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流域戏曲文化及对喉科发展的影响*

2015-04-14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13LS07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3ZR0018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旴江南丰喉科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13LS07);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3ZR0018)。

旴江流域戏曲文化及对喉科发展的影响*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13LS07);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3ZR0018)。

★李丛**(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

摘要:江西旴江流域自古戏曲文化繁荣,戏曲一词最早由宋代旴江南丰刘壎提出,南丰傩原始古朴为戏曲摇篮,广昌孟戏表演形式独特传承数百年而不衰,宜黄腔为国粹京剧的主要声腔来源之一。旴江文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宜黄乐史两部小说为诸多戏曲剧本来源,徐奋鹏删定《西厢记》《琵琶记》,为戏曲流变奠定基础。临川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流芳后世,成一代剧作家。地方戏曲文化的兴盛使戏曲从业人员剧增,也使喉科疾病预防与治疗的需求大大增加,医生的喉科临床实践日益积累,理论总结日益提高,从而促使旴江流域中医喉科的发展领先其他地区,出现最早的喉科专书,最早的喉科医生,形成病症分类详备、治疗方法圆通、学术影响深远的旴江喉科。

关键词:戏曲文化;喉科;旴江流域;旴江医学;地方医学流派

江西素称“戏曲之乡”,是全国成熟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旴江流域则是江西戏曲文化的核心地带,南丰傩舞为戏曲摇篮,广昌“旴河戏”别具一格,宜黄腔传唱南北,三县都有“戏窝子”之称,而临川则是“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故乡。戏曲是讲究嗓音发声的综合艺术,在演员的“唱、念、做、打”四功中“唱”居首位,作为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和区分剧种特征的主要标志,唱、念都离不开嗓音。喉是人体主要发声器官,戏曲演员由于过度发声或者环境、饮食、起居、情志等各种因素极易导致喉科疾病的发生,从而影响嗓音。演员在声音训练、演出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嗓音保健与喉科病症的防治。旴江流域戏曲文化繁盛,戏曲从业人员及民间爱好者众多,戏曲排练演出频繁。灿烂的旴江戏曲文化不仅为赣鄱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直接推动了地方喉科学术的发展。

1旴江著作首见“戏曲”一词

“戏曲”一词原被认为最早出自元代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书中“院本名目”篇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此处的“戏曲”专指宋代杂剧,包括了各种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1989年有学者发现南丰人刘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用章传》记载:“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这里的“永嘉戏曲”指的是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南戏,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

陶宗仪(1321—约1412年),是元末明初人,而刘壎(1240—1319年),生活于宋末元初,也就是说,旴江南丰人刘壎将“戏曲”一词的首见最少提早了几十年,改写了中国戏曲历史的传统说法[1]。

2旴江流域戏曲文化繁盛

旴江流域既有流传广泛的声腔剧种,更有流芳于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旴江戏曲文化集中体现了赣鄱文化创新图强的精神内涵。

2.1声腔剧种多样,异彩纷呈

2.1.1南丰傩戏朱熹曾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南丰傩舞起自汉代,原是一种驱除疫鬼的祭祀性舞蹈,本身蕴含了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宋末以后,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傩表演有了驱鬼、搜鬼、审鬼、镇鬼的故事情节,有代言体的唱曲和道白,有鼓笛为主的音乐伴奏,有面具与化妆相结合的造型手段,开始具备了欣赏性戏剧的表演形式,被认为是戏曲的雏形[2]。南丰也就成为江西戏曲文化的发祥地。

