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爹”的教子之道
2015-04-12杨海亮
适用主题:教子之道;因材施教;做事要对自己负责……
新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但他疼爱不溺爱,为周海婴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到“怎样做父亲”时,鲁迅曾明确表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为了让孩子将来“幸福”“合理”,他的家教既不是粗暴压制,也不是娇生惯养,而是希望孩子实实在在做人。他的“遗嘱”也是有力的证明:“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1952年,周海婴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的是无线电。走上社会后,他靠自己谋生存,求发展,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的身份,终没有辜负鲁迅的期望。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注意引导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女儿思庄听从父亲的意见,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选了生物学,结果很没劲头。梁启超知悉后,致信女儿:“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他又告诉女儿,“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这也正是他一向主张的“趣味人生观”——“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要它何用?”梁启超时时以乐观的情怀感染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津津有味,而且还兴致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从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几个子女也都得到了他的真传,梁思永、梁思成、梁思礼、梁思懿等,或研究火箭,或痴迷建筑,或醉心考古,或从事医学,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爱己所爱,个个都是胜利者。
梁漱溟的儿子梁培恕在谈到父亲的教育时,用了两个“最”:“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话并没有夸大其词。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梁漱溟从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图。梁培恕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毕业,个中缘由或是厌学,或是搬家,或是战火。对此,梁漱溟的态度是任其自然。另一儿子梁培宽也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力。”的确,梁漱溟从不以端凝严肃的神气面对孩子,他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只是表明意见,但从不干涉,更不强求。梁漱溟的这种教育方式貌似对孩子要求不严,实际上,他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