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老大的艺术

2015-04-12杨超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5期

同在一个屋檐下,谁来当老大?按照正常的思维,自然是那个才能最高的人能够胜任。有趣的是,遍览古今中外,往往并非如此,才能高的人反而常常在给不如他的人打工。由此可见,想要当好老大,并不止需要才能,更需要具备崇高的责任心、高瞻远瞩的先见性和刚柔并济的管理本领。

想要当好老大,崇高的责任心是根本。宋江率领弟兄在梁山落草为寇,逍遥自在,为什么后来要力排众议接受招安?因为他还抱有幻想,未曾看清当时朝廷的黑暗吗?答案并非如此,按《水浒传》中的描写,他“吏道纯熟”,对于官场,应该比谁都清楚。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山寨兄弟们的责任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梁山好汉,看似逍遥,毕竟为寇,污名累累。宋江明白这些,所以他甘冒巨险为兄弟洗刷污名,让大家功成名就。刘备败给曹操,本应舍弃新野城平民,急行军突出包围圈,可是却拖泥带水,日行十里,以至于再次败兵折将。因为他不懂兵法吗?按《三国演义》里的叙述,他“熟读兵书”,对于行军打仗的道理,应该是烂熟于胸。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新野城百姓的责任心。自己既为新野城的父母官,当为人民效力,怎么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舍弃拖家带口的子民呢?刘备了解这些,所以他宁可自己狼狈不堪也要保住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想要当好老大,高瞻远瞩的先见性是基础。先见性,简而言之,就是看得比别人深,想得比别人远,这样才能高瞻远瞩,合理地安排人力和物力,在关键时刻占得先机,领导一个集体取得胜利。王景治黄河,当时饱受争议,但若非如此,黄河沿岸两百年的平安从何而来?杨广修大运河,虽然加速了中原易主的局势,但若非如此,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交通大动脉从何而来?朱棣迁都北京,支持者寥寥无几,但若非如此,我们现今的首都从何而来?还有坚持游击战和持久战的毛泽东,发动十月革命的列宁,解决经济大危机的罗斯福……古今中外,像这样因先见性而成功的老大,不胜枚举。试想,若不是他们拥有高瞻远瞩的先见性,又怎能在那样扑朔迷离的情形下,带着自己所领导的集体走好那关键性的一步?

想要当好老大,刚柔并济的管理本领是关键。诸葛亮与刘璋争西蜀,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刘璋这边,但最后的胜利却属于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能够活用刚、柔两种手段治军治民,一方面严明军纪,重责急功近利的魏延,一方面又对弃暗投明的法正另眼相待;一方面平易近人,鼓励农民积极生产,另一方面又立下极为严苛的法律来维持治安。反观刘璋,赏罚不明,昏庸无能,虽然也曾占据西蜀一段时间,但终究败给了诸葛亮。成吉思汗比唐太宗更具备军事才能,手下的兵将也更为精良,但他的治下烽烟四起,万万比不上唐太宗时的太平盛世。因为唐太宗更具备管理才能,懂得处理民族和邻邦关系时应持怀柔政策,以和为贵。反观成吉思汗,一味强硬,南征北讨,人民恨之入骨,在他死后,天下也随即大乱,最后颠覆了大好河山。

总而言之,当老大实在是门艺术。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高度概括了责任心、先见性和管理本领。没有这三点支撑的所谓才能,是不会成为一位好老大的。试看古今中外的天下兴亡,不正一次次地验证了这个道理吗?

(指导教师:崔俊杰/编辑:王冠婷)

评点:王冠婷

文章独辟蹊径,突破了“才能最高的人当老大”的传统思维,从“崇高的责任心是根本”“高瞻远瞩的先见性是基础”“刚柔并济的管理本领是关键”三个方面论证了“当老大的艺术”,层次清晰分明,结构完整合理,首尾相互呼应,观点全面独到。而且,作者结合丰富的人物素材积累,论述有理有据,分析深入浅出,语言自然生动,以轻松简洁的语气娓娓道来,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