童语言的特点,将衔接方式分为非语言衔接与语言衔接。其中非语言衔接包括沉默与态势语(眼神、体距、表情、动作手势等),语言衔接在孙希臣的衔接划分基础上,将其分为自然承接(即遵守CP的语言衔接)与非自然承接(即违CP的语言衔接)。

受社会化程度、心理水平、认知能力及语体习得度等因素的制约,早期儿童在与他人交谈时,所使用的话语衔接方式与成人不同,儿童会话不存在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及权势关系,能真实地反应语言最本质的一面。为了考察早期汉语儿童的会话中答话的衔接情况,本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MHR(女)和ZHZ(男)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会话衔接现象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的语料均来自对两名说汉语儿童MHR(女)和ZHZ(男)的跟踪观察,两名儿童均出生于长沙,独生子女,无语言障碍,父母皆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母亲均为高校教师,父亲为公务员,在家用普通话与小孩进行交流,语言习得环境较为理想。

本研究用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两名性别不同的说汉语儿童长期跟踪所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对儿童早期会话衔接现象进行研究。

2.语料的收集与整理

调查者在自然环境下对受访小孩与照看者或同伴的对话进行录音,每次录音时间约为一小时。两岁以前的录音周期为每周一次,两岁以后则每两周一次。每次录音结束后,调查者对儿童照顾者进行访谈,以便对小孩的语言产出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录音后调查者根据CHILDES(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对儿童语料的转写格式进行人工文字转写,最后再由一名非转写人员核查以保证其准确性,本研究所用的语料均来源于此。

表1 MHR会话衔接运用

表2 ZHZ会话衔接运用

本个案研究分别从MHR(01;03;26—03;02;08①03;02;08表示小孩年龄为3岁2个月零8天,以下类推。)年龄段和ZHZ(01;03;25—03;01;18)年龄段各选取10个观察点进行研究。本文仅从最典型的会话形式即两人间一对一回合会话形式来进行研究,并排除模仿、含糊不清和故事、诗歌、歌曲中出现会话衔接的情况。在考察儿童会话中所使用的会话衔接方式情况得出如下研究结果(见表1和表2)。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研究结果

从表1和表2可知,两名儿童在会话当中总的衔接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非语言衔接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语言衔接的次数大体呈增长趋势。其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由此可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会话衔接也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1)由表1与表2中可看出无论是MHR还是ZHZ,他们的非语言衔接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现象十分明显。且非语言衔接运用次数占总会话衔接次数的比例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2)结合表1与表2,早期MHR与ZHZ的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衔接方式随其年龄增长,这种会话衔接方式运用的次数亦呈上升趋势。

(3)在观察的时间段内,两名儿童遵守合作原则的语言衔接次数占会话衔接总次数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增长先是增长,而后下降至平稳。

(4)两研究对象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衔接次数占会话衔接总次数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增长大致呈上升的趋势。

2.讨论

(1)非语言衔接中合作原则的违反。在会话中,儿童大都用非语言的衔接方式(如眼神、表情、动作、非语言声音的音调变化等手段)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其中违反合作原则的有以下四类:①完全没理会发话者的意图;②会错发话者的意图;③理解发话者的意图但不会表达;④理解发话者的意图但表达错误。

①完全没理会发话者的意图

例1:*AUN②AUN表示研究对象的保姆阿姨,MOT表示研究对象的母亲,INC、INA、IND、INE均为调查研究者代号。:起来啦,听到没有?

*CHI③CHI表示研究对象。:0[=!seizing a ball].(ZHZ 01;03;25)

ZHZ对发话者AUN叫他从地上起来的要求未给出相应的回答。他对发话者的话语没有给予足够的信息从而使得这个话题无法继续,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其原因可能是以下两个:第一,发话者的那句话“起来啦,听到没有”的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超出了ZHZ所能理解的水平,他在未能理解发话者的意图时,不能给出令AUN满意的回答或者反应;第二,ZHZ在这个时期语言交流意识比较弱,注意力不在AUN的语言上,因而未对AUN的话语作出相应的回复。

①% exp:%explanation,即表示解释对话情境。

②会错发话者的意图

例2:*INC:你头发没梳啊?

*CHI:0[=!touching INC′s head].(ZHZ 01;03;25)

发话者INC说ZHZ的头发没梳,ZHZ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否理解交谈对象所说的话,他的行为既没有回答发话者的提问,同时与发话者期待的回答无关联,违反了质的准则与关联准则。其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语言意识”(指一个人能分析、思考、追忆语言并意识到不同的语言成分),他并未理解发话者说的“你的”这一指称与“我的”这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

③理解发话者的意图但不会表达

例3:*INA:啊,闪闪,你怎么老流口水呀?

*CHI:0[=!lolling out her tongue].(MHR 01;03;26)

对于INA的问话,MHR并未直接用语言来回答,而是使用体态语来替代。她牺牲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虽然达到了交际效果,但却违反了方式准则。MHR理解交谈者的意思,也知道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她仅用动作行为这一体态语来解释流口水的原因,间接回答了INA的提问。

④理解发话者的意图但表达错误

例4:*MOT:<红色>[//]红色的呢?

