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审题”,也要“命题”
2015-04-12姚树义
当前,材料作文已经成为全国绝大多数省区语文高考作文形式的选择。它具有含义多向性和观点有边界的特点,既能考查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深度思维能力,又能检验学生对材料的话题中心的挖掘和边界的把握能力。对学生而言,处理材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把材料的核心把握准了,代表着写作的方向就准了,不会走偏不会南辕北辙,进而对下一步立意的高下也起着重要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启发、教会学生做好审题功课,总结出一些规律,形成普遍的写作共识。下面是我一次材料作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培养学生的“命题意识”,从命题者角度探究材料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材料作文,有很多分类。比如有人这样分类:故事类、诗歌类、名言类和图画类。今天咱们学习一下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所谓故事类材料作文,是指材料的主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是一个故事的完整片段,它有明确的人物和清晰的事件过程,要求考生在阅读故事之后准确理解材料内涵进行写作。(用PPT展示故事类、诗歌类、名言类和图画类材料作文。)
二、审题,总结方法
根据材料作文的常见类型,精选五则典型故事,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一:晏子是齐国的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她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去。”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的主要问题是:这则材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则材料的主要人物是谁?车夫命运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车夫趾高气扬,妻子对他教育。他改正错误做法,得到晏子的重用。可见主要人物是车夫,而对人物命运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他的妻子。综合以上,最合题意的立意为: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材料二: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优雅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同上。
这则材料有四个主体,如果分别立意,可能会偏题跑题,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捐赠行为和接受捐赠的态度,因此引导学生用两个词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关键词是“捐赠行为”和“受赠态度”。最后得出结论,可以围绕这个内容立意:“对慈善对象也要尊重”或者是“人穷志不短,困难的时候也应自食其力”。
材料三: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要求:同上。
这则材料中两则故事内容是一致的,说的是环境对心理的影响。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材料四的审题立意,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心理素质有时比实力更重要,或者是“情商比智商重要”。对于多则故事类的题目,审题的时候既要综合全面理解材料内部各个主体的关系得出共同点,也要注意各个主体之间的细微差别。
总结方法(PPT):
故事类材料,先要整体上把握材料,概括出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上:
1.明确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进而确定立意。
2.从关键词句出发确定立意。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确定立意。
4.如果材料包含两个或多个不同侧面,需要理清它们的关系,辨异求同、整体考虑。
以上是组织引导学生从应试的角度研究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教会学生有“命题意识”,引导学生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在一则故事中会怎么设置某些特定情节,怎样把某个人物当做主要人物,为什么让某个人物说出能对审题立意有帮助的关键话语。于是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我设置了如下的一个环节。
三、命题,题目演练
题目: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作品。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了一会儿,诗人睁开眼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完,就把剧本投入到了火中。
任务一:修改材料,使茹科夫斯基成为主要人物,进而确定立意。
任务二:修改材料,使读者可以根据关键词句确定立意。
任务三:修改材料,使材料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任务四:在这则材料下面再写一则材料,使读者可以因异求同。
四:总结(略)
例文
焚作随想
□南京外国语学校 "邰枫
果戈里将剧本新作拿给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请他提提意见。茹科夫斯基享誉盛名,德高望重。因为年老体衰而又有午睡的习惯,加之当时刚好是中午,这位诗人听着听着便开始打起瞌睡。过了一会儿,茹科夫斯基醒了,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完,就不顾茹科夫斯基的劝阻一下子把剧本投入到了火中。果戈里对自己作品要求严格,这是可敬的。可面对事情,如此草率地下结论,未免有武断之嫌。
对此,我想到了以下三点:
其一,茹科夫斯基年事已高,又有午睡的习惯,此时不论在他面前读什么,他都要打瞌睡,而不一定是因为果戈里作品枯燥无味。吸引人的作品固然令人兴奋忘记睡眠,但这与一位年老体衰者对休息的需求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将老人的生理需求误解成为自己的新作不吸引人,实在是有些不妥。
其二,佳作并非总是引人入胜。《追忆逝水年华》是一本世界名著,几乎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都承认它有极高的文学魅力。然而,它的艰涩难懂也是世人皆知。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万丈光芒。一位著名作家曾称:“我宁愿读《追忆逝水年华》读到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解闷。”与此相对的是现在流行一时的畅销书,作者和出版商费尽心思诱使读者购买,其故事情节和市场炒作手段也确实能吸引读者。然而从长远角度看,它们留下了读者的钱却没能留住读者的心,最终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三,就算果戈里认为自己的剧作内容枯燥而令人嗜睡,它也并非一无是处,实在不必将其付之一炬。好作品是改出来的,指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别人对你的作品提出批评,并不代表你的作品一无是处,没有必要将其销毁。不满意的作品经过修改,同样有可能成为传世名作,这样的例子在文坛上不胜枚举。作品一遭批评便将其销毁,未免可惜。
严谨非常重要。但是,因为严谨而将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假使果戈里换个时间拜访这位诗人,这位诗人或许对这部作品大加赞赏,或者会有方向性的批评指正,果戈里对此略作修改,也许世人眼前,又将多出一部大作。
可惜,没有那么多假设。果戈里以严谨出名,其著作字字珠玑。然而,正因如此,我更加为那消失在炉火中的剧本惋惜。
评点:作者的思路是相当清晰的,可以说,他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题目所给出的任务。就课堂应用及练习来讲,能把题目的要求解读如此到位,达到了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如果能够加入一点其它的论据就会更丰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