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语:高考持续热考的对象
2015-04-12刘菲
典题回放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015全国卷Ⅰ)
13.(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2015四川卷)
精到点析
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和情语皆诗歌之常态。诗歌鉴赏考查考生对景语之赏析,也是常态中的常态。2015年全国卷Ⅰ题,链接既学篇目,等于暗示考生待鉴赏的描写景物的角度,涉及正面描写(实写)和侧面描写(虚写)两种技巧。该题难度系数低,抓住“闻说”即可作答。“闻说”暗示诗人所写不是亲眼所见,是虚写;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景物则是亲历所见。而四川卷题,只以景句出之,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进行鉴赏。这时需要考生发现这一景句中的表达技巧。该景句涉及的技巧有视听兼备,动静结合,借“风声”衬托“谷静”,用“色深”衬托“山空”。
之所以说高考热考写景技巧是常态,也是基于既有高考试题的实际状态而言。再如以下高考真题。
9.这首词(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2014年安徽卷)
14(2)《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2014年天津卷)
安徽题,则明确告诉考生描写暮春之景所用的技巧(点面结合),要求考生赏析,即筛选出哪些诗句(语)是点,哪些是面,再分析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答案需要的要素较多,可以表述为:“香红渐渐稀”是面,概括写暮春之景;“花褪雨,絮沾泥”是点,具体描写花褪雨,絮沾泥;点面结合,写意勾勒,细节传神,相互映衬,寄寓作者深沉的感情。
天津题,没有告诉考生描写桃花的技巧,要求考生判断。考生需要筛选出描写桃花的诗句,发现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桃花的诗句,只是从“濯手惟闻涧水香”(洗手时,闻到水中桃花香)中感受到桃花的馥郁。所以,这首诗描写桃花,运用的是侧面描写(虚写、暗写)的手法,借“涧水香”来表现桃花的馥郁。这类试题,是高考中的常见命题,如2013年辽宁卷有这样的一道试题(请注意它和2015年四川题的相似度)。
8.本诗(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该题,既没有明确或限制描写对象,也没有明确鉴赏哪一种技巧,只是明确“第二联”和效果(描写精妙)。假如我们心中有一个描写技巧的列表,我们就可以对照之,仔细揣摩“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这两句诗,从而发现在某些点上有体现。当年的参考答案为:
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备考方略
试题启示一:要熟悉描写的基本技巧,做到对每一种技巧的表征和效果了如指掌。
描写技巧,有视角方面的,如平视、俯视、仰视、远观、近察以及移步换景(一步一景)。
有感官方面的,如听觉绘声,且有动静结合;视觉绘色摹状,且摹状有摹静态景物之状,也有摹动态景物之状;嗅觉写香;触觉写其质地。
有修辞方面的,如比喻、拟人、借代、用典和衬托等,比喻摹状,拟人传神,两者结合,便于写景形神兼备。
有其他表现手法方面的,如暗写、虚写、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具体描写和概括描写的结合)等。
试题启示二:结合教材文本,针对自己尚未掌握的描写技巧,进行自我“补课”;订阅优秀辅导报刊,是补课的好方式。如你不明白“点面结合”这一技巧,看了下面的“教师辅导”,就明白了。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
这里描写宫女的文字是典型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画线部分,是面上写,总览宫女之多的盛况。而“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则是点上给力,含蓄地表现了一个宫女由希望而至失望的心理过程。宫车启动,那声音客观上无论怎样响动,也难以让一般人有“雷霆”之感;但在时时期盼君主的宫女心中,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应。这样夸张性的语言表现了宫女瞬间真实的心理感受。于是宫车越来越近,这份喜悦之情也越来越真切。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宫车之声又由近及远,且愈行愈远,以至不知所之,宫女的心情也由喜而悲,愈悲愈伤,以至失望之极。
当然,概括和具体往往是相对的。像上述文段中的画波浪线部分,相对于“雷霆乍惊……杳不知其所之也”,是场面描写,是概括写;但是下面诗歌中的场面描写则是具体写,因为它相对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而言。参照物是相对的,概括具体也就只能是相对而言。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然,上述两段诗文,除了点面结合之外,还有其他手法。如《阿房宫赋》有比喻、排比、夸张、动静结合等,还有暗写,即明写宫女之多,暗写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拟人、比喻、夸张、动静结合等,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借助人物的心理感受,也渲染景物的变幻莫测,突出其流连忘返的沉醉之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有对比、夸张、借代、比拟(拟物)等。
试题启示三:选择典型试题,进行有效训练。理想试题,首选高考;其次选择那些命制科学的模拟试题。选准试题之后,要精做精析,以求心领神会。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2014年重庆题)
该题涉及的诗歌是清朝涨潮的散曲(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作答该题,首先要筛选诗句,即将描写燕子诗句,顺手画出。其次,要逐词品味诗句,不难发现拟人(意难堪、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千般诉说)、用典(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和明暗结合(明写燕子,暗写老僧,由“只有老僧谙”可见)。对比上文所述,我们不难有这样的信心,即对上述《阿房宫赋》《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相关片段的精品细读,更利于正确作答这里的重庆题。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