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模板化管理推进专员办工作转型
2015-04-13李元成财政部驻山西专员办监察专员
●李元成/财政部驻山西专员办监察专员
运用模板化管理推进专员办工作转型
●李元成/财政部驻山西专员办监察专员
“模板”即浇筑混凝土成型所使用的一种标准化模具,旨在统一标准减少偏差、规范流程防止杂乱、动态检测保证质效。“模板化管理”就是根据制度打造流程、运用流程把控质效、利用质效改进制度的现代管理方式。专员办转型后担负的财政预算监管工作,在监管对象、监管原则、监管内容、监管标准、监管要求等方面都相对固定且相对连续,亟待运用模板化管理确保统一、规范和高效。
一、模板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全面嵌入财政主体业务,要求专员办既对预算编制和执行实施全过程监管,又对监管范围和监管流程实施全覆盖监管。这种工作转型,实质上就是以监督检查为主转向以预算管理为主,以现场检查为主转向以资料审核为主,从“大规模游击战”转向“规范化阵地战”。因此,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严格按照财政部部署,以防控工作风险和廉政风险为重点,抓住“制度、规程、内控”这条主线,建立起顺向相互印证与制衡、逆向可追溯可追责的模板化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监管工作实现制度化管理、程序化操作和动态化控制。
“制度化管理”就是汇总分析财政部授权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积极运用建国以来财政管理的基本经验,逐类逐项归纳预算监管工作的依据、职责、标准、要求、时限等重要管理要素,逐类逐项研制内部管理制度,以此规范管理者和执行者行为,减少随意、盲目和无序。
“程序化操作”就是依据上述内部管理制度,解析预算监管业务流程,剖析操作中的工作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确定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有针对性设置内控程序和制约步骤,形成严密且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与行动,确保每项预算监管工作能够按图索骥式展开。
“动态化内控”就是要加强“检测”,对上述制度尤其是操作规程进行符合性测试,确保管理制度、岗位设置、操作步骤体现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且制约;要加强“控制”,动态监督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动态掌握每项预算监管工作在不同节点的运行状况,确保管理有效、执行有力;要加强“反馈”,客观评价操作规程运行成效,动态管理风险、纠正偏差、修订规程,动态总结经验、推广运用、完善制度。
二、模板化管理的基本架构
专员办当前主要担负着十项工作,按照现代财政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归纳为三大类型,即收入监管、支出监管、监督检查。对于前者和后者,专员办已从事20余年,既有工作制度又有操作规程,仅需要根据工作转型新要求进行补充、优化和完善。而对于“支出监管”则是专员办工作的重中之重,迫切需要逐类逐项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专员办强化“支出监管”,最为关键的是抓住三大环节,即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督、预算绩效评价。从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进程和财政改革发展步骤分析,预算执行监督仅在中央预算单位起步试行,预算绩效评价仍在探索之中,而预算编制审核工作既基本成熟又非常重要,尤其是财政部强调“对属地中央预算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等提供的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的审核,相关司局原则上以专员办意见为准;对资金预算的审核,以专员办意见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因此,预算编制审核是当前实施模板化管理的着力点。
综上所述,专员办推行模板化管理应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分三个层次推进:重点建立预算编制审核基本操作规程,同步优化收入监管和监督检查基本操作规程,积极探索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和预算绩效管理操作基本规程。当然,上述每类监管工作中又包括若干具体项目,因此,应在上述基本操作规程即“通用模板”统领下,逐项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即“单项模板”。以“预算审核”为例,对于目前承办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廉租住房、文化产业等20余项审核事项,应在“预算编制审核基本操作规程”(即预算编制审核通用模板)统领下,增加对每项审核事项的审核依据、审核范围、审核要求、审核重点等单项内容,简洁快捷地制定出对每项审核事项的具体操作规程即单项模板。
三、对预算审核工作的模板化管理
打造预算审核通用模板和单项模板,是专员办工作转型后的重点工作,总体上可分四个步骤推进:
一是制定预算审核工作制度。财政部授权的制度主要包括《关于专员办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通知》、《财政预算监管工作规范 (试行)》、《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内设处室工作职责(试行)》等;预算审核项目主要包括中央预算单位部门预决算及专项预决算、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支付资金审核等;预算审核要求主要包括《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专员办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等。通过对上述制度进行全面分析,就可以归纳提炼并制定出预算审核工作制度,涵盖依据、原则、标准、职责、要求等主要管理要素,并且明确“资料审核为主,现场核查为辅”的工作方式,突出各个岗位分别对审核质效负责的内控主线。
二是打造预算审核通用模板。对上述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解,重点对预算审核工作业务流程进行分步剖析,针对工作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特别增设内控程序,强化岗位职责和痕迹化管理,依次建立起审前准备、资料登记、主要依据、重要内容、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受理、初审、复审、审核、核批、岗位职责、内部控制、动态督办、信息宣传、调查研究、档案管理、质效考核、工作纪律、责任追究等若干个通用步骤,进而制定出对预算审核工作的通用操作规程。同时,配套设计两张程序控制表,同步实施痕迹化管理:一张是从“受理”为起点全过程控制审核工作办理进程的《财政审核事项受理办理登记表》,另一张是划分审核岗位职责且必须由受理、初审、复审、审核、核批、归档等重点岗位审签意见的 《财政审核事项承办表》。由此,就建立起顺向程序化运行、逆向可追溯可追责并且普遍适用于预算审核工作的基本操作规程。
三是动态检测通用模板质效。由内控部门对通用模板进行分析性测试,检测其合规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以内控部门为主,对通用模板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动态评价、动态纠偏、动态改进。
四是打造预算审核单项模板。以上述通用模板为基准,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20余具体审核项目,逐项增加各自审核工作的依据、范围、重点、要求等主要内容以及特别要求,逐项制定出对单项审事项的操作规程。同样,内控部门同步进行分析性测试和动态化监控。■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