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镇化质量问题研究
2015-04-13隆鑫丁江辉
隆鑫+丁江辉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截止2013年末,云南省的城镇人口达到1897.1万人,乡村人口2789.5万人,全省人口城镇化率达40.48%。然而,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幅度并没有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相匹配。比如:基础设施的配置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快速增长的速度,城镇逐年增长的交通压力,城中村的出现、城市边缘区等现象均为城市空间增长带来压力,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
本文在界定了城镇化质量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对云南省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云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影响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云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 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一、城镇化质量及其内涵
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演变的过程,城镇化发展应包括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等方面,而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城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文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保障的建立、城镇环境质量的提高及城镇管理的加强等方面。
具体来讲,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经济发展是城镇化质量的最根本体现,只有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才能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才能提高,因此,城镇经济发展是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基础。城镇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城镇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二)城镇社会的进步
城镇社会进步包括城镇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城镇社会进步可以使城镇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进步是城镇化质量提高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城镇居民生活的改变
城镇居民生活是城镇化内涵丰富性的重要体现。表现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投入,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必须为城镇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云南省省情概况
云南省的国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仅占6%。2013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4686.60万人,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17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95.3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2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97.7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0:42.9:41.1调整为16.2:42.0:41.8。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25083元(折合4050美元),比上年增长11.4%。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5397.4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较慢发展阶段(1950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初,云南全省人口为15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517万人,城镇化水平仅为4.8%。全省当时只有一个城市,即省会昆明,城市人口仅有28万。这一阶段以行政区划调整为主,变动较大。
第二个阶段是基本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0年):云南一直保持4个城市(昆明、个旧、下关、东川)的数量,既无增加也无减少。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化重新起步并加快了进程。至今,全省共有8个省辖地级市、8个民族自治州,以及12个县级市、13个市辖区、104个县。
(三)现阶段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情况的基本判断
1.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城镇人口1897.1万人,乡村人口2789.5万人,全省人口城镇化率达40.48%,比2012年提高了1.17%。在2002至2012十年期间,云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5179元增加到22195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由7240.62元增加到21074.50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1.54辆增加到29.03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由74.11部增加到221.04部。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现代新云南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成果显著,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各指标良莠不齐,差异巨大。在研究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北京和上海的相关指标作为参照。比较研究发现,云南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东部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与北京、上海存在巨大差距,但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各相关指标并不是全部低于北京、上海,甚至有一些指标高于北京、上海。
(1)部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云南省显著低于北京、上海。2012年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平均水平为38420元,北京为87475元,上海为85373元,云南为22195元;城镇人口比重全中国平均水平为52.57%,北京为86.20%,上海为89.30%,云南为39.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水平为24564.72元,北京为36468.75元,上海为40188.34元,云南为21074.5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国平均水平为44.6%,北京为76.5%,上海为60.4%,云南为41.1%;城市用水普及率全国为97.16%,北京为100%,上海为100%,云南为94.32%;城市燃气普及率全国为93.15%,北京为100%,上海为100%,云南为66.4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国为84.8%,北京为99.1%,上海为83.6%,云南为82.7%;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全国为12.15标台,北京为23.43标台,上海为11.91标台,云南为10.25标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全国为0.58册,北京为1.01册,上海为3.03册,云南为0.40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全国为78.17平方米,北京为107.24平方米,上海为162.42平方米,云南为71.02平方米。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得益于自身传统优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北京、上海的部分城镇化质量指标显著高于云南。而由于云南地处西南内陆地区,历史上就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状态,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与滞后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云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总体经济水平的低下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不高,因此云南省在教育文化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有限,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等相关指标数值较低。
(2)部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不大的指标,云南省高于北京、上海。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北京为281天,上海为343天,云南昆明为365天,而云南其他几个主要城市也均不低于345天;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全国平均水平为14.39平方米,北京为7.57平方米,上海为4.08平方米,云南为11.92平方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全国平均水平为45.3%,北京为22.7%,上海为38.9%,云南为45.3%。
云南省在环境质量上的指标数据位于国家前列,其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均不低于345天,达标率达到了95%。另外,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其人口密度要远大于云南省的人口密度,因此在统计数据中的一些人均占有性质的指标上,云南省拥有的要素总量虽然不及发达地区,但人均拥有数量却超过了北京、上海两地,比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
(3)云南省部分城镇化质量指标介于北京、上海之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国为12.26平方米,北京为11.87平方米,上海为7.08平方米,云南为10.43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全国为21.54辆,北京为42.32辆,上海为20.14辆,云南为29.03辆;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全国为2.89座,北京为3.24座,上海为2.66座,云南为2.79座。
这些介于发达地区之间的指标,数据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差异不大,甚至十分接近,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方面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今后的城镇化发展建设中应该加以保持。
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指标形成的整体。根据这一特征,本文选取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对象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以得出对该评价对象的一个整体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具有多指标、多层次特性,能较好地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其具体步骤包括:明确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及定量指标评价值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指标间合成关系,求综合评价值;根据评价过程得到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
首先,根据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应由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这三大指标构成,其下共有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等12个具体指标。这3个大指标和12个具体指标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包括经济、生活质量、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等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协调,共同发展。
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质量系统:包括4个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
第二,社会发展质量系统:包括4个指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
第三,居民生活质量系统。包括4个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和城市污水处理率。
第一步,根据十二个指标的重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赋予其权重,权重之和为100。
