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015-04-12刘柏鑫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4期

【命题特点】

2015年15套高考语文试题,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上,让人耳目一新。除了上海卷一如既往的不单独设题,而是将语言文字的考查融入材料阅读中进行考查之外,其他省市的试题都专门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题。不过,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三点变化:其一,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更多的省市开始采用长语段的形式,利用一个长语段,命制几道语言文字运用题,比如北京卷、山东卷都是如此;其二,图片明显增多,使得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了图文并茂的感觉;其三,新增了一些考查项目,如北京卷就考查了笔顺,考查了对词语中加点语素的解释。

当然,总体上看,高考在这一板块上的考查,还是“稳”字当头,有些题虽然在形式上变化了,但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在本质上变化,坚决贯彻了“注重基础、注重能力、尊重大纲、贴近生活”的原则,比如,选择题依然是主要从字音、字形、标点、词语、病句辨析、连贯等考点中选择考查;主观题则主要从病句修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结合修辞)、连贯、得体等考点中选择考查。分值上依然保持与上年度相持平的状态,少则10余分,多则20余分。从各省的命题情况看,基本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前几年的考查情况,在反猜题、押题的同时,尽量考虑到考查点的覆盖面,一些考点呈现轮考的特点。在控制题量的大背景之下,个别考点采取了合并考查的办法。此外,对于修辞,都不单独命题,而在语言表达题中提出修辞方面的要求。从考查内容上看,对字音、字形题的考查是注重基础,不刻意为难考生,字音多考查音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的辨识,字形多考查常见易混字,与考生平时的专题训练十分接近。其他题在提供语境的前提下,尽量关注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有现实感、时代感。

【命题展望】

未来的语言知识题考查,将继续沿袭已有的考查途径与方向,稳步向前。具体表现为:

一、守正出新,在考查知识点不变的前提下,形式上追求有一定的变化。比如,2015年的高考语文题中,一些省市对熟语的考查,就一改往年四个互不关联的句子中均有一个加点熟语的做法,而是提供一个长语段,然后给出四组选项,让考生辨析作答的形式。但考生应明确,即便换了个马甲,也改变不了它的本质。考生只要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是可以立足于不败之地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强化辨析能力。语言知识题除了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之外,将继续强化辨识能力的考查,是让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去学习语言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按照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去死记硬背。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第4小题对成语的考查,四个成语分别是“穿靴戴帽”“南辕北辙”“济济一堂”和“擢发难数”,这些成语都是考生常见的,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经常容易用错,考生只有真正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掌握它们使用的语言环境,才能加以判断。

三、着眼实际运用,突出能力考查。未来的高考语言知识题,将突出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生动、形象、鲜明,修辞手法运用,句子仿用、变换(主要是长短句的变换)、压缩语段、扩展语句等能力方面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从能力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如漫画)、概括能力、筛选整合能力(压缩语段类试题)、想象能力(扩展类试题、仿写类试题)、表达能力(图文转换、词语选填、语病修改)。命题形式仍将会不断地创新。

四、题面雅致厚重。除了字音、字形题之外,其他题的题面都十分讲究,力求雅致厚重。比如,今年语病客观题的表述规范简洁,内容厚实,不显单薄。考题的选择项以复句为主,也有复杂的单句,信息含量很丰富,时代感鲜明,兼顾了地方色彩。

五、大胆探索,考查点力求有新的突破。北京卷对汉字笔顺的考查,可以说是为今后的命题突破吹响了冲锋号,广大备考者不可再胶柱鼓瑟,要有敏锐的感知力。

【题型预测】

未来高考的字音、字形的考查,选材可能会不断变化,或是双音合成词与四字短语结合,或是直接采用句子或语段考查,考查趋向于在常见汉字中融入较难认、难写的汉字;词语(包括成语)的考查,命题有在比较常见的词语(或成语)里融入较为生疏词语的趋向;病句题,会继续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作为考查的热点;连贯题,会变换选择对记叙、议论、描写语段进行考查。更多的题,在提供语境的同时,会考虑配置相应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备考指导】

一、字音题

1.多音字,记少推多。如“艾”多数词中读ài,只在“惩艾”“自怨自艾”中读“yì”;“泥”多数词中读ní,只在“泥子”“拘泥”“泥古”中读“nì”对于多音字可以采用“因境定音”、“据义定音”、“因语体定音”、“因词性定音”、“专用语定音”等方法。如“巷”字有两种读音,⑴读xiànɡ,是较窄的街道,名词;⑵读hànɡ,虽也是名词,但指的是坑道,专指采矿、探矿。据此,可知“街巷”读①,“巷战”读①,“乌衣巷”读⑴,“巷道”读⑵。

