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还是自动驾驶
2015-04-13孟为
孟为
尽管谷歌仍然在通过大量道路测试来加大力度对无人驾驶技术进行研究,欧洲一众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商也在不断为最终实现无人驾驶的梦想而努力。但面对无人驾驶到底何时能够实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自信给出确切答案。
受到通讯、基础设施、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众多方面的影响,无人驾驶似乎变成一种乌托邦。
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再狂热,继而转向冷静。最冷静的要数日本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们从未奢望过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我们更多是在这条道路上研发出更多的主动安全和辅助驾驶等技术,并将之应用到现有的车辆上,不断提高车辆和乘员的安全性。”本田无人驾驶技术专家角谷佳治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按照业界的普遍定义,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驾驶员辅助,第二阶段实现半自动驾驶,第三阶段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和最终的完全自动驾驶。
2014年9月21日,本田汽车在北京园博园举办的“2014本田媒体大会”上就带来了其“协调型自动驾驶技术”。
“协调型自动驾驶属于无人驾驶道路上的第三个阶段。”角谷佳治说。
它利用车载的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对外界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进而发出指令实现自动驾驶。在通信上,采用WIFI和DSRC专用短程通讯技术,WIFI用于通讯行人等移动速度较慢的交通参与者信号,而对于高速移动的物体,信号则使用DSRC专用短程通讯进行通讯。
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以完全脱离对方向盘和油门、刹车的操作,在行驶过程中规避行人、车辆等。但其在对车辆的避让中有一个先决条件是对方车辆上也装载了WIFI和GPS信号,而这也是其在现实中普及的最大障碍。
相比纠结于未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本田汽车更倾向于将由此研发出的新技术应用到现实的产品中,成为其FUNTEC技术中安全部分的重要组成,以实现其“Safety for Everyone”的理念。
在2014媒体大会上,这些技术也被一一展示。例如,减轻行人事故制动系统和降低行人事故转向系统。
在车速不超过每小时60公里的条件下,前者能够在车辆前方出现行人时预测发生事故的风险,向驾驶者发出警示,并在必要时自动紧急制动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可以在系统判断出车辆偏离行驶路线、有可能与路边的行人发生事故时,通过对转向系统的辅助使车辆回到正常路线,并在必要时自动紧急制动减少事故的发生。
又例如,其推出的盲点显示系统LaneWatch和后视广角摄像系统。
LaneWatch可以在车辆并线或转弯时,通过辅助在车载屏幕上显示后视镜盲区的车况;后视广角摄像系统可以发现在后方障碍物后更大范围的实际情况。
同本田汽车一样,丰田汽车在9月曾表示,公司没有完全无人驾驶的研发计划,将全力推广其更高版本的AHDA自动化高速公路驾驶辅助系统,从2015年起逐步装配于旗下各个车型。
从无人驾驶转向自动驾驶的风也吹到了北美。9月,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世界大会上,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Mary Barra)宣布通用汽车将推出Super Cruise技术(属于第二阶段半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在每小时70英里,或在塞车时车辆自动操控方向盘、加速和制动等。此外,她还认为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要留给下一个十年。
或许,汽车企业的选择说明,比起无人驾驶所带来的名望,专注可以实现并转化为产品竞争力的自动驾驶在当下更为靠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