第二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根据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标准,在坚持标准值的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在调整时兼顾世界城镇化水平、中国国情以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必须指出的是,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上文选取的指标不可能全面、充分地反映城镇化的结构关系、功能影响和动力机制等。指标标准本身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一种动态性。因此,本文提供的标准值只是相对的参考值而不是精确值。
第三步,计算城镇化质量水平得分,计算公式:
式中:S:城镇化质量水平得分;
Pi:城镇第i指标的实际值;
Mi:第i指标的目标值;
Qi:第i指标的权重;
Pi/Mi:表示城镇第i指标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
约束条件,指当城镇第i指标实际值高于目标值时,视为该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城镇化质量发展,设定Pi/Mi=1。
第四步,城镇化质量水平评价,根据计算得出的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S,划分不同的等级,对城镇化质量状况作出综合评判。我们将城镇化质量水平分为5个等级:
A:S≥0.8,城镇化质量高;
B:0.7≤S<0.8,城镇化质量较高;
C:0.6≤S<0.7,城镇化质量一般;
D:0.5≤S<0.6,城镇化质量较低;
E:S<0.5,城镇化质量低。
四、云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
笔者根据云南省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计算云南省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云南省城镇化质量水平综合评价(2012年)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云南省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得分:
从计算结果看,云南省2012年的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S为0.5014,居于0.5~0.6之间,城镇化质量水平较低,这与之前的云南省城镇化质量基本判断相吻合。这一方面是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系统指标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城市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云南省城镇化阶段相较东部城市明显滞后、城市社会发展质量系统指标较低造成的。同时,由于云南省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数值大小不一、良莠不齐,城镇化质量的各个层面发展不平衡,也明显拉低了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
五、提高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带动云南省城镇化质量提升
城镇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云南省应追求经济总量与质量协调增长,发挥经济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其次,云南省应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对城镇化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旅游业和商贸业;第三,要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要吸引有利于提升升城镇化质量的相关产业。第四,云南省应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产业链,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优先扶植烟草业等支柱型产业,重点发展核心企业,保持烟草及其配套、冶金、化工、建材这些传统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在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云南各区域产业间的联系与互动,提高区域核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云南省的整体经济实力,促进城镇化进程与质量稳步提升。
(二)推进相关制度改革,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扫清制度障碍
目前云南省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体制障碍,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教育的覆盖面仅及于城镇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享受不到相关的权利和福利,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而必须进行相互配套的城镇化具体制度的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促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缩小户籍的限制,有条件地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及城镇建设投融资制度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力求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
(三)进行合理的城镇规划,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合理的城镇规划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一环。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城镇规划为依据,着力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指导城镇建设有序地开展。因此,云南省在制定城镇规划时应具有超前意识,要根据城镇自身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的定位,把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各区域产业和自然、历史、文化等条件进行规划,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未来交通、环境、用地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全面合理的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镇空间功能布局。
同时,对于云南各地区而言,城中村数量多且分布广泛,“非农非市”的尴尬处境直接导致其长期游离在城镇规划外,基础设施不配套、安全隐患多、治安情况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城镇的整体建设和品质提升。当务之急就是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片区建设。要做到坚持规划引领,将拓展空间与合理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及各种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提升,并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制定公平政策,逐步完善城中村村民保障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提供空间载体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云南省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环节。云南的城镇设施建设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总体而言,还比较薄弱。例如,在基础性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城镇交通堵塞,供水、供电不足,地下排水系统排污能力不足,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下,供气普及情况差等问题。另外,在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性设施建设方面也严重不足。只有加快云南省的城镇设施建设,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改善城镇环境和面貌,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目前中国城镇经济正处于投资推动型发展阶段,资金在城镇发展中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云南而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城镇建设的资金问题,所以实施资金引进战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是提高云南城镇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是引进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另一方面是引进国外资金。为此,云南省政府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高效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使原有企业得以健康发展、外来企业得以顺利成长,城镇建设得以加强。同时,积极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和新形式,引入国际上普遍采用、并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融资方式,多元化引入资金,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五)加强和保持生态环境,提高云南省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旅游城市,生态是云南省的核心竞争力,云南在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指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于这些优势,云南省应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致力于通过人本化规划、人文化发展、人性化管理,为广大居民提供适宜事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优良环境。同时,从云南现实的客观条件、现有的产业优势和旅游消费需求趋势来综合考虑,云南省应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构建旅游业这一云南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发展力量,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云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路径选择。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带动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创造一定数量的劳动岗位,从而减少城镇失业人口比重,维护社会稳定,并能相应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生活环境水平。
(六)增加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投入,强化云南省人力资本积累
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更是城镇文明、生活价值向乡村渗透和扩散、人们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云南省的城镇大多不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人才基础,人才比较匮乏。所以,云南省亟需加大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公共投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我们知道,人力资本就是能够应用专业知识驾驭现代生产设备、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技能,能从事高效率经济社会活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云南省的经济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增加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投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为云南省的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政府在进行教育文化投资时,不仅要加强基础性教育投资,还要扩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同时针对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存在着大量文化素质较差的成年人的现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使这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能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在城镇化发展中各显其能,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推动力量。
六、结语
目前云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保证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前提下,云南需要实施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这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强化城镇规划建设,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云南省城镇化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
[3]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5]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7):15-19.
作者简介:隆鑫(1991-),男,汉族,陕西汉阴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丁江辉(1980-),男,汉族,安徽庐江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