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光的土地流转“托管经”
2015-04-14梅刚
文│梅刚
放在十几年前,李显光想都不会想到,一个人怎么可能经营上万亩土地。这个来自内蒙古粮食大市——通辽的流转大户,1998年开始承包村民外出打工不愿耕种的土地,如今,46岁的他经营着上万亩土地。
李显光这样的流转大户出现并非偶然。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流转速度正在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李显光所在的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五家子嘎查,除土地流转外,尚属先例的“土地托管农业”正在试点运行。
种粮还是不种粮?
五家子嘎查的公路旁,李显光的家庭农场很显眼,3800亩土地上,大部分种植的是玉米,他在邻村还流转了一块6300亩的荒地。
“今年收成还不错,玉米一亩收1500斤,但价格与去年1.15元相比,低了0.13元,但还能补足土地流转费。”去年一亩地纯利润200多元,今年玉米价格低,算下来,一亩地利润100多元。
种粮,还是不种粮?在产粮大县通辽市科左中旗,这成了许多种粮大户纠结的难题。
2013年,李显光流转1000多亩土地搞规模化经营,种了500亩红辣椒,除去所有成本后,每亩收入高达1500元。而今年玉米价低并未对李显光产生太大影响,明年还将种植玉米,只要稳固产量和降低成本,农业收益并不是难题。
土地大户遇资金瓶颈
由于受土地政策限制,很多种粮大户没有晾晒场地和存储仓库,只能在收获后尽快出售。而近年,粮食收获后,粮价会一路缓慢上涨,种粮大户只能望价心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效益和规模扩大。
李显光说:“3000多亩玉米起码需100亩晾晒场,加上半个月时间。而最小烘干设施需要投入100多万元,还要承担相应风险。都知道烘干设备好,但不是谁都能买得起。”
事实上,通辽土地流转和种粮大户在向规模化生产迈进的路上,遇到的普遍难题就是资金。以李显光为例,仅租金一项,每年就要500多万元。
李显光说:“租金一年一付,且每年还得买农机、搞农田建设。由于没有抵押物,找银行贷款贷不了多少钱,部分钱只能靠民间借贷。”
而且,受工商资本下乡、经济作物种植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费水涨船高。1998年,通辽市科左中旗每亩流转费是150元,2005年增至400元左右,从2014年费用提高到700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种粮利润空间。
土地“托管”农业模式
作为流转大户的李显光发现,今年他与10多个农户“托管”的300多亩玉米,亩产超过1800斤,比农户自种玉米增产300多斤。
“农民出地及正常种粮开支,土地由我统一种植管理,托管后增产粮食全归农民所有。”李显光通过规模化种植,可节省“种肥药”开支。
李显光说,他是土地流转大户,和农资企业有谈判筹码。农资使用上会科学施用,不会造成多余浪费。
今年试点“托管”300亩玉米,每亩减少农民开支50元,李显光直接收入1.5万元。但让农民受益的是,每亩玉米增产300斤。
李显光计划,明年对五家子嘎查7000亩土地进行“托管”,除增加农民收入外,还能让农民参与更多产业。而7000亩土地节省农资开支将超过30万元。
“‘托管’可提高农民技能,真正向职业农民转变。”在李显光看来,只有让农民学会种地,增加收入才是根本。
在李显光看来,遏制“非粮化”,关键要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一方面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破解资金和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另一方面,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职业农民,才能改变‘有规模、低效益’的尴尬。”
明年李显光还计划用500亩土地搞蔬菜种植,让农村劳动力充实到农业生产中,每亩7000元收入归农民所有。
李显光表示,托管降低的“开支”也将以“入股”形式投入到农业中,让土地效益发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