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能网:推动能源革命的产业实践

2015-04-14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5年7期
关键词:微网分布式能源

文 //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泛能网是利用能源和信息技术,将能源网、物联网和互联网进行高效集成,形成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称、平等参与、自由多边的‘互联网能源’。依托泛能网的三层网络最终形成可再生能源优先化石能源补充、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供需互动智能用能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转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将‘渠道式能源’转变为‘网络式’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型网络能源生态圈’,达到区域能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利用,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泛能网让能源真正成为客户可以选择的产业,把能源从垄断中解放出来;使客户可以既是使用者,也是生产者;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式的‘互联网能源’交易模式。”新奥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董事局主席助理甘中学开宗明义向记者介绍泛能网实现“互联网能源”的机理。

互联网能源的特点

甘中学认为,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是能源体系发展的必然,互联网能源有其自身的特点。“互联网能源以消费为主导,实现去中心化的众多分布式能源参与,消费自由,从而满足个性需求;组成互联网能源的各类主体市场地位平等,网络接入便捷、市场进出自由,实现主体众多、平等参与;互联网能源将信息高度整合,实现透明对称、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互联网能源实现全价开发、高效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系统的效率。”甘中学认为互联网能源除了与传统能源主导对象不同,还有其他自身特点。“客户能够因地制宜利用多种能源,能源供应和消费种类多样化,多个客户间可自由交易能源,实现多边交易;能源系统将以分布式能源为主,让客户成为城市能源供应的主人,与传统集中式供能企业享有对等权利,实现双向互动;客户在消费能源的过程中,同时又在创造能源,客户能够与传统集中式供能企业共同分享价值,实现价值共享。总之,互联网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具有自由多边、信息对称、平等参与的特点。”甘中学介绍说。

泛能网产业实践

新奥集团泛能网已经在产业实践方面稳健推进。“泛能微网是泛能网的基础单元,其有效落地推广对泛能网的构建至关重要。新奥以此切入,下大力气进行产业实践。基于肇庆新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廊坊新朝阳等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以‘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单体建设、推动网络构建’为核心的泛能微网发展模式。”甘中学先简要概括新奥泛能网的产业实践,然后逐一展开。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开展泛能规划。“新奥开展区域总体能源规划(泛能规划),就是要改变现有能源分项规划模式,在深度洞悉能源、资源禀赋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区域能源总体性安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充分挖潜、有序布局,更好地统筹区域电力、热力、燃气、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等专项规划,指导泛能微网发展;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优化调整产业规划、城市控规及指标体系,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总量控制,降低能源设施投资及用能成本,实现能源体系整体最优。据介绍,截止目前,新奥已为华东、华南、华北、渤海湾地区的14个城市一千多平方公里城区/园区提供了泛能规划服务,包括青岛中德生态园、广东肇庆新区、广州白云机场空港产业园、青岛红岛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常州低碳示范区、定远盐化工基地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重点项目。从肇庆新区、青岛中德生态园等规划结果来看,泛能规划实施后,对比传统模式可实现能源设施建设规模降低15%以上,综合节能率大于20%,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于4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于20%,碳减排率大于50%,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第二,抓好单体建设——发展泛能站。能源站作为泛能微网的基础设施,其设计质量及运行效率对全网影响重大。“新奥以泛能网技术为依托,选择适宜业态,着力发展高效分布式能源系统(泛能站),实现多能融合、梯级利用、供需互动,充分释放资源的价值,为泛能微网奠定物理基础。”“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以项目经济性为核心,优选负荷特性好、用能密度大、运行时间长的业态和区域,存量改造与增量建设并举,目前已为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三千多万平米建筑和企业提供了涵盖咨询、设计、建设和运营的一体化泛能站服务,包括长沙黄花机场、江苏亭湖医院 、洛阳民生药业、株洲神农城等众多项目。”“从已投运的亭湖医院项目实际运行效果来看,采用泛能站较之传统‘电制冷+燃气锅炉’供能形式,不但提高了重要电力负荷的安全可靠度,还可实现节能20%,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15%;黄花机场项目近两年的运行数据显示,与常规供能方式相比,节能率达33%,每年降低能耗1527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807吨,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