2.1.2宜黄腔宜黄戏宜黄与南丰毗临,自古商业经济发达,明代中期之后成为江西戏曲活动的中心。明嘉靖年间,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所产生的变调,如乐平、徽州、青阳等在宜黄十分盛行。抗倭将领谭纶丁忧回乡从浙江带回海盐腔戏班,在宜黄教习海盐腔,后海盐腔与当地遗存的弋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等结合形成了“宜黄腔”,在旴江流域乃至整个江西流传。汤显祖“临川四梦”亦由宜伶率先搬上舞台。到清代,宜黄产生了一种原始唱腔来源于西秦腔的新唱腔,属板腔体音乐高腔,在江西境内有很大影响,并迅速传播到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由于它的演剧内容多反映民间百姓生活和神话传奇故事,深受普通民众欢迎。乾隆嘉庆年间,宜黄腔唱进了北京,与风靡一时的弋阳、秦腔、乱弹等腔并肩媲美。《京华百六竹枝词》有词说:“宛转珠喉服靓装,弋阳秦调杂宜黄。”[3]

近年来,随着江西地方戏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宜黄腔是京剧二黄腔的前身,是国粹的重要声腔来源[4-7]。直至现代,宜黄腔作为江西戏曲的主要支派在全国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的宜黄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广昌旴河戏(孟戏)“孟戏”是旴江源头广昌县甘竹镇赤溪村曾家的《孟姜女送寒衣》和大路背村刘家的《长城记》两种戏本的统称,因两种剧情都是表现孟姜女的故事而得名。1981年以孟戏为主要的广昌地方戏被正式定名为“旴河戏”。曾家“孟戏”起于明初正统年间,而刘家“孟戏”则由广昌宜黄班的宋子明传授。每年春节两家上演家族戏以祭祖祭神的习俗在曾家已有五百余年,在刘家也有四百多年。两家孟戏音调优雅,旋律婉转,相比之下,曾家的唱腔更为古朴[8]。

孟戏高腔中保留有最早被认为失传了的海盐腔的曲调[9]。此外,孟戏演出时需佩戴面具,在一定程度上标识着江西傩向戏曲演变的痕迹,成为江西地方戏曲发展史上填补傩与戏曲之间空白的过渡性物证,具有独特的艺术科研价值和社会学价值[10]。

2.2作家作品

2.2.1北宋宜黄乐史《绿珠传》《杨太真外传》乐史,字子正,宜黄人,官太常博士,直史馆。北宋初年著名地理学家,编《太平寰宇记》200卷,同时也是出色的小说家。他的两部小说《绿珠传》《杨太真外传》对戏曲影响颇大。《绿珠传》以西晋末年大动乱年代为背景,叙述西晋富豪石崇与权臣孙秀争夺石崇宠姬绿珠结下恩怨,终至被灭族与残杀的传奇。元杂剧《绿珠坠楼》、明传奇《竹叶舟》、清传奇《三斛珠》等都取材于《绿珠传》。《杨太真外传》写杨贵妃一生故事,采录《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遗事》《逸史》《开元天宝遗事》中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资料,将二人生死相恋的故事写得情节细致、荡气回肠。著名的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传奇《长生殿》以及有关杨贵妃的30多种戏曲无不改编自《杨太真外传》。

2.2.2元代徐奋鹏“西厢定本”徐奋鹏,字自溟,别号笔峒先生,临川云山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史学家。常与同乡汤显祖研讨戏剧创作问题,对汤氏《临川四梦》的创作和修改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他在研读经史之余,将《西厢记》《琵琶记》进行删润增改,以为消遣,并将之称做“词坛清玩”,著成《西厢定本》与《伯皆定本》。此二定本在《西厢记》和《琵琶记》流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元曲杂剧《西厢记》风行于江西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也对弋阳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3.3明代汤显祖《临川四梦》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明代江西临川人。因不趋附权贵,34岁始入仕,49岁罢官回乡专心戏剧创作。影响较大的有传奇五种:《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紫箫记》。前4种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最有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发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呐喊,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这部作品情节曲折,构思奇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热烈欢迎,至今传唱不衰。成为继《西厢记》之后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古代爱情戏剧杰作,杜丽娘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继崔莺莺之后又一个动人的妇女形象。

