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开启治国理政新征程

2015-04-15本刊编辑部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5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本刊编辑部

进入2015年,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时政热词。

有评论指出,“四个全面”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事关全局的战略方向已深思熟虑,对主攻方向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目标更加清晰,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顶层设计,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路线图,对于全党全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意义重大,必将影响深远。

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本刊对“四个全面”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精选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供学习时参考。

“四个全面”总论

【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讲话摘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核心阐释】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开拓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重申了“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表述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8年之际,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而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此后,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不久,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虽然都重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江苏考察调研中首次提出来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两会”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呼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天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认为,每一个“全面”都有着重要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既有系统的理论、全面的规划,又有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于每一个“全面”,我们都能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等层面感受到很多鲜活的事例。同时,各个“全面”之间又有着深刻的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需要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的集中阐述,宣示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二字,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全面”就是不留死角,覆盖面更广,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而且要加大力度、深度、广度。“全面”这两个字非常提气,给人以勇气和信心,表明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内容】2012年11月,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即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讲话摘录】“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在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核心阐释】“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这是对全面小康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这两个层面的“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2015年2月25日,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发文指出,“四个全面”所涉及的任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最大,在“四个全面”中地位特殊,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进行的“战略举措”。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梦”大格局中的关键一步。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指经济指标,还应该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在社会当中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让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价值感、尊严感。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认为,全面小康的“全面”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少和一步都不能迟。“一个都不能少”,就是中国社会的小康必须是13亿人的小康,必须是56个民族的小康,必须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小康。“一项都不能少”,是指中国社会要在经济方面更加发展,政治方面更加文明进步,文化方面更加丰富繁荣,社会方面更加和谐友善,生态方面更加绿色友好,这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一步都不能迟”,是指我们国家现在有很多地方已经实现小康甚至很富裕了,但是还有一些地方离真正的小康相差很远,那么,就要想方设法让这些地方、这些群体加快步伐,在2020年能跟大家同时踏入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基本内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讲话摘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摘要。

【核心阐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在世界改革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央相继成立了多个工作小组,并由高层领导人担任组长,从而使公共决策既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也不为非理性声音所左右。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决心、有担当。无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利益再分配,都显出我们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决心,以及最高领导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担当。毫无疑问,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两会”声音】“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提供增长的动力,“现在不能再搞粗放型增长,要做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专家解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的改革,而是要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

【基本内容】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讲话摘录】“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摘要。

【核心阐释】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法治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的“硬骨头”。法治领域的改革与政治改革密切相连,改革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特别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法治改革关系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关系良治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中国复兴能否到来,意义非凡,必须坚定决心。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做出全面部署,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要逐渐把蓝图变为现实。当前,全面依法治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尤其是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有些地方的理解还不到位,要采取措施使其真正落地。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宁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高度关注:

第一,建设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到了五个方面: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来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树立法治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等现象。

第三,运用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我们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的有序进行。

第四,形成法治文化。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的创建内容,同时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全面从严治党

【基本内容】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做出全面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讲话摘录】“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语出2014年12月13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

【核心阐释】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的新风拂面到“四风”积习的空前涤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两年多来,党中央一边扎牢制度篱笆,一边剑指沉疴顽疾,“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严格执纪,铁面问责,将制度的笼子扎紧,架起制度的高压线,划出纪律的红线,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正在形成。

实践证明,如果党内不纯洁,缺乏正气,被团团伙伙、利益集团充斥,制度和规矩成为象征性的软约束,是不可能引领国家走向复兴的。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多次强调做到“三严三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建是最大政绩”的重要原因。

【“两会”声音】“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表示,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同时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管理党员,树正气、建制度、强纪律、立规矩,治标治本相结合。

【专家解读】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认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四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四是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以上内容根据《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求是》杂志以及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产党员网等媒体相关报道整理。)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