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厚朴汤方族浅析

2015-04-14朱坚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半夏厚朴汤方族浅析

摘要:目的:通过浅析半夏厚朴汤原方,探讨半夏厚朴汤方族的历史衍变特点,以期进一步推广对它们的研究和应用。方法:以《张仲景方方族》[1]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医籍文献,提取相关方剂,分析其组方与主治的特点,总结衍化规律。结果:半夏厚朴汤及其方族通过历代的发展,在保持姜、夏、朴、苓、叶的基本结构配伍的同时,通过加减化裁适应了临床灵活的需要。

关键词:方族;半夏厚朴汤;方族辨析;衍化特点

1方族的内涵与研究意义

方族[2],是指在一些经典方剂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方剂所形成的方剂群族。方族概念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首先提出,并指出“方族”与“类方”不同。类方仅仅表示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而方族的概念除了表明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以外,还表达出类方在源流上的母子关系和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方族”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完善,对于研究方剂的组成规律,以及方证衍化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研究整理方剂的有力工具中医药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方剂,《中医方剂大辞典》就收录了近十万首,任何一个医生都无法也没有必要掌握如此大量的方剂,因此对方剂进行规律性、条理性的整理,意义十分重大。“方族”能表达方剂发展的脉络关系,能够充分体现方剂的衍伸性、系统性、规律性和整体性,丰富方剂学理论,有利于探索方剂发展方向,为产生新的优秀方剂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挖掘和整理方剂提供方便。

1.2有利于方剂的临床应用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剂族群的发展规律是疾病转归规律在治法上的体现。对方族脉络的梳理,同时也是对疾病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因此方族的研究对于方剂的临床运用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发挥方剂学的“桥梁”作用。下面就对半夏厚朴汤方族进行一些梳理和研究。

2半夏厚朴汤及其方族

2.1半夏厚朴汤简析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腐”。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表达咽喉中的异物感,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多见于妇女,男子亦可见。方由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组成,方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辅以茯苓利饮化痰;左以苏叶芳香宣气解郁。共奏解郁化痰,顺气降逆之功效。

2.2半夏厚朴汤方族衍变自《金匮》载半夏厚朴汤以来,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以本方为基础,创立了很多新方,形成了半夏厚朴汤方族,这类方剂具有代表性的有13首,其衍变史大概如下:

宋代《易简方》中的“四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七气汤”、“大七气汤”,《仁斋直指方论》中的“加减七气汤”、“秘传半夏朴汤”;元代《世医得效方》中的“加味四七汤”(两个);明代《古今医鉴》中的“加味四七汤”、“四七调气汤”,《景岳全书》中的“解肝煎”,《症因脉治》中的“二陈四七汤”(另附有四七汤);清代《沈氏尊生书》中的“桂枝四七汤”(另附有四七汤),《医醇剩义》中的“桂枝半夏汤”(另附有四七汤)。

3方族主治与组方辨析

3.1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易简方》中的“四七汤”主治“七情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大七气汤”主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古今医鉴》中的“加味四七汤”主治“梅核气”。《沈氏尊生书》中的“四七汤”主治“梅核气”。《医醇剩义》中的“四七汤”主治“七情郁结,痰涎如败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其中“大七气汤”组成与半夏厚朴汤相同,功效亦与之相同;《易简方》、《医醇剩义》中的“四七汤”则在半夏厚朴汤原方基础上加了一味大枣,加强了固护脾胃之力;《沈氏尊生书》中的“四七汤”与《古今医鉴》中的“加味四七汤”组成相同,都是由半夏厚朴汤加陈皮、青皮、枳实、砂仁、白豆蔻、槟榔、南星、益智仁、神曲而成,并将方中紫苏叶换成苏梗,在半夏厚朴汤化痰散结的基础上,加强了行气化痰之功。

3.2主治心痛、惊悸《世医得效方》卷四中的“加味四七汤”主治“寒邪客搏心痛”,卷八中的 “加味四七汤”主治“心气郁滞,痰壅惊悸”;《沈氏尊生书》中的“桂枝四七汤”主治“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而致的心痛”。其中《世医得效方》卷四中的“加味四七汤”与《沈氏尊生书》中的“桂枝四七汤”皆由半夏厚朴汤合桂枝汤加人参、枳壳而成,在行气化痰的基础上,增加了外解寒邪、内调脾胃,通阳益气的功效;卷八中的“加味四七汤”由半夏厚朴汤加茯神、远志、石菖蒲、大枣、炙甘草而成,在解郁化痰的基础上增强了宁心安神、通窍醒神之功。

