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
——记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西里·里昂惕夫

2015-04-15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年22期
关键词:里昂投入产出理论

●本刊编辑部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
——记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西里·里昂惕夫

●本刊编辑部

1973年,华西里·里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这种方法在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作用,而荣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继1971年诺奖得主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之后,获得该奖项的又一位俄裔美籍经济学家被载入史册。里昂惕夫对经济史、政治哲学和政治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投入产出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成就,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该方法因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以运用而备受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二战后,里昂惕夫又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了一种有悖于当时主导经济论点的观点,对于指导一国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华西里·里昂惕夫,俄裔美国人,先后获俄国彼得堡大学社会硕士学位和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31年起,在哈佛大学经济系开启长达44年的教学与研究生涯直至1975年退休,1999年在美国去世。里昂惕夫一生参加过很多的团体跟研究计划,著作等身的同时也荣誉满身,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外,毕生还获得过很多奖励和荣誉,其中包括比萨大学授予他的查理—包姆勋章、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的终身教授称号、法国全国退伍军人协会授予他的名誉会员称号,并曾任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名誉会员等。本期大家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通过他的学术成就透视其严谨、客观的研究精神,以及“里昂惕夫之谜”在理论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年轻的数学天才

1906年8月,华西里·里昂惕夫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5岁时考入彼得堡大学,他天资过人,聪颖勤奋,对学习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和从不懈怠的热情,先后学习过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专业。

红色政权建立后,战火刚刚平息的苏维埃大地百废待兴,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国家任务,里昂惕夫的父亲曾参与当时苏联编制1923至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受社会与家庭的影响,里昂惕夫很早就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他读遍了彼得堡大学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著作。1925年,年仅19岁的里昂惕夫取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优秀经济学家”的称号,因为优异的表现,他毕业后得以留校担任助教,一边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一边阅读有关经济学理论的书籍。同年,他来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德国,进入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任何研究都需要点滴的积累和艰辛的付出,对复杂的经济学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更是需要无数个日夜的伏案工作和长时间的运算和思考。在读博期间,里昂惕夫就开始了对投入产出领域的思考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俄国经济平衡——一个方法论的研究》一文在《世界经济》杂志上发表,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他的投入产出思想。1928年,里昂惕夫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了大约三年的时间。

1931年,他移居美国,不久后迎娶了女诗人埃斯特尔·马克思。到美国后,里昂惕夫立即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资助,开始着手编制美国历史上第一张投入—产出表,从此开启了对投入产出方法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也就此打开了他通向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扇厚重的历史之门。

里昂惕夫从小就受过非常严格的数学训练,在数学和几何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用一系列线性方程组成功地刻画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被誉为经济学界“年轻的数学天才”。二十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召集了一批天资过人且年轻有为的经济学家到该校任教,由于深受约瑟夫·熊彼特的赏识,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32年,年仅30岁的数学天才华西里·里昂惕夫进入经济学院担任讲师一职,并在不久之后迅速跻身美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行列。

投入产出法——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研究

在哈佛担任经济学教授的同时,里昂惕夫也继续着他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研究。纵观里昂惕夫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3年到1944年。在这十余年间,里昂惕夫克服重重困难,在浩如烟海的商业杂志和原始资料中去搜集数据,接着又用大量的矩阵求逆运算来处理数据。当时计算机虽然已经面世,但却只能进行最简单的加减乘运算,根本无法解决里昂惕夫的运算难题。直到194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尔伯教授研制了一种能解9个联立线性方程组的计算机,里昂惕夫向威尔伯教授求助,把41个部门合并为10个部门,利用这种当时最优性能的计算机进行求逆矩阵的计算。这是里昂惕夫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矩阵求逆计算,也可能是大型计算机在经济学或其他社会科学中的第一次应用。就是在这种落后、艰难的研究条件下,他运用自己近乎天才的数学运算能力编制出一份全国4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该表大概包含了2000个系数。其中的研究成果,出现在他陆续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中。1936年,里昂惕夫发表《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文中阐述了有关第一张美国1919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投入产出理论和相应的模型,以及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1941年,里昂惕夫出版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本专著《美国经济的结构,1919~1929》,这本著作除收录了里昂惕夫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外,还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研究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里昂惕夫在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了美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问题后,便进一步探索运用这一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局部或个别环节的途径。他所制定的投入—产出表,美国劳工部用该表来预测美国的就业情况,并对1950年美国充分就业情况下各经济部门的产出做了预计。后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证实了预测的准确性。此后,美国政府定期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决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他在1966年出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一书系统总结了他这一阶段的理论贡献。

第三阶段,即上世纪70年代之后。在这一时期,投入产出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更广泛的运用,据1979年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89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这一理论。70年代中期以后,里昂惕夫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和结构调整,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市场经济。在实践上,他主张成立经济计划局,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经济预测,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依据,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76年出版的专著——《突变时期的经济制度》一书中。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能够用来研究实际经济问题,还可以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1973年,里昂惕夫凭借此项开创性的贡献一举拿下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达到了他研究和学术生涯的顶峰。

