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诗报时间简史(1988—2013)
2015-04-14晓音
晓音
1988年的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我与女诗人小林怀抱着两大卷刚刚从印刷厂取出来的《女子诗报》创刊号登上去成都的火车。
那时,成都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重镇,也是新诗潮的发源地,在那里聚集着“非非”主义诗人杨黎、尚仲敏、蓝马、小安、刘涛;“莽汉”诗人万夏、孙文波等大批诗人。
我和小林下了火车就直接去找到杨黎,然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四川大学、四川科技大学等。我们把我们的报纸送给去饭堂打饭的学生,并在报纸的边角上潦草的写上我们的名字。
报纸很快发完了,去饭堂打饭的学生也陆续挟着我们的报纸相继散去。成都的天与西昌的四季晴朗反差很大,时间才过六点,天就黑了。在去成都之前,我对我们的成都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我以为我们这张以“第一”出现的女性诗歌刊物,会在成都引起极大的反响,然后会以成都为中心,很快发散向全国或更远的地方。
望着在夜色中隐去的一个个背影,我有些失望。
第二天,我们与《女子诗报》的成员潇潇汇合。在青石桥万夏的父母家,又遇一姓杜的诗人,那晚我、小林、潇潇、万夏还有另外两个诗人,我们在青石桥附近的小酒馆喝了一晚的酒,说了一晚的诗歌。
第二天,我们又在杨黎的带领下,到成都水电学校找到尚仲敏。尚仲敏是个特别好的人,他细细看了《女子诗报》就义不容辞的帮我们。
在成都呆了一个星期,我们在成都诗人的帮助下把两大卷报纸发完。回到西昌,我和小林便回到各自的单位上班。
在从成都回西昌的火车上,我一路都在想象着此行的结果。因为在《女子诗报》面世之前,男人几乎一统诗歌天下。在新时期文学中,也出现了以福建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为代表、贵州女诗人唐亚平、天津女诗人伊蕾南北对应的女性诗人。但是,她们均是以个体写作显现于诗坛的。
而刚刚出刊的《女子诗报》不管是从出版时间还是出版形式上,它都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第一个女性诗歌群体。
在创刊号上我们对《女子诗报>的办刊宗旨做了定位:“女人写,女人编。”
然而想象与现实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虽然《女子诗报》如我愿,它的影响自成都起至全国20多个省市,那段日子里,经常会有人一路追寻《女子诗报》来到西昌,也有《作家》、《诗歌报》、《作家生活报》等刊物以最大的版面为我们这个女性诗歌群体鼓与呼。
但我万万没想到,当地文化出版出版部门会以大于关注诗歌文本上千百倍的激情密切地关注着我们这一群女人。
那段时间我很怕被文化管理部门罚款。因为我们没钱。我长于写检讨,因为写字的成本低。
1989年5月,绵阳的雨田帮助我们联系到德阳的诗人况明先。我们又印刷出版了《女子诗报》第二期。在第二期上我以《意识的空间——对女性诗歌群体的冒险分析> 一文,将“女性诗歌集团”定为《女子诗报》的关键词。
1990年春天,在牡丹江诗人水泽的帮助下,我们又印刷出版了《女子诗报>第三期。在三期《女子诗报》文论《女子诗报如是说》中,我写到了“伤口”一词。这是对《女子诗报》自一期到三期,我们走过的那一段布满荆棘的女性诗歌刊物创办之路的小结。
1994年夏天在北京,《女子诗报》第4期在《淮风诗刊》中以“刊中刊”的形式出版。
从1988年到1994年,6年的时间里,《女子诗报》以它坚韧不屈的方式出版了四期。这四期《女子诗报》刊发的女性诗人的作品几乎囊括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诗坛的女诗人。
而今,已是公元2013年,距上世纪198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已经25年了。当年,我们这一群以诗歌为生命的女性写作者从青年步入中年或老年。我们手中的的笔也会因为岁月的磨砺而变得迟钝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相信《女子诗报》这个敢为天下之先的女性诗歌群体,会以它独特的风姿永远立足于当代和将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