*CHI:0[=! picking a green toy brick].(ZHZ 01;05;14)

妈妈问ZHZ红色的玩具是哪一个时,ZHZ拿起了绿色的玩具,这与事实相反。ZHZ由于感知经验不足,对颜色的认知并不完善,混淆了红色与绿色,违反了质的准则。

⑵儿童会话语言衔接中合作原则的违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期儿童会话衔接方式中语言衔接渐渐变得愈来愈频繁,并开始成为会话衔接的主要衔接方式,在这些会话语言衔接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也开始频繁出现。潘世松认为学前儿童由于社会化程度、心理水平比较低,认知能力、语体习得能力较弱,在会话交谈中往往会无意识违反会话原则[5]。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将违反合作原则的类型分为两类:无意识违反合作原则(受自身语体习得度的限制而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和有意识违反合作原则(自主地不受语体习得度限制而违反会话合作原则)。

①无意识违反合作原则

例5:*IND:这lei1,这个是什么?

*CHI:大象!

*IND:这也是大象,这哪是大象啊,这是老虎。(MHR 01;07;02)

例6:*IND:闪闪你认不认识冬冬哥哥?啊,闪闪?

*CHI:冬冬guo1guo1!(MHR 01;07;02)

在例5和例6中,儿童在答话中运用的语言衔接都违反了合作原则。例5中,MHR由于感知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仅根据图画中“大象”与“老虎”两者都有四腿与体型较大这些相似性将图中的老虎错误认成大象,违反了质的准则。例6中MHR一听到“冬冬哥哥”无意识地本能地喊出了“冬冬哥哥”这一人名。Piaget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有意同别人说话,儿童一般不会根据听众的不同而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只是自顾自地把自己所想的讲了出来[6]。因此,在这里,MHR并非有意识暗示发话者她认识“冬冬哥哥”,其反应又恰好向发话者表明了态度,违反了质的准则与方式准则。

②有意识违反合作原则

例7:*MOT:你把它按进去,<加油>[/]加油.

*CHI:妈妈。

%exp①% exp:%explanation,即表示解释对话情境。:He wants his mother to press for him.(ZHZ 01;07;10)

例8:*INE:啊上班了,那闪闪了?

*CHI:我是小孩。(MHR 01;09;05)

在例7和例8中,儿童的语言衔接都违反了合作原则且都是有意识地去违反这一会话原则。例7中,妈妈要求ZHZ自己把按钮按进去,ZHZ却喊妈妈,要求她帮他按,间接拒绝了妈妈的要求,同时向妈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违反了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及方式准则。例8中,在MHR的认知里,小孩子不用去上班,上班是大人的事。在这里,她间接地回答了发话者的问话,违反了方式准则。

综上所述,儿童早期会话中不论是非语言衔接方式还是语言衔接方式,其违反会话原则原因主要分为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其社会化程度还很弱,社会能力的发展尚处于初期,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内部原因主要为:儿童感知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儿童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否理解交谈对象所说的话,缺乏“语言意识”;儿童不会有意同别人说话,也不会根据听众的不同而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言的自我中心的言语心理;语言能力欠缺而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

三、 结 语

通过对早期说汉语儿童MHR和ZHZ长期跟踪调查,对儿童会话衔接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早期儿童答话的衔接方式是一个由以非语言衔接为主到以语言衔接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本文分析了早期儿童会话中语言衔接与非语言衔接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从而发现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既有来自儿童自身的内部因素如认知能力不足、“语言意识”缺乏、“自我中心”的言语心理,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如家庭环境、照顾者的文化素养等。它们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研究早期儿童的会话情况,了解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并控制好它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习得。

[1]吴早生.答语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义语用分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112-116.

[2]孙希臣.特殊会话衔接手段及其语用价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2):73-76.

[3]易洪川.答问时的短话长说[J].语文建设,1994(7):15.

[4]郑远汉.问对结构[J].语言文字运用,2003(3):21-28.

[5]潘世松.学前儿童会话原则的违反与会话策略的运用[J].修辞学习,2005(4):99-69.

[6]Piaget J.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M].London:Rout ledge and Kegan,Paul,1926:142-148.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A case study o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conversation cohesion

PENG Xiao-hong,CHEN Liu-zhi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sha 410114,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s development of cohesion mode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itudinal data of two children from one to three years old.The study shows that children′s cohesion modes of conversations follow certain rules with the pragmatic subjects′ age growing,that is,the frequency of non-verbal cohesion will gradually decrease,while that of verbal cohesion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and eventually become the main conversation cohesion.That investigation of early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ha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improving the pragmatic theory and guiding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pragmatic subject;non-verbal cohesion;verbal cohesion

2014-04-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BGD03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3C1004)

彭小红(1970-),女,湖南涟源人,副教授,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21

H109.4

A

1672-9617(2015)01-0090-04

猜你喜欢

会话语料准则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混凝土强度准则(破坏准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