2.形声字,记异弃同。如“真”读“zhēn”,用它作声旁的字,“镇”读“zhèn”,“缜”读“zhěn”,“慎”读“shèn”,“填”“阗”均读“tián”,“颠”“滇”均读“diān”,对于形声字,要打破“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老话,谨防声旁误导。

3.疑难字,汇总记忆。如“盥”(guàn)、“龋”(qǔ)。对于疑难字,最好整理出适合自己使用的《容易读错的字表》。

4.易混字,分类整理。常见误读类型有:形似误读、俗读误读、多音误读、姓氏误读、古音误读、难读字误读、习惯误读等。对于易混字,也要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二、字形题

任何语言都有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高考字形的考查,总会设置一定的语境,或词语、或句子,因此需要仔细揣摩,抓住关键字,达到辨别字形的目的。如:针砭时弊,常常误写为“贬”,如果借助成语构成的语境,“针砭”是指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自然会想到为“砭”。

三、词语题

近义词辨析要防止三个误区:1.缺乏理性,仅凭感性,难免牵强附会,产生偏颇。2.思考脱离具体语境,难以从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找出正确的解题途径。3.缺少积累,无章可循,只凭语感答题,跟着感觉走。

虚词辨析要防止三误区:1.不能统览语段,不能瞻前顾后,导致顾此失彼。2.逻辑思维能力弱,不从逻辑关系入手进行辨析。3.缺少必要的知识积淀,凭感觉想当然地答题。

成语辨析答题三误区:1.掌握的成语数量明显不足,致使答题时只能靠猜。2.对成语没有高度的警惕性,习惯于望文生义。3.思维有定势,不对具体语境进行认真分析而灵活辨析。

四、病句题

病句题备考,既需要平时注意多阅读,增强语感,又需要掌握辨析语病的基本方法。

1.语感审读。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

2.结构分析。主要是成分分析,先找出主干,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再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或修饰语内部是否有语序、逻辑等方面的毛病。

3.逻辑分析。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造句类比。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和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5.标志辨识。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掌握了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一望即知”,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

⑴两面词。一个句子中,若出现两面词,如“能否”、“是否”、“高低”、“快慢”、“好坏”、“有没有”等,要仔细分析,不要一律视为病句。有两种情形:前半句(或后半句)有两面词,后半句(或前半句)只涉及到一面,且不能作相反的理解,则为病句;前半句(或后半句)有两面词,后半句(或前半句)虽没有两面词,但后半句(或前半句)的动宾搭配或作为宾语的名词性短语可作正反理解,则不是病句。

⑵否定词。辨析这类病句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牢记“奇数否定为否定,偶数否定为肯定”的原则;第二,反问句本身相当于一重否定;第三,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否定词,如“反对”、“拒绝”、“禁止”、“防止”、“避免”、“推辞”、“阻挡”、“忌”、“难以想象”等,还要注意“无时无刻”的特殊用法。

⑶数量词。辨析带有数字的病句有规律可循:“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这一类词语,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在表达“降低”、“减少”、“缩小”等意思时不能用倍数,一般是用成数、分数或百分数。

⑷文言词或成语。文言词或成语包含的词义很丰富,容易与句中其他词语出现词义重复的毛病。在辨析语病时,要做到能够正确确定文言词在一定语境中的含义。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是辨析这类语病的关键。

⑸关联词。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关联词是否赘余或残缺。

⑹介词。介词结构是否掩盖主语,造成主语残缺;本该是介词结构中的名词是否被移在了介词结构外面,从而造成与后面的句子相脱节(中途易辙);由介词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是否完整;句中介词是否错用、赘余或残缺。

⑺谦敬词。平时应将常见的谦敬词加以归类整理,以防张冠李戴。

五、连贯题

连贯题,主要是瞻前顾后,注意话题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关键词的暗示、前后的照应、事理的逻辑性。叙述语段,看陈述对象是解题关键;议论性语段,要考虑事理的逻辑性,观点和材料要统一;写景、抒情语段,应注意语境和谐一致,即景物的远近动静,色彩的鲜明暗淡,气氛的热烈、凄清,视角的高低俯仰,感情的悲喜,态度的褒贬在同一段文字里要协调一致。

六、仿写题

仿写题,主要是研究透所提供的范例,做到既形似,又神似,形神兼备。

七、情景表述题

此类题,主要是关注题干中的具体要求,明确得分点,辩证、得体、有文采地去作答。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