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国长白山绘画研究
——论刘国的艺术道路、山水画特点和新技法

2015-04-14刘静雅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长白山技法山水画

刘静雅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刘国长白山绘画研究
——论刘国的艺术道路、山水画特点和新技法

刘静雅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本文总结分析了刘国艺术道路的三个特点,以及刘国山水画的两个特点,,即第一,色彩丰富,具有时代感。第二,以长白山为表现对象,“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文章从美学理论的高度论述了刘国对山水画新技法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艺术交流;艺术活动;色彩;时代感

刘国在山水画园地辛勤耕耘了50多个春秋。50多年间,造化有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一个6岁的学童,点化成一位高等院校的二级教授、院系领导,一个创作了世界第一长卷的著名画家,一位推陈出新的艺术理论家,一位创建并主持一所著名画院的艺术掌门人。他的长白山绘画已经引起国内外书画界和收藏家的普遍关注。就在前不久,新加坡亚洲艺术推广中心隆重举办了“魂系长白山——刘国教授长白松水学术交流展”并取得圆满成功。

本文拟从刘国的艺术道路入手,追随刘国的艺术脚步,深入研究刘国的山水画特点和新技法,为当前美术界的刘国绘画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刘国的艺术道路

刘国艺术道路的特点之一是,以家乡名山——长白山绘画创作为己任。

刘国的人生之路可谓“艺术直通车”。他起于松花江畔的乡间小屋,直达长白山天池的艺术之颠。其间从未搁下画笔,从未迷失方向,从未停下脚步。他六岁就能学以致用,为农村文化活动服务,成为乡间闻名的小画家。后考上大学后,受到科班训练,眼界大开,艺术追求日益明确。毕业后不久,即迷上了长白山,并开始创作60米长卷《长白雄魂》。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后更是全力以赴搞创作。在创作中,他不断摸索,逐步提高,艺术理念日趋成熟。终于总结出表现长白山火山岩的独特技法,并出版专著:《中国山水画新技法》。时年35岁。这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是不多见的。而后,就是火山喷发般的艺术创作的巅峰期,并一发而不可收。他仅用20年的时间,就将长白山绘画从吉林推向全国,推向东南亚,推向太平洋彼岸。这就是刘国的艺术轨迹。

刘国艺术道路的特点之二是,重视艺术交流。

古人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艺术家互相交流,互相砥砺,取长补短,虚心学习的重要性。刘国深知这一点。到目前为止,他在国内外,包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共举办了22次大型个人画展,每次都是人头攒动、好评如潮,在当地美术圈和华人社会中引起不小的轰动。这对一位仍然在岗的画家来说,堪称是骄人的业绩。通过这些画展,刘国不仅在国际华人社会和艺术收藏家中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同时也广交了朋友,扩展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丰富了艺术表达手段和绘画技法,使他的长白山绘画日臻成熟。

刘国艺术道路的特点之三是,积极参与社会艺术组织和艺术活动

刘国是吉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是以画家身份进入美学学会领导层的唯一代表。2008年,他在兼任北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承办了吉林省美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同时举办了长白山画院美术作品展。吉林省美学学会因有刘国的加入而逐渐在吉林省的美术界,尤其是各高校视觉艺术院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和2012年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吉林省美学学会承办的首届和第二届吉林省高校视觉艺术大赛盛况空前,参赛作品总共达13000余件,为建国以来教育界从未有过之奇观。吉林省美学学会也因此而名声大震,成为在我省高等学校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刘国身为大赛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国画组组长,在这次大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刘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刘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大胆创新,富有时代感。

刘国的山水画色彩丰富,气象万千,彻底改变了传统山水画“轻描淡写”的表现方式。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视觉传达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风格。是推动山水画走进现代社会、进入现代人审美视野的艺术创新,是刘国艺术创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大胆释放与张扬。

当年齐白石的重要艺术创新,是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红大绿引入写意画。开始时人们不接受,被讥为粗俗,后由于陈师曾及徐悲鸿等人的大力推介方名声大噪。其实,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色彩是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元素。可以这样说,宇宙间已有的和将有的色彩,是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的。它为美术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艺术素材。就看艺术家怎么运用和阐释它了,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刘国的山水画创作可以看出,他驾驭色彩的能力在古今山水画家中胜出一筹。

可能有人还不习惯山水画的色彩表达,这不奇怪。从美学的观点来说,任何艺术创造都包含着也都经历过不被人接受的过程。因为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他既要张扬一种新的,富有时代感的审美意趣,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审美习惯。也就是说,他既要争奇出新,又要尊重大众的审美习惯。不出奇就无以创新,不从众就难以立足。刘国既然以山水画新技法标新立异,那么,固守传统的人自然要有个习惯和认可的过程,就像当年齐白石遇到的尴尬一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

