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5
2015-04-12赵恒平段春燕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考题解析】
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直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对接。
作文命题难度不大,考生很容易唤起生活记忆,即使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大都能够从平时的耳闻目睹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和信息反应。这首先就保证了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而且不会在立意上出现偏差。
这则材料看似有两个主体,一是请求缓开公交车的小男孩,二是一分钟后就抱怨的乘客。实则只有一个主体,就是抱怨的乘客,小男孩及其母亲实则是作为乘客行为的镜子而出现的。乘客的行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抱怨,第二个阶段是沉默。
我们解读这则材料的时候,要整体把握材料,即乘客开始抱怨到最后明白事情的原委后沉默。准确把握立意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首先针对乘客不同阶段的行为各提出一个问题,即乘客开始为什么抱怨,答案是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见到母亲又沉默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开始的抱怨不应该,为自己开始的行为后悔、自责。
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个抱怨和沉默,就成了我们审题立意的出发点,每一个答案就是一个立意点。
一是先入为主这个角度。按照常理,母亲应该比小孩子走得快,但是现在小孩子竟然要求公交车等母亲,是违背常理的。乘客带着先入为主的认识,甚至认为小孩子在搞恶作剧,所以不愿意等待。与命题材料类似的一则微小说中有如下文字:
司机刚要开走,谁知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冲了上来,紧紧抓住车门,脚却踩在地上。大家立即提醒司机道:“别慌,别慌,有个小男孩抓住了车门……”司机只得对小男孩吼道:“快下去,马上就要开车了。”大家也纷纷谴责小男孩道:“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快下去,别耽误我们的时间……”见没有效果,有人干脆动手去拉小男孩下车。谁知小男孩却死死抓住 车门道:“妈妈,妈妈,我的妈妈……”
小男孩在找妈妈,于是众人的目光在车里寻找,有人大声道:“谁是小男孩的妈妈,快来领过去,好好管管,这孩子太调皮了,抓住车门连车子都不能开,大家都急着要走呀!”可是说来说去,却没有人来认领。于是有人干脆对小男孩道:“你妈妈在车上吗?快上去找啊,抓住车门干啥呢?”可小男孩却无动于衷,仍旧死死抓住车门不放。见此情形,司机只得熄了火,想弄清小男孩到底是怎么回事。(舒仕明《抓车门的小男孩》)
据此,我们可以推导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别人的行为,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避免刻板印象的误导。
二是行为品质角度。从“一分钟”这个词语角度,可以看出乘客缺少耐心。缺少耐心,我们不仅缺少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更缺少一种包容别人的品质。
从阅卷现场反馈信息看来,考生在立意方面没有问题,但是论证材料单薄,或者不能够给材料选取恰当的角度。这提醒我们的备考同学,在备考的时候,要多用观点去驾驭材料,统帅材料, 把材料归类,而不是孤立地去积累材料,而且要在平时备考中,有意识地尝试对一则材料从多个主题角度去写作。
【例文】
让我们多一点包容
□重庆一考生
司机和乘客因为被小男孩要求等待他妈妈,可是仅仅一分钟后,乘客就开始了埋怨,说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待真相揭晓,大家都沉默了。
这沉默里是否有对小男孩和他妈妈的同情,是否有对自己的忏悔,还是更有其他,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多一分钟的耐心,该多好!那多的一分钟里,不仅仅是给予对方六十秒,更是展示了我们的包容美德。因为包容,彼此其乐融融。这何乐而不为呢?其实,不仅仅在这个场景需要包容,在生活的各个场景,都需要包容。
曼德拉虽然已逝,但是他的名字依然被我们铭记,这不是因为他贵为总统,而是他在监狱里呆过二十七年后,依然能够包容那些曾经折磨他的人。他邀请监狱里的狱卒参与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他说:“自己若不能把过去的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包容和谅解别人,实则解放自己,最终成就自己。其实,在他之前,许多古人也这样做了。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不以为意,最终获得家国平安,青史留名;清朝大学士张英不计较邻居多占土地,六尺巷保存至今;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换得南方边境的安宁……
他们都是因为包容对方,获得个人的美名。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因为自己的包容,给后人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法国大作家雨果如是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中国先哲孔子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今天,果粉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但是在这背后,我们依然应该记得,乔布斯曾经被自己创造的苹果公司开除过。虽然有人认为这是缘于他的坚持,其实这何尝不是他不懂得包容的体现呢?今天,在新闻里,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为些小事大打出手,甚至酿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这都是缺少包容所致。
让我们回到场景的开头,如果我们的乘客多一份包容,就不会有埋怨。当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包容。
让包容来和谐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吧!
【评点】
该文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开篇引用材料点题,保证行文观点清晰。在论述结构上,采用正反结合的方式,先正后反,中间衔接过渡自然,如“其实,在他之前,许多中国古人也就这样做了”。这就保证文章行文不枝不蔓,有机一体。
文章善于选取驾驭材料。文章所选的具体事例型材料六则,现象型材料一则,构成点面结合。材料跨度有古有今,有中有外,颇具代表性。材料很多,作者统一用“包容”这个观点来驾驭,材料多而不乱。尤其是乔布斯这则材料,平时很少有考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考生化旧为新,颇具新意。当然,两处恰当的引用,也给文章增添了光彩。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