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新15年的首道坎
2015-04-14东润
东润
随着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的"口水仗"升级,在美上市的阿里股价前不久大跌。1月29日,阿里股价开盘后即迅速下跌,最大跌幅超过10%,创上市以来盘中最大跌幅,报87.5美元。而前一天,阿里股价开盘后不到5分钟即大跌逾3%,并一度跌破100美元大关至99.07美元,总市值瞬间蒸发至2500亿美元。持股阿里7.8%股权的马云身家也随之缩水至195亿美元,将中国首富的头衔拱手让给从事新能源的李河君。
阿里从创立到赴美成功上市已走过15年风雨征程,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实属不易,也着实令人敬佩。阿里下一个15年的愿景十分美好:马云的老朋友,UT斯达康创始人、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对阿里的前景非常乐观,认为阿里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这也道出了马云的“野心”。
但阿里近来的表现有点“失态”,让人怀疑其傲慢到“大到不服管”的地步。阿里的下一个15年才刚刚开始,就遇上第一道坎——如何正确审视自己,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淘宝网上卖假货,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往淘宝也曾被一大帮被称为“淘宝小二”的淘宝工作人员挟持,“神”一般的淘宝小二们通过刷信誉和删差评推介商品,疯狂敛财,或通过代理公司代理腐败,坐地分赃,或自个儿偷偷开公司,利用淘宝平台这个近水楼台直接牟利,形成了一条地下产业链,在喝商家的血,在挖淘宝的肉。面对腐败横行,有一阵子淘宝却在犹豫。
然而眼下的阿里,是个拥有7万“淘宝村”的商家,但还没有到达“大到不能管”的地步,况且淘宝的员工毕竟不是当年马云等“十八罗汉”爬八达岭登长城时候的忠诚之士。如今淘宝34000名员工遍及各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小二们凭借商业平台的终端权力兜售假货,疯狂敛财,早已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公开的秘密。
一个企业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它自己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对阿里来说,能不能主动打假,主动清理门户,主动把庭院打扫干净,把身子擦干净,提高正品率,建立诚信的管理机制,是阿里下一个15年应迈出的第一步。
由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下发的《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要求阿里方面要做到:明确市场主体责任与监管部门监管职责有机结合,形成监管合力;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工作难题;和谐监管执法氛围;守住底线,克服傲慢情绪;诚实信用开展经营活动。其中第4条,更是击中阿里的软肋。企业再大,不能超越市场诚信底线,企业再牛,不能无视达摩克利斯监管之剑。挑战商业模式可以,但挑战监管秩序却不可为。
阿里在电商市场中的老大地位,不代表其是整个市场的江湖老大,阿里的规模、辉煌以及在消费者经济中所占的主流地位,并不能使其免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在大概念的市场江湖中,任何企业都要受市场监管部门的节制,否则就会无法无天。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有多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发表声明宣称,调查阿里巴巴平台“假货”事件。在美国,上市公司是要剥光衣服的,公司要绝对透明,信息披露要十分完整真实,若有隐匿或造假,则会身败名裂。阿里显然正在麻烦之中,或将在“刀尖上跳舞”,但这何尝不是一个倒逼变革的机会?期待阿里能够走好下一个15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