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
2015-04-14郭嫱
◎文/郭嫱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
◎文/郭嫱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经验,提出东丽区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及规划策略,以期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天津市东丽区;规划策略
一、产城融合的内涵
(一)产城融合概念的缘起
“产城融合”发展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就需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我国不少学者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虽然业界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李文彬,陈浩(2012)认为“产城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具备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三方面基本要求。李学杰(2012)认为“产城融合”是一种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在城市功能的协调、有机单元的联系和要素的有序流动。杜宝东(2014)从融合的阶段特征、空间逻辑、类型差异与目标导向系统建立起“产城融合”的概念体系。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互动作用过程。“产城融合”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配套服务,促进城市升级;以城市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产业、城市和人三者融合持续发展,最终表现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一)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是指产业、居住、商业、商务、娱乐等功能的混合。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是从单功能的拓展开始,如产业区、居住区、生产生活服务区等。但随着新区的不断发展,单种功能的集聚效益将逐渐达到最大值,功能复合打破上述分区上相互隔离的状态,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居住、生产、交通、服务等功能的融合。
(二)配套完善
配套完善是根据新区的主导功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配套,满足新区的发展需要。在完善配套中,要抵制以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只有基于人的真实需求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关联,进行功能安排、设施统筹和制度设计,才能真正引导城市功能、效率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
(三)空间融合
由于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占地要求、空间排他性等属性,不同产业与居住、服务等空间融合的方式不同。因此“产城融合”必须要从城市甚至区域的整体出发进行合理规划,根据空间主导功能的不同将产业、生活、服务、生态等空间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进行组织,否则将会导致城市整体运行效率的降低和功能体系的涣散。
三、产城融合经验借鉴
借鉴纽约曼哈顿、成都天府新区的“产城融合”建设经验,回顾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产业区转变为“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具有一定规律性。产业先行,通过产业发展集聚原始人气。当产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产业人员配套居住、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多样性,人气持续集聚,进一步助推产业的发展。
四、天津市东丽区产城融合发展机遇分析
(一)发展基础
天津市东丽区辖区面积478.8平方公里,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的中心区域,东西向交通联络功能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坐落于东丽范围内。东丽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汽车零部件优势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吸引了华侨城、万科、美凯龙、宜家等一批综合性服务业项目。
(二)产业结构分析
东丽区经过多年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2013年,东丽区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由2009年的31.7%提高到2013年的41.0%。
总体来看,东丽区产业结构不断合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特点日益凸显,为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对比天津市数据来看,东丽区第三产业比重虽然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在2013年仍相差7.1个百分点。
表1 国内外典型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经验
图1 东丽区区位示意图
表2 天津市东丽区2009—2013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
表3 天津市2009—2013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
(三)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三个发展轴线,东丽区所在的东线企业行动力最快,商机较多,政府承接的态度最积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东丽区有望成为北京、天津两方对接的桥头堡,成为地产、金融、互联网等各类企业布局京津冀的较好切入点。
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空间受限却制约了东丽开发区的发展,可供腾挪的土地有限,大厂房、大制造已不再适宜,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受到了挑战;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够高,区内设施建设配套标准需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产业乘数效应。因此,必须到一条正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东丽区“两个转型”发展,“产城融合”无非是东丽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天津市东丽区产城融合发展思路
加快东丽区从生产型园区向融合城市功能的产业新城转变。以产业为先导、以城市为依托,建设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促使东丽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呈现互动趋势,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在空间呈现耦合趋势,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一)以产兴城
加快东丽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单纯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基地和集聚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股权投资等特色金融服务业。借助东丽湖区域优势,加快观光休闲旅游与健康养生商贸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产业发展使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带动了生产生活配套需求的增加,促使城区生活的功能性要素逐步形成。
(二)以城促产
图2 产业新城发展的两种演进路径
加快农村向城市转型,推进东丽区新市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将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作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城市转型为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促使以产业服务(研发、销售、咨询、金融、设计等)和业务服务(搭建人才通道、业务通道、政策通道、综合资源平台)为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居住就学、娱乐消费、健康医疗等为功能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产城融合
东丽区依托产业基础及发展优势,通过产业链延伸、项目合作、股权投资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生活配套功能,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
1.产业链延伸
东丽区整合六大产业区与六个居住新城的相关产业,提炼特色产业,依靠产业区的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六城的居住、教育等服务基础,打造“居业平衡”的产业链条。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东丽区依靠大项目建设、好项目引进,促进产业链延伸,采取以产业链促招商,以引资促产业链壮大,以壮大的产业链吸引更多的资本。
2.项目合作
东丽区依托原有产业基础,构建城市产业集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以多种融资模式,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在新城镇建设、优质项目落地方面进行合作。
3.股权投资
东丽区可以建立复合型融资渠道,搭建产城融合项目平台,在发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取PPP、BOT、经营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
六、天津市东丽区产城融合规划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具有科学的顶层设计,统筹东丽区发展的长远框架与短期政策重点,实施规划先行,推进城市、产业和土地“三规”融合衔接。发挥规划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等在规划编制中的联动作用,对东丽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空间布局、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等,确保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城市功能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同步。
(二)促进土地挖潜增效
面对日益突出的新批项目用地指标缺口较大的问题,东丽区应把目光聚焦在存量土地的挖潜上,向低效利用的土地要空间,优化土地集约利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通过园区产业提升,对于产业层次低、产出效益差、污染能耗高的企业进行转型或淘汰,对其建设用地进行鼓励转让、转型提升、收购储备等多种有效措施,为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使土地红利再次释放。
(三)完善综合配套功能
“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在区块功能优化、生活配套改善、品质文化塑造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东丽区在“产城融合”中要强化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契合,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保设施的布局。同时,加强商业服务和居住休闲领域的设施配套,实现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和人性化。
(四)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东丽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的区位优势,探索与其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优势资源,合理规划东丽区产业布局,提高对城市外迁产业的接纳能力,从而与城市中心区“退二进三”及整个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协调联动效应。
[1]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04-109.
[2]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探析[J].经济师,2012,(10):43-44.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4]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18-22.
[5]杜宝东.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J].规划师论坛,2014,(6):5-9.
责任编辑:冯时
F293.1
A
1006-1255-(2015)09-0021-04
郭嫱(1988—),天津财经大学。邮编: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