“里昂惕夫之谜”

自1948年“哈佛大学经济研究计划”创立之后,里昂惕夫作为负责人为其整整工作了25年,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计划的一部分,里昂惕夫应用投入产出法详细地分析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二战结束后,对外贸易及资本流动的国际扩张,不但隐含着各国进出口结构的不断变动,而且也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按照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已高度发达的美国来说,资本的国际流动愈加频繁,投资范围也日益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经研究,里昂惕夫发现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美国出口量最大的产品,而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进口量最大。这一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现实与传统经济理论得出的结论是相悖的。

1953年,里昂惕夫出版《美国经济结构的研究》一书,并将另一重要研究成果《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再审查》发表在《美国哲学学会会刊》上。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里昂惕夫提出了著名的“里昂惕夫反论”,又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即虽然美国拥有丰裕的资本和很高的实际工资水平,但考虑所需要间接和直接投入时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商品,而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商品。里昂惕夫在文中指出,各国之所以从事国际贸易是因为各国可以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分工带来的利益。教科书里盛行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能够解释国际贸易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但在实际操作及实证分析中,却难以为经济工作提供必要的方法论指导。

1956年,里昂惕夫根据之前的材料,对投入产出表内的结果进行再次计算和修正,发表了“哈佛大学经济研究计划”另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生产要素比例与美国贸易结构的进一步理论和经验分析》。在这篇文章中,里昂惕夫再次应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进行衡量,验证的结果是,美国进口替代品所占有的资本高于美国出口品约6%,“里昂惕夫之谜”依然存在。文章发表后,里昂惕夫的结论一时轰动西方学术界,成为一众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当悖论出现的时候,习惯常规的世界难免失焦。如同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家们魂牵梦绕的圣地一样,经济学家们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垂青也始终热情不减。自“里昂惕夫之谜”诞生后,无论是经济理论学派还是统计学派,围绕这一焦点的争论和验证从来没有平息过,在此过程中,逐渐分为几大阵营,形成若干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有劳动效率说、消费偏向说、贸易壁垒干扰说、人力资本说和美国经济延伸说等,这些学说无一不试图解开“里昂惕夫之谜”。它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

“理论研究要立足于现实经济”

作为经济学家的里昂惕夫是务实的。在里昂惕夫的研究生涯中,他一贯坚持经济概念必须能为人们所观察、经济理论要适用于现实经济的学术思想,即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纸空文,必须要经得起经济发展实践的检验。

为此,他曾用朴素但掷地有声的语言告诫经济学界同行和后来者:“如果经济概念不能为人们所观察和量度,它们就毫无意义,而且会使人误入歧途”;“理论家的任务仅仅是提出正确陈述的理论作为出发点,中心任务是要证明这种理论能适用于现实经济,给出人们感兴趣的有关预言,以及这些预言能够得到验证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

里昂惕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经济理论要服务于社会现实的学术精神。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经过实践验证之后,里昂惕夫力图用它帮助联合国实现国际发展战略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调整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关系,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帮助联合国的会员国减轻贫困和失业状况,保持甚至改善全球环境免除污染计划,从而达到既定经济目标。为此,他也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若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立场,得出科学的观点和足够真实的结论,作为经济学家,就必须摆脱自身的视野局限,摒弃政治加诸己身的影响和因意识形态不同产生的种种偏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不管时代的潮流和风尚怎样,有的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在经济学研究中,里昂惕夫并不囿于自己的数学天才固步自封,他率先将大型计算机引入经济分析领域,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效率和精确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在资本主义国家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却从不避讳对《资本论》的肯定和赞赏,充分肯定了其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不解之缘。1929年,尚在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的里昂惕夫第一次访问中国,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顾问,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1987年,里昂惕夫随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在参观访问过程中,他对中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非常欣赏,回国后发表了以《社会主义在中国行得通》为题的评论文章,高度地评价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恢复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对西方国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促进中西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里昂惕夫一生学术成果丰硕,留给我们的经典文献约200余篇,任何文字都难以全面概述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期间,对经济学发展影响深远的约瑟夫·熊彼特对他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成果极为推崇。此外,他还培养出多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其中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尤其继承了他的学术精神,先后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5年从哈佛退休后,纽约大学聘请他担任该校经济分析学院的院长,直到1999年于93岁高龄逝世。对此,他的学生萨缪尔森曾套用一句谚语说到:“优秀的经济学家,在生命结束之前,应该去纽约大学执教。”这位成就卓著的学者、言传身教的良师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在经济学研究分析方法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都有所创见,且其一生所秉承“理论研究要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教研精神更值得学人践行铭记。■

猜你喜欢

里昂投入产出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魔术师里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上海市新闻出版产业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