3旴江喉科发展领先

3.1首将咽喉疾病冠以科名在中医学的早期,疾病的治疗是不分科的。医学分科的出现有赖于医学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当人们对疾病诊治规律掌握得越多分科就越细。中医学对喉科病症认识得很早,但直到元代咽喉疾病才单独成科。唐代喉科在太医署医学七科(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针科、按摩)中属耳目口齿,孙思邈《千金方》将咽喉疾病与目病、鼻病、口病等一起归入卷六“七窍病”;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卷二十三亦设“耳鼻口齿咽喉疾病”。宋代咽喉病在太医局九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中属口齿兼咽喉科,而宋代官修方书以门统方,《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记载咽喉十八症详列诸方,《圣济总录》卷122、123、124为“咽喉门”;元代分十三科: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咽喉疾病与口齿疾病独立分科。

旴江南丰危亦林是元代著名医家,曾任南丰州医学学录,后又改任官医副提领,协助提领掌管医事政令,后官至南丰州医学教授。其家五世业医,危氏除继承家学精通妇科、儿科、骨科、金镞科外,还专门跟随南丰江东山学习疮肿科,师从临川范叔清学习咽喉口齿科。其代表作《世医得效方》立论精当、证治详明、方药严谨,为元代太医院主持在全国刊行推广,其中第十七卷特设“口齿兼咽喉科”,首创将咽喉病症冠以科名[11],并对喉病采用内服与外用并重、全身和局部结合以及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细致辨治。这既反映出危氏于咽喉一科师出专门的丰富经验,也说明在旴江流域咽喉疾病从元代即开始得到重视,其证治研究进入发展时期。

3.2出现最早的喉科专著目前关于早期喉科专著有3种提法,即《口齿类要》《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但详考史料我们发现,喉科专著最早出现在江西旴江流域。

《口齿类要》为明代薛立斋所著,虽有“喉痹诸症”和“喉痛”二卷,但其主要内容为口齿病症,因而不能作为喉科专著,只能作为现存最早的咽喉口齿类专著。《咽喉脉证通论》相传为宋代异僧所传,因内容专论喉科18证,故又有题为《秘传喉科十八证》。该书通行本前有道光时整理者许梿的序,提出本书中记载有棉花疮一证,但该证元代时才开始传入中国,所以本书不可能出于宋代。许梿还指出:“苟非宋,亦不出元明间一巨手耳。”据学者李继明考证,本书大约产生于明清之际,而作者不可考。只能认定为“现存最早的喉科专著之一”[12]。著名耳鼻喉科学家干祖望教授辨其“为伪书,无作者”[13]。

《重楼玉钥》是新安医家郑梅涧在家学基础上参以已见著成,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一书,从病因病机、病名治法、方药禁忌等方面对中医喉科证治进行了全面阐述,书中所载“养阴清肺汤”切于实用,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喉科专著。而据山东郭君双老师考证,《重楼玉钥》的前身即是其父叔于旴江南丰拜师黄明生时所获教材《喉科三十六症》,郑氏将此书内容整理成《咽喉总论》一卷,其后又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临床治验,才成《重楼玉钥》[14]。

4小结

江西地方戏曲集中体现了赣地本土文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鲜明特征。南丰傩舞源于民间驱逐邪祟的巫觋活动,在南宋时期即开始表现出丰富的戏曲因素,被称为戏曲摇篮,而“戏曲”一词也首先被南丰文人所提出。广昌县的“旴河戏”历经数百年而传承不衰,其带面具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由傩到戏曲的发展痕迹,为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宜黄县的宜黄腔保留了早期唱腔,为京剧主要声腔来源之一。除颇具特色的地方声腔外,旴江文人更是积极投身剧本创作,其中尤以明代汤显祖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被改编为各种不同剧种,至今传唱不衰,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繁荣的戏曲文化直接推动了旴江地方喉科的发展。元代危亦林世医出身家学深厚,仍然专程到临川拜师学习喉科。这说明当时旴江流域由于民间戏曲文化兴盛,嗓音保护及喉疾治疗的需求极大,当地医生在喉科的临床实践逐渐积累,进而理论总结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喉科专科医生便应运而生,进而带动其他医者对喉科的重视与研究,最终使整个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医喉科自清代因喉疫数次流行才得以迅速发展,名医辈出,专书屡现,而旴江喉科由于地方戏曲文化的推动而得以领先。早在元代就开始了中医喉科专科的师徒授受,这与旴江流域的戏曲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相一致。旴江戏曲文化长盛不衰,名腔名剧繁荣古今,也促使中医喉科名医名术不断涌现,发展优势延续至今。二者发展的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术的推动。

