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向上的爱与向下的爱”导写

2015-04-12苏志相屏屏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5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

要求:读了上面的谚语,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2015年5月南京市三模)

写作指导

此题,审题立意难度不大,但不少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依然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错。将材料中的“扁担”理解成“重担、责任、距离”等。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阅读理解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没有看出材料的隐喻和对比手法。

2.缺。所谓的“缺”是指立意时只抓住材料的局部,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少考生只抓住整句谚语的前半句或后半句,只谈母爱之深远,或只谈子女之不孝。这都属于“缺”。

3.大。过度放大材料中的核心词、核心概念。有的同学拿“游子”与“故乡、祖国”比附“儿”与“娘”;有的则抓住材料中“长”和“短”,推广开来写爱情、友情等情感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这属于大而不当,略有牵强。

4.浅。有的同学围绕青年啃老这一现象,批判不赡养老人。这样写不算跑题、偏题。但是浅薄。材料中用的是“想”,而不是“养”。如果只写啃老那只停留在物质的赡养层面,而没体现材料中“想”这个精神赡养层面。《论语》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只是“养”父母恐怕还不够孝,还要“敬”,心里“想”。这样才算是真孝,这样文章才算深刻。在此立意统照下,自然会发现,将空巢老人这一精神赡养不足这个材料引入文章,文章就深了。

例文

单向之链

□朱立博

透过雾色,我望见了那条大河,它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河里流淌着的是一种名为“母爱”的泪水,它苦涩而深沉,静静地流向远方,永不回头。

正如俗语所说,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流水般绵长细腻,而孩子对母亲,则如扁担般短促生硬。这样的单向之链,如枷锁,又如烛火,在古老的大地上代代相传。

单向之链的悲哀背后,是固若金汤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传统。自人类的母系氏族到如今的现代化世界,女性从生育的工具逐渐转变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个中苦楚横亘了几千年,然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古有三从四德,女性的一生都依仗于丈夫和儿子,她们如美丽的藤蔓,存于依附。传统意义上所重视的子嗣观念使得中国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女性,作为这个纽带中不可或缺的附属品,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以弥补自己作为女性所缺失的一切。而孩子长大亦如此,这般往复,便形成了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单向链条,它环环相扣,不可稍有更动。因此,这样的悲哀是传统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这样的单向之爱仅仅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吗?显然不,“人”本身在其中也起到莫大的作用。

洛克所说的“个人控制意义”强调了人本身对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曾引用这样一个例子:同样一块糕点,母亲咬了一口就省给了儿子,而儿子,吃得还剩一口留给母亲。这一口与一口的差距,是惯于付出爱与惯于享受爱的差距,这无关自私,而是“个人”的习惯问题。在“慈母式”的教育方式中,若父母不再一味地付出、盲目地奉献,而是以诸如“忆苦思甜”、“将欲予之必先取之”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这一代人必能体味为人父母的不易并加以回报,那么打破单向之链的枷锁又有何难?

娘想儿,儿不想娘,这是传统与个人的悲哀,而从我们这一代人起,却有足够的信心与理智去捩转它。

我靠近那条名为母亲的河流,只见天边的螮蝀横亘过来,阻截了那苦涩之源,我闻见了甜蜜的味道……

评点

文章重点分析“不平等的爱”的原因,从社会因素到个人因素,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语言精妙老练。分析结束后还不忘回归现实,点明这种现象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