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

2015-04-12余世存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4期

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是令人痛心的,如李零教授语:“大学不是养鸡场。”如钱理群先生的名言:“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资中筠先生说我们的大学教育:“招天下英才而毁灭之。”无论地位是高是低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有条件的,送他们到国外去读书。这种送,是国人最后的底线,是一种血缘之善:自己可以忍受痛苦,而把孩子送到宜居宜学的国度。

我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中国人到美国留学的人数是美国人来华留学人数的10倍以上。不用说汉唐时的教育,就是传统中国的末世,也少见这样的教育。资中筠先生说,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要寻求出路,除了出国一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救,同舟共济。在跟人的互动中,去寻找同道,寻找真正可以师法的健康生活和高尚人格。

“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天很少有人称赞自己的老师。邓康延先生主持拍摄的《先生回来》纪录片中,选取了民国史上的几位校长、老师,在北京798展览时,曾创下一周10万人参观的奇迹,就是因为在师道、师德问题上人们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师道,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君子大人之道,这种大学之道,就是要把人从“子民”“百姓”“小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其知道自己光明的品德,更新自己的生存或生命意义,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这就是《大学》开宗明义强调的,也是朱熹一再称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大学》等文献中可知,中国文化的教化之道跟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相通,都是要培养丰富的人、全面的人,《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我们因此可以理解,在传统中国,师者何以具有崇高的地位。按中国人的理解,天佑我们,以君,以亲,以师来加持我们。在这中间,师者的心地是最为自由、光明、高尚的。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对学生的引导,就是“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由此我们能够理解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才配做先生。今天我们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和官本位文化,在有尊严者心中,只是“世禄”,它们既非我们的师道,更非人生健康幸福的指标,但遗憾的是它们仍在流行。它们的流行让我们与一切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相暌违。古希腊的圣贤伯里克利说过:“我们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毫无疑问,那些深知战争的灾患与和平的甜美,因而能临危不惧的人,才称得上具有最伟大的灵魂。”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一副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这是乾隆皇帝为孔子写的。孔子作为老师是当之无愧的,那样的人生境界,今天仍让人向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编辑:关晓星)

编辑提点:王冠婷

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才,所以,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师者,不仅应该具有知识和精神的力量,还应该深切地关怀国家,有强烈的社会良知。而且这种公共意识必须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以应有的理性来承担社会担当,并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功利化中坚守教育责任,重视对人本身的关注,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多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功利的角度出发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