这一衍变体现了痰气郁结对心系病症的影响和治疗规律。

3.3主治胸腹胀满、疼痛、翻胃、呕吐《症因脉治》卷一内伤胸痛篇“气滞上焦者,四七汤”,此方主治气滞而致的胸痛,由半夏厚朴汤加一味大枣而成,功效与之相同;卷四中“二陈四七汤”主治“气结痰凝之腹痛”,由半夏厚朴汤减去生姜,苏梗易紫苏叶,加上陈皮、甘草而成,加强了理气和胃之功效。《景岳全书》中的“解肝煎”主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阴滞等症”,由半夏厚朴汤加上陈皮、芍药、砂仁而成,增加了燥湿和胃,养阴柔肝之功。《仁斋直指方论》中的“加减七气汤”主治“气郁呕吐”,由半夏厚朴汤减去紫苏叶加上人参、辣桂、木香、大枣、炙甘草而成,增强了健脾补气之功;“秘传半夏朴汤”主治“翻胃吐痰,胸满胁痛,嘈杂吐涎”,由半夏厚朴汤减去紫苏叶加上炒山栀、炒川连、广陈皮、黑枳实、苍术、泽泻、香附子、青皮、当归、白豆蔻、生甘草而成,增加了行气祛湿、疏肝理气之力;《古今医鉴》中的“四七调气汤”主治“七情四气,以致膈噎翻胃”,由半夏厚朴汤加上炒枳实、砂仁、苏子、陈皮、甘草而成,增强了降气止呕之力。

这一衍变体现了痰气交阻对中焦气机的影响和治疗规律。

3.4主治霍乱《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七气汤”主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方由半夏厚朴汤加上桂心、白芍药、橘皮、人参、枣而成,增加了调和营卫、益气补中、安五脏之功。

这一衍变体现了七情对气机的影响和治疗规律。

3.5主治伏饮《医醇剩义》卷三痰饮篇中“伏饮者,伏而不出也。痰满喘咳吐,发

则寒热,背腰痛,其人振振身瞤剧。此乃三阳之气为阴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汤主之”。方由半夏厚朴汤加上桂枝、广皮、白术、芥子、贝母、甘草而成,增强了健脾化痰、散寒除饮之功。

这一衍变体现了寒饮对气机的影响和治疗规律。

4衍化特点分析

自《金匮要略》载“半夏厚朴汤”以来,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医家的临床化裁运用,其适用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形成了一定的衍变规律。下面从主治功效、疾病部位以及临床运用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就主治、功效、疾病部位而言,其所主治由原来的单纯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扩展到寒凝心脉的心痛;心气郁滞之惊悸;气滞痰凝之胸痛、腹痛;气滞郁结之腹胀、呕吐;痰气壅阻之翻胃;七气郁发、阴阳反戾之霍乱;伏饮遏抑之咳喘、腰痛、身瞤等多方面。功效由原来单纯的解郁化痰、顺气降逆扩展到益气补中、温中、解表、散寒、疏肝和胃、宁心安神等方面。涉及的疾病部位由原来的“咽喉”处扩展到“胸、胁、腹、心、肝、胃”等部位。然而发展变化虽多,总离不开半夏厚朴汤的基本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主证——痰气郁结,治法——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三个基本因素。

就临床运用而言,半夏厚朴汤方族中的各方虽皆可行气化痰解郁,治疗痰气郁结之证,但相比之下,它们又同中有异,各具特点:在治疗梅核气证方面,其中《易简方》、《医醇剩义》中的“四七汤”配有大枣一味,用于痰气交阻同时有脾气虚弱者;《沈氏尊生书》中的“四七汤”与《古今医鉴》中的“加味四七汤”组成相同,行气化痰的作用更强,适用于痰凝气滞重者。《世医得效方》卷四中的加味四七汤与《沈氏尊生书》中的桂枝四七汤,解表散寒、益气扶正的作用强,适用于风寒表邪致气滞心痛者;《世医得效方》卷八中的加味四七汤,宁心安神、益气补中的作用强,适用于气滞痰扰心神者。《景岳全书》中的解肝煎,柔肝和胃、行气化痰的作用强,适用于情志过极肝失疏泄、饮食呆滞者。《仁斋直指方论》中的秘传半夏朴汤,化湿行气的作用强,适用于痰湿气滞偏重者。《古今医鉴》中的四七调气汤降气止呕作用强,适用于气逆不降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七气汤益气补中、调和营卫的作用强,适用于气滞兼有气虚营卫不和者。《医醇剩义》中的桂枝半夏汤健脾化痰、散寒除饮的作用强,适用于痰湿壅盛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反映出,半夏厚朴汤方族的衍化是根据人体病症的发展规律而来,这些病证都是从痰气郁结发展而来,其方证体系对于梳理痰气郁结病证的病机发展规律,有一定的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半夏厚朴汤方族的形成,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家的不懈继承与创新形成的,故详辨其方族的上述特点和衍化规律,对我们灵活准确地运用该类方剂有所帮助,更好地指导临床加减用药。

参考文献

[1]郑全雄,丁晓刚,贺红莉.张仲景方方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28-434.

[2]傅延龄,丁晓刚,郑全雄.论《伤寒论》方族及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2):81.

Analysis of Banxia Houpu Decoction Group

ZHU Jian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anxia Houpu decoction,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anxia Houpu Decoction group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m. Method: Based on "Zhang Zhongjing Square Group" ,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medical literature, extracting the relevant prescriptions,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cription and the indications, summing up the evolution rule. Results: Banxia Houpu Decoction and its square family through generations of development, maintaining the basic structure in shengjiang, banxia, houpu, fuling, zisu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meeting the clinical flexible needs.

Key words:Square Group;Banxia Houpu Decoction;Square Group Discrimination;Derived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15-03-07)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朱坚*朱坚(1992—),男,江苏泰州人,中医学本硕连读专业。研究方向:中医临床。Tel:1318285094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