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管融合”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2015-04-14彭志强
彭志强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在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产权的认同度与地位日益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及方法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我国“要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2008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举行题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国际会议,会议呼吁将知识产权管理教育纳入商学院、工程学院和法学院的教学计划,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商业组织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1]。随着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逐渐被企业接受,一些尝到知识产权“甜头”的企业大力推崇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一些吃到知识产权“苦头”的企业呼吁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如今知识产权管理已经成为各大法律和经济媒体的热门话题[2]。关于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建设,不同学者各有看法,但鲜有学者系统性地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本文针对《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问题,提出符合“法管融合”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策略,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知识产权四个环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知识产权可分为“创造、保护、管理、运用”四个环节,以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激励创造、依法保护、科学管理、有效运用”。管理环节贯穿于其他几个环节之中:例如创造环节就涉及技术创新管理,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等;保护环节涉及行政管理,海关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法务管理;运用环节中,可以理解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例如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专利的转让、许可以及投融资等新型模式。可见,管理环节不仅与创造、保护和运用一起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及其运作的四个环节,还贯穿于创造、保护和运用的各个环节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1.贯彻管理思维的总分论体系概述
(1)总论:首先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配置各资源产生的智慧产品来看,按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与运用四环节以价值链形式分析。
(2)分论:接着针对各种知识产权客体的价值链结构与运作机理差异,也按四个环节来阐述。但要注意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新型知识产权的差异。
2.不同知识产权客体各环节的区别
(1)专利
在创造环节,可以与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管理、激励和绩效评估结合起来,教授专利创造的理论与实践及管理方法;在保护环节,注重申请专利和技术秘密的选择,可以教授如何运用专利保护制度提升专利创造的质量;在管理环节,主要运用群管理的理论及思想,讲授如何对企业的多项专利系统进行群管理,实现专利组合管理的绩效;在运用环节,注重专利的转让许可,讲授如何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和实践,实现专利价值在市场和招商引资的价值与绩效。
(2)商标
在创造环节,学习商标的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等内容,这些与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保护环节,主要讲授商标权的申请与维权,以及企业管理制度中融合法律保护的元素;在管理环节,主要讲授企业品牌的培育和名品的推广;在运用环节,主要讲授商标的许可及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市场运作机制的问题。
(3)版权
在创造环节,学习文化产品的创作组织氛围等内容;在保护环节,主要讲授版权登记制度对作品的保护及激励作用;在管理环节,主要讲授文化产业中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监督,以及文化资源产品的组合运营等;在运用环节,主要讲授版权产品的市场推广,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运营等内容。
(4)其他新型知识产权
其他新型知识产权,如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软件著作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则需要与具体的行业或企业特点联系起来讲授。由于篇幅和主题限制,本文略过此部分内容,以待进一步研究。
三、知识产权“法管融合”特色的分析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法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因为没有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的知识背景,很难进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运用,特别是难以开展知识产权细节方面的管理活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定位是以理工科知识为基础,法管融合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结合国家对知识产权紧缺的复合性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法管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特色如下。
1.注重技术创新方法论与实践
将技术创新的概念、特点、案例及体制建设等与知识产权的创造结合起来。运用技术经济学中的创新方法论,结合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激励制度,讲授以推动技术进步为导向的专利开发等内容。并结合技术标准和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讲授技术扩散、技术壁垒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2.运用专利检索用于研发与市场分析
一是用于研发方向的分析,通过专利产业布局分析、行业内专利技术竞争的态势分析等,寻找企业专利研发的突破口,确立具有技术优势的研发方向。二是用于市场调研分析,探索专利分布与市场竞争、专利申请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将专利检索与市场调研融合起来,实现专利技术的经济价值。
3.侧重知识产权制度和科技政策分析
主要包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科技政策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法律制度与专利技术转化效率的关系;科技政策与法律制度的相互促进机理;知识产权政策如何与经济、贸易等其他社会政策整合与衔接的问题。
4.关注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理论与实务
以运营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和学习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出资以及质押融资等活动的科学决策,将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提升到与货币资本、人力资源同等地位上来进行运营,并通过管理科学实施知识产权运营,为企业取得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效益提供决策参考。
四、课程改革的建议
1.教材选取与课程改进
一门成功的课程需要配套一本合适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教材。近年来,《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著作逐渐面市,少量著作已具备优秀教材的雏形。选取教材需要理论联系现实,指导实践。《知识产权管理》这门课程面向企业、面向实务、面向细节,若不能联系企业管理实践,其合理性则值得怀疑[4]。因此,尽量摒弃高谈、空谈,杜绝脱离实践、缺乏实证的纯理论知识,例如需要用实际研发例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研发流程,用实际的专利许可条款来锻炼学生的风险分析能力和现实经验。
2.引导知识背景交叉融合
加强学生在法律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文化氛围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通过适当的环节讲授知识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加强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的共建和交流合作。
3.管理科学理论及方法的适用度
要明确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知识产权学科应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部分知识点可能仅仅是纯法学问题,例如侵权性以及强制性等。不能照搬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避免出现对接生硬,不符合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的局面。
4.体现“法管融合”特色
进一步在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法管融合”的特色,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用环节中,可以以法律条款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管理实践案例,又从管理案例中寻求相关的法律条款,真正实现“法管融合”,体现知识产权交叉学科的特色。
5.注重于企业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多带领学生走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际管理活动中去,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实习,特别是参与到实际的管理中去,培养学生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及运用方面的基本调研和分析能力,提升综合专业素质[5]。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在实习方面适量增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环节,并选取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主题进行专题分析,锻炼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知识产权管理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实践,《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当然不能重述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而是要把知识产权法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去。本文融合“法管融合”的色,从教材选取、凝练课程特色、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提出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建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学生以后的知识产权实务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1]马海群.论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视角与内容体系[J].新世纪图书馆,2011(4):3-6.
[2]董宏伟.发挥管理在知识产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05-14.
[3]姚晓波,胡顺义.对高职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34-135.
[4]杨中楷,于霜.技术科学视野中理工院校知识产权课程的设置[J].2010(1):120-122.
[5]丁娟.应用型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现代经济.2012(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