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考场文言文快速作答方法举隅
2015-04-12刘菊清
很多同学怕考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很难,对文言文题往往怯场。而一旦产生畏惧心理,就连很容易的文言词句也会觉得难,也答不好。
如何克服这种畏惧现象呢?平时的基本功很重要,考场答题方法也很重要。在此,就考场快速答题方法为同学们支几招,仅供参考。
一、全局观念,整体破解法
读文言文和读其他文章一样,切忌断章取义。要读懂文意,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也就是说,要从全局出发,纵观纵览,综观总览,不能只看到某一句、某一点。
近年来,文言文考查文本多为人物传记。如2014年全国18套语文试卷,就有15套考查的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大多是集中记述某个人的言行或事迹的,因为都是讲这个人的事迹,所以,很多句子就承前省略主语,此时,我们心中有全局观念,就知道省略的主语是谁了。有全局观念,不仅可以速知省略的主语,还大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诸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转换、前后人物出场或言行的顺序、事件发生的顺序等等。譬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文言文考查的是于休烈这个人物传记,其中第6题是这样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通读整篇文言文,从整体上把握可知,A项的解释有问题,其中的“谨遵职业操守”是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读整体原文可知: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
而说他“谨遵职业操守”,显然是属于编造意。如果我们有着全局观念,从全文总体上去推敲,去把握,是完全能够迅速判断并作答的。
二、抄译结合,转换破解法
人物传记体的文言文,其中一定会关涉到很多官名、人名、地名、年号、庙号等,碰到这些是不需要翻译的,照抄照录即可。有的句子官名转换非常多,只要翻译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即可。譬如2014年高考大纲卷:
……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迁右卫大将军……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翻译出来就是:
……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扬州法曹……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调任太府,兼通事舍人……升任右卫大将军……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
你看,上段文言文中,很多地名、官名,以及官职之间的转换,几乎不要翻译,照抄照录即可。只要翻译句子中的几个词义即可。这种方法就叫作“抄译结合,转换破解”。
三、文化常识,积累破解法
文言文会牵涉到很多古代文化常识,对这些文化常识,平时就应该多多地了解并积累,在考试当中才能一见便知,不会被其难住。
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十一大类: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军制。
譬如,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是指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是指父母之死;而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则是指佛道徒之死。
再如,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没有牛,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再比如,乞骸骨,是年老了请求辞官回家意;践祚,是指皇帝登基意;丁忧,是父或母去世,为父或母守丧之意;故事,是旧例、先例之意;更衣,是指上厕所解大小便之意;除,是拜官授职;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多指升职;谪,是贬官;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之意……
再如,朔、望、既望、晦,是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十六和最后一日;水的南面为阴,北面为阳,山则与水相反;加笄,是女子十五岁;加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知天命,是五十岁;耳顺,是六十岁;古来稀,是七十岁……
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应该多多积累,以便轻松读懂文言文,破解问题,迅速答题,尤其是一些翻译题。
四、已知未知,勾连破解法
用已知去推未知,是一种很有效的解题方法。高考试题大多都是课文知识的迁移,或者说,高考所考的知识,很多都是课文里学习过的,是对课文已知的一种迁移检测,利用课文所学去求解问题,能够快速解题。譬如,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不正确的项是D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D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或恳切叮嘱”。由已知推未知,该词意在课文《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学习过,即为“情意深厚或恳切叮嘱”意。再譬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B.即以其事属之 "属:交付。
C.无逾祖矣 " 逾:超过。 D.不可胜计 "胜:尽。
不正确的项是A项。“绳”解作“捆绑”显然不对。我们联系已知的一个成语“绳之以法”,即可知道,“绳”应该是“制裁、处罚”之意,而不是“捆绑”之意。
用已知来推未知,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解题方法,我们不妨多思多用。
五、以题解题,反推破解法
用题目去求解题目,即为以题解题,或者叫做反推解题,或者叫做以文解题。譬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 著:彰显。
我们推敲给出的四个选项发现,ABC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只有D项的解释存在问题。经过反复推敲得知,D项对“著”的解释的确有误。“著”字在这里应该是“登记、记载”之意,而非“彰显”之意。再譬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有所记 " " " "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 "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 "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 " "常:曾经
这个题目就完全可以采用以文解题的方法。不正确项是B项。我们看“覆溺之虞”的上文,立即就可以发现“风波之恐”四个字,“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根据语境判断,再根据对举文或对应文互解的方法可知,“恐”字和“虞”字的意思应该是相同的,即都可以解释为“担心、担忧”之意。
认真审读、研究题目本身,有时是完全能够找到破解之法的。
六、文言虚词,辨异破解法
大多数试卷仍然要测试文言虚词。求解虚词,我们采用辨异法,比较便捷。譬如,2014年高考江西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 /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鸡,禽于家者也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 客鸡义勇超乎群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应该是A项。为何呢?我们不妨用辨异法进行求解。两句中的“而”字都是个连词,连接句子前后两部分,前后部分的关系,应该是承接关系,前后动作应该是连续发生的。研究B项,前一个“者”,表判断;后一个“者”(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研究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指“鸡”;第二个“之”是动词,“到”之意。最后研究D项,第一个“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比,跟……相比;第二个“乎”,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这样经过一番辨异后,就能较迅速地破解之。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不可拘泥。同学们也可以自己通过实践,去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