参考文献

[1]胡忌,洛地.一条极珍贵资料的发现——戏曲及永嘉戏曲的首见[J].艺术研究,1989,20(11):1-7.

[2]曾志巩.南丰——临川戏曲文化的发祥地http://www.jxnf.gov.cn/main/xwdt/ztzl/whysdjt/nfws/11712/default.shtml

[3]杨菁,曾琪.江西宜黄戏曲音乐特点分析与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426-430.

[4]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34.

[5]李雪萍.明清两代宜黄腔的概念内涵与赣东民间演剧[J].戏剧文学,2010(6):99-101.

[6]于质斌.南北皮黄戏史述[M].合肥:黄山书社,1994:13.

[7]流沙.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声腔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0-31.

[8]张天彤.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江西广昌“孟戏”研究初探[J].中国音乐,2006(1):68-74.

[9]黄爱平.江西傩向戏曲演变的痕迹[J].艺术百家,2007(5):48-50.

[10]李雪萍.孟姜女故事原型与广昌孟戏的封闭性遗存[J].戏剧文学,2012(9):66-68.

[11]谢强,魏小明.我国最早的喉科医生——旴江医家范淑清、危亦林考[J].江西中医药,2012,43(11):10-12.

[12]李继明.喉科专书考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37-38.

[13]干祖望.江苏是中医喉科的发祥地[J].江苏中医,1999,20(2):38-39.

[14]郭君双.郑氏《咽喉总论》述评[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52-53.

The Folk Opera Culture in Xujiang Basin and Its Effect to Laryngology

LI Cong

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6,China.

Abstract:Jiangxi Xujiang basin has a prosperous opera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and the word“opera”was earliest proposed by LIU Xun in Xujiang Nanfeng in Song Dynasty.The Nanfeng's Exorcisement is original,simple and unsophisticated,which is the cradle of the opera.Guangchang Meng local opera has a unique performing form and inherits for hundreds of years.Yihuang cavity is one of the main opera tune sources for Beijing opera.Xujiang literati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drama creation,Yihuang Opera History,the two novels are the script source for many operas, and XU Fen-peng edited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and THE STORY OF PIPA,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opera development. Linchuan TANG Xian-zu created LINCHUAN FOUR DREAMSwhich with a good reputation,and became a famous playwright.The prosperity of the local opera culture made drama practitioners’ surge, also made the greatly increased deman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NT diseases.The doctor's throat clinical practice had been accumulated,theoretical summary increasingly improved,thus it contributed to the laryngology in TCM development in the Xujiang basin was ahead of other regions.The earliest laryngology monographs and the earliest laryngology doctor were appeared in this place, and formed the Xujiang Laryngology with the detailed diseases classification,flexible treatment method,and profound and lasting academic influence.

Key words:Opera Culture;Laryngology;Xujiang Basin;Xujiang Medicine

收稿日期:(2015-06-02)编辑:王河宝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丛(1972—),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江西地方医药。E-mail:415905169@qq.com。

猜你喜欢

旴江南丰喉科
来了南丰不思归
列表法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听力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喉科擎拿术随想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赣鄱中医文化之旴江医学电子资源的应用研究*
更正:
南丰蜜橘逢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