刘国是用新的国画技法对长白山之美进行全面艺术阐释的第一人,也是用艺术的方式将长白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可画之物无穷无尽。但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画家往往只擅长画几种甚至是一种对象。是谓专心致志,是谓执着,是谓“痴”!非痴不足以凝神,非凝神不足以入境,非入境不足以臻其妙。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谓“妙手”,就是入其境而得其妙的人。这样的人,都有三分“痴”。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有一个招牌性的艺术对象,比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李可染画牛,韩美林画狐狸,如此等等。而刘国一生追求的艺术对象就是长白山。50年来,他曾无数次登临长白山,他的旷世杰作,60米长卷《长白雄魂》就是他与长白山的艺术对话,其中包括了他对长白山的赞美、钟爱、问候与倾述。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于刘国来说,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长白山。”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讲的是交友。如果讲人生追求,那么,套用鲁迅的话,就应该说:“人生有一追求足矣!”大千世界,光怪陆离。而刘国的艺术追求始终如一。这是他的艺术“痴心”,也是他的成就所在。

刘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之三是,写真山,画真水,读遍白山打草稿。

长白山的景观为画家提供了无限丰富的艺术资源。刘国以长白山的真山真水当作探索山水画的试验场,发掘长白山自然景观的文化意味,把自然美提升为艺术美。又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生感受、艺术创作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三、刘国的山水画新技法

刘国有别于一般画家的可贵之处是,他不仅勤奋作画,而且在丰富和发展山水画表现技法上不遗余力。他的专著:《中国山水画新技法》,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地标”性的意义。书中详细介绍了刘国山水画的“独门绝技”(12种新技法)。由此我们方知,刘国的丹青妙笔和艺术创新并不是率意而为,而是有所本,有所出,有所遵循的。

现在一提“技法”,许多人就把它和“匠气”等同起来,不屑一顾,而专好高谈思想意境、精神理念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极其幼稚的艺术观点。

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马蒂斯说,“一个画家的观念不应该和他的表现手段割裂开来观察,因为观念只有获得各种手段的支持才有作用。”可见,技艺并非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而是关乎艺术旨趣和追求的重要手段。是在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刘国正是为此而寻找,而追求的。他找到了,也做到了。就此而言,他是艺术领域中的“知行统一”派。他不仅能够说到,而且能够做到。同时,他不仅能够做到,而且能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和方法。

从美学基本理论说,艺术创作不同于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是“形而上”的,是完全抽象的。而艺术创作则是通过“形而下”的形象来表现“形而上”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这“形而下”的形象,离不开某种物质成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载体”。而为了造出这“形而下”的物质载体,就必须借助物质材料,借助某种工具和场地,在适宜的环境下,根据某种规范性的方法亲自动手“操作”,方可完成。而上述所有这一切,都是艺术家分内的事。是不可假手于人的。如果你不会做这些事,那么你就是一个空头艺术家。

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绘画技法,其中包括绘画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包括绘画工具的使用方式和方法。

拿墨来说,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可能只是黑墨。可是其实在绘画中所添加的副料,种类繁多。根据不完全统计,有珍珠、麝香、石檀、蛋白、皂角、胆矾、马鞭草、醋、石榴皮、犀角粉、藤黄、玉屑、巴豆、紫草、苏木、生漆、牛角胎、甘松、龙脑、地榆、虎杖、黄连、黑豆、金箔等等。这么多的元素,取舍增减,按比例搭配在一起,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绘画效果,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谜”。只有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画家才可望涉其奥妙。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一幅成功的传世杰作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复制的。

刘国不仅了解其中的奥妙,而且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当代的新材料,如胶、矾、酒、洗洁净、洗衣粉、肥皂水、小苏达等等。这是对普通生活材料潜在性能的发掘与利用。在刘国的手中,这些“俗物”都焕发出艺术的生命,成了表现某种质感和意趣的不二选择。这就叫“点石成金。

在艺术史上,凡是开宗立派的大画家,肯定在技法上有所创新,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表达了某种新的艺术旨趣,丰富了人类的视觉印象,由此决定了画家的历史地位。

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中,一般只提笔法和墨法,可是对水法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它的独立价值和意义还没有充分认识。

刘国的《中国山水画新技法》对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水法”的独到研究。过去,有人把水法概括为六种:一曰“水调墨”,二曰“水带墨”,三曰“水破墨”,四曰“渍水”,五曰“泼水”,六曰“铺水”。刘国又增加了水痕、漾墨、渗墨、放墨、湿拓等法,这对于充实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刘国的山水画新技法,绝大部分和水法息息相关。比如,水对新材料反应如何?宣纸对它们将怎样接纳?这些新材料为何更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这些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刘国均在这本书中,联系其创作实践和切身体验,作了中肯的描述。他让“水法”与笔法、墨法平起平坐,给予它全新的地位,在人们忽略的地方开辟新的天地,为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于促进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五十年的艺术实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祝愿刘国由此出发,走向新的50年,创造新的辉煌。

J2-3

A

1008-7508(2015)03-0091-02

2015-01-10

刘静雅(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警察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专业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长白山技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