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2015-04-13徐君

时代金融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政策、流程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小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研究

一、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总体情况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目前,中小银行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指导并监督高级管理层更好地开展流动性管理工作;高级管理层负责实施流动性管理具体工作,并向董事会报告;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进行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头寸管理及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具体操作性工作。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

流动性风险偏好方面,中小银行银行均对短期流动性风险持较低流动性偏好,对1年以上中长期流动性风险持审慎或中等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程序方面,普遍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头寸资金管理办法、应急计划、压力测试等管理办法。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日间头寸管理流程主要包括:1.总行负责流动性管理部门匡算全行日初头寸,根据当日资金缺口或盈余向负责资金交易的业务部门发出委托交易指令;2.日间持续关注进走款情况,动态监测资金头寸,根据与日初匡算的变化有效调度资金头寸。

二是中长期流动性管理是运用限额管理和压力测试等管理技术,合理摆布中长期资金运用结构,通过资产负债合理期限错配,实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

二、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短期难以扭转

一是期限错配具有内生性。中小银行盈利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普遍存在着将短期拆借长期化、拆短贷长的问题,造成期限错配,从而导致流动性问题。二是资产负债结构较为单一,同质化竞争加剧期限错配。存贷款是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负债。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也决定了负债稳定性较差,活期存款比例较大,资产业务对波动性较大的负债依赖度较高等问题。

(二)市场融资难度加大

一是吸收存款能力下降,对同业资金依赖程度上升。由于民间融资、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造成存款大量分流,存款冲时点、搬家现象明显,增加了银行管理流动性的难度。在存款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更加谋求同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受市场突发性上扬的影响,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二是银行机构与影子银行体系资产频繁转换加大银行管理流动性难度。大部分是影子银行体系参与的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等“非标”资产,而银行机构多以短期同业资金对接到这些期限较长的非标资产,在市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这些难以变现的资产对流动性构成威胁。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随着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多,两家银行监测体系对部分业务无法实现全覆盖。此外,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两家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主要以日间头寸变动、流动性比率等静态指标为主,缺乏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集中变化的科学预测。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较简单,对宏观政策和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不够。

(四)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及人才储备支持不足

一是随着业务种类的多样化,经营区域的不断扩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目前两家银行能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相对还比较缺乏。二是对流动性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有待提高。目前两家行信息系统仅能实现基础报表展现功能,尚不能实现动态现金流管理、压力测试、流动性预警指标监测等功能。

三、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发展理念

督促银行高度重视和警惕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强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稳定性的管理,做好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防范同业、资金等市场业务规模急剧增长和期限错配加剧引发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在确保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稳健经营发展。

(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研究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目标和配套管理技术手段及工具的开发工作,并结合监管政策和市场变化的趋势适时调整和完善绩效考核政策,加快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工作。

(三)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

逐步细化流动性风险控制限额,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贷款、投资、票据、同业等业务规模和期限结构。提高综合分析统筹规划能力,加强综合分析、预测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超前规划,适时调整流动性风险策略,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四)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通过系统建设尽早实现风险信息和数据源自动分析、加工、处理,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以实现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调整。此外,积极引进人才,并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沐.浅谈新时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J].时代金融,2013(2).

[2]陈璟.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1).

[3]巴曙松,尚航飞,朱元倩.巴塞尔Ⅲ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影响研究[J].新金融,2012(10).

[4]巴曙松,王怡,王茜.流动性风险监管:巴塞尔协议Ⅲ下的新挑战[J].中国金融,2011(1).

[5]樊方彦.基于新监管标准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评价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1).

[6]邹长峰.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对外经贸,2013(3).

作者简介:徐君(198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任科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

猜你喜欢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收益率差异视角下我国股票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探讨
炒房当心“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