第三,推动网络构建——建设泛能微网。“目前,我国能源体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电力、燃气、热力等独立、垂直发展,‘能源竖井’严重,难以协同互补;用户侧能源设施较为独立,缺乏互联互通。单向、割裂的能源供应模式造成设施平均利用率不足50%,有些甚至不足30%,这造成投资低效、浪费;供需两侧缺乏互动载体,能源价格梯度价值难以充分释放,用户用能成本高、用能自主性差,而构建智能化区域能源网络(泛能微网)是释放能源、设施、交易价值的有效途径。”甘中学介绍了我国“能源竖井”现象的弊端。“新奥的解决方案是,配合地方‘煤改气’推进,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的价值,遵循盘活存量、供需互动原则,将区域能源设施的枢纽升级为泛能站,通过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和泛能微网平台优化调度运行,形成市场化能源机制,充分释放资源、设施和交易的价值,实现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方式、能源供应模式的同步优化,带动区域能源体系整体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核心问题。”

据悉,目前,新奥已在廊坊市、青岛中德生态园、肇庆新区开展泛能微网建设。据测算,廊坊市全面推广泛能微网后,市区内1724吨燃煤锅炉基本实现清洁化替代,降低能源设施规模50%左右,节约用能成本15%左右,较简单煤改气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0万吨、氮氧化物120 吨、二氧化硫65 吨、粉尘50吨,有效促进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达成。“以廊坊项目为基础,下一步将在石家庄、保定、青岛等地推广泛能微网,在更广泛的区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甘中学说。

期待政策发力

“泛能网作为推动能源体系升级的新技术、新模式,其基础支撑泛能站、泛能微网目前正处于从导入期向发展期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正是政策发力的窗口期。”甘中学认为,泛能网的推进需要破解能源体制机制、项目经济性等关键瓶颈,为此,他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将泛能网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长期规划。泛能网是一种全新的能源生态系统,高度契合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对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泛能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仅凭一家企业难以实施,有必要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举全国之力加快构建。

二是确立区域总体能源规划的法理地位,确保有效落地。区域总体能源规划虽意义重大,但目前尚不具备法理地位,其权威性和约束力受限,规划实施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建议中央政府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区域总体能源规划的法理地位,地方政府将区域总体能源规划作为城市/园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落实。

三是尽快将分布式能源、泛能微网纳入“煤改气”举措,作为重点优先推进,为其发展释放市场空间。目前,“煤改气”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最重要举措,正在多地大规模强力推进,但过程中缺乏对不同主体的差异化分析和区别对待,采用燃气锅炉等传统低效模式“一刀切”的现象较为普遍。建议国家在“煤改气”推动过程中,尽快出台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就“煤改气”方案进行具体优化,优选条件适宜的业态、区域(主要包括数据中心、大型医院、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高端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医药、食品饮料、汽车、造纸等工业企业,以及商业集聚区、商住集聚区等城市区块和工业园区、多业态混合园区等区域),存量优先改造升级为分布式能源,增量优先论证采用分布式能源,积极探索发展泛能微网,为泛能网产业发展释放市场空间。

四是做好各项节能减排补贴政策的统筹安排,优先向高效分布式能源、泛能微网等高效用领域倾斜。目前,国家已出台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补贴、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多项补贴政策,各省市也有不同程度的配套资金安排,但分散于各主管部门,缺乏统筹安排,补贴应用面较窄,对殊途同归、效用更高的新兴技术、新兴领域覆盖不足,泛能站、泛能微网项目落地中难以获得有力扶持。建议国家及省、市将大气污染防治等各项节能减排补贴资金进行统一归口、统筹安排,基于效用高低优化扶持导向,优先向高效分布式能源、泛能微网等节能减排综合效用更显著的领域倾斜,着力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产出及示范项目落地,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充分释放杠杆效用,产生更大投入产出比。

五是建立泛能微网示范区,以其为依托探索放开区域冷、热、电特许经营权,建立产业发展所需市场化环境。目前,以“四放开、一独立”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细则》等政策也明确提出,允许项目向所在地申请区域冷、热、电特许经营权。通过寻找技术适度超前、综合效用显著的适宜载体,将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其落实,并形成较好的导向作用。建议国家基于资源禀赋、负荷条件、管网路由等条件进行适宜区域甄选,设立不同类型的泛能微网示范区(尤其是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绿色发展要求迫切的地区优先发展),在示范区域率先放开冷、热、电特许经营权,为泛能微网落地建立相匹配的市场化环境,促进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快速成熟,早日实现规模发展。

猜你喜欢

微网分布式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基于OMAP-L138的微网控制器设计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
基于改进下垂法的微网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用于微网逆变器并联的控制策略
低压微网中的单相电压独立下垂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