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涌
2015-04-1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什么人曾吟过的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是什么人曾观过的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是什么人曾发出的感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什么人百回的情丝?
当我们提到现实主义诗歌时,我们不觉地会想起杜甫的茅屋。可在日渐衰微的大唐,杜少陵落在浊酒之中的泪,化自先秦的百姓兆民深埋在《诗三百》中的酒。千年的时光辗转将他们的姓名深埋进黄土,但他们的苦与痛,笑与泪,诗与梦,却汇成溪流,聚成深泉,从千年后杜少陵的诗中喷涌而出……
多少劳工的白骨压在沉重的巨石之下,多少蒙古的铁骑被阻挡在关外,长城,既是铁塞又是岭奇。不是数以百万计劳工沉默的汗水,不是数以千万计百姓筑墙的血泪,不是历朝历代无人知晓姓名的守将,中原,你怎么可能繁衍生息三千载,守护百姓九万里?
世世代代的百姓不能言的骨与血,汗与泪,成为深埋在地下又终于涌出的泉水,灌溉中原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永远温和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倒在血泊中,眼中闪着坚毅光芒的夏瑜们躺倒在铡刀下。球场路六个土包下堆着烈士的血肉,古德寺后的万人坑埋藏着起义民众的骸骨。多少默默无闻的人民的血肉,化作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铁骨,正是有了亿万民众默默不语的血肉,才堆筑成中华民族血铸的长城。
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相继失败,但闭塞的中国并非毫无改变;京师大学堂的建立,留学儿童最终归来,为辛亥革命奠定下基础。
辛亥革命并没能收回列强在中国的利权,但曾经蒙昧的民众开始革新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积极准备。
由五四到建国再到改革开放,无数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人们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最大力量。
正是他们的默默聚集,中华民族才最终拧成一股巨绳,成为一个巨人。
正是无数中国人小小的个人梦,才最终汇集成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宏伟的中国梦。
在青海,我看到一眼细泉汩汩涌出,在渤海,我看到黄河滚滚而来……
(编辑:李跃)
评点:张桂芬
1.文化底蕴,立意高远。作者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指出历代先贤的付出就像地下泉水一样“默默聚集”,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立意高远。诗词、长城、中原、黄河等极具文化色彩的因子自然入文,使得文章一气呵成,文势沛然。文章结尾,源于青海的细泉,汇成黄河,滚滚而入渤海,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交相辉映,读后令人荡气回肠。
2.见解新颖,材料丰富。文章由文化的角度切入,构思大气,见解新颖。选材中有“诗史”的杜甫、长城、黄河,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提及的刘和珍君、夏瑜等烈士,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到建国再到改革开放,身边素材,时事热点中国梦,材料组合繁简丰富恰切,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