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古盐田的独特遗产价值与保护问题
2015-04-11云翃李迪华
云翃 李迪华
摘要:海南儋州古盐田高度契合当地自然条件,开辟于宋代,是我国最早的海盐日晒实例。研究利用地理研究方法与历史研究方法理历史文献与相关研究,探讨古盐田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历史与自然不可复制的偶然性赋予儋州古盐田独特价值,它不仅属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的文化景观类别。同时是与活态工艺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遗产。当今古盐田面临城市化的诸多威胁,不仅质遗产保护未达到应有标准,更令人堪忧的是盐民与盐田的联系正逐步瓦解。
关键词:盐业景观;文化遗产;遗产价值;儋州
今日稀疏平常的盐往往让人忽视了其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就几个世纪前,盐业资源对于专制政权下的重商主义经济举足轻重。盐业贸易曾被誉为人际交往中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人对盐的需求甚至被视为一切贸易兴起的根源。
盐业史不仅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中华文明之初,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被认为是围绕山西河东盐池的盐源之争;之后尧、舜、禹的都城均围绕河东盐池选址;《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人将盐资源列入决定都城的考虑范围,近盐怕民骄,远盐怕国不稳;唐安史之乱后,盐政改革对稳定时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元朝后期的衰败,亦与盐政的失稳密切相关。盐赋成为中国帝制时期历代政府严加控制的、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收。
世界遗产名录列有3处盐业遗产,中国的云南、川藏、山东及山西地区也遗留有各具特点的盐业遗产。儋州古盐田作为中国海盐日晒技术的重要例证,在当今社会仍保持“活态”特征,在景观与考古上具有重要价值。
一、儋州古盐田现状
(一)概况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海岸,属热带季风气候。因中部五指山脉阻隔,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面,具有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雨量适中,但分布不均;风速稍大,但风害较轻的气候特点。
儋州古盐田是“刮土淋卤法火山岩砚晒式海盐盐田”,高度契合当地自然环境。北宋初期,一群福建籍盐工将大陆的煮盐技术带人海南洋浦半岛,并因地制宜利用了热带海岛日光充足、气温炎热、海风盛行的气候和特有的火山岩海岸地貌,耕泥为田,劈石为糟,改煮盐为晒盐,沿用1100多年。该盐田是我国海盐日晒的最早例证,清乾隆皇帝为褒奖开创日晒制盐法,曾御书“正德”赐给儋州洋浦盐田人。
涨潮时,海水浸泡盐田并滞留洼地,盐工犁松潮间带泥沙后浇淋洼地的海水于其上;晒干浸透海水的泥沙为盐泥,堆于芦苇过滤网,浇淋海水并搅拌踩实,将卤水滤至盐池;再将卤水浇淋于火山岩石槽中,风沥日晒,结晶成盐。天气好时,当日即可收盐。
(二)遗产现状
儋州古盐田现存于儋州洋浦开发区的盐田村,及儋州峨蔓镇盐丁村、灵返村和细沙村三个自然村内。
洋浦古盐田
洋浦古盐田位于盐田村东侧。现存盐田占地面积约50公顷,包含蓄水池、晒盐田、盐池、卤水池、盐槽及古盐铺残墙等。单个盐田面积15~50平方米不等;每个盐池约3米长、2米宽、1米深;盐槽近7300多个,平面呈砚式,大的直径1~2米,小的直径仅0.3米,为不规则的圆形,采用玄武岩的自然形状凿刻而成,每个盐槽大都有1~2厘米高的槽沿。
盐丁村盐田位于盐丁村东北侧的海滩上,面积约28公顷,内含蓄水池、晒盐田、卤水池、石盐槽和盐房。单个盐田面积15~100平方米不等,均有盐池。盐池为圆形,直径约2~3米。石盐槽分为砚式石槽和人工砌成的长方形石槽。其中5000个砚式石盐槽形态各异;人工围砌的长方形石盐槽长约4米、宽3.5米。26栋石砌盐房分散在盐田中。灵返村盐田位于灵返村东北300米的海滩上,面积约20亩,约1 500个石槽。灵返村盐田的生产设施组成部分、形状、结构及其特点也基本同于盐丁村盐田。9栋石砌盐房普遍较矮小,分散在盐田中。细沙村盐田位于细沙村东侧海滩上,面积约1 3亩,约有1000多个石槽。除了没有盐房,细沙村盐田其他生产设施基本与盐丁村相同。
(三)历史沿革
《太平寰宇记》云:“本儋耳县地。隋置义伦县,为珠崖郡所理,因义伦水以为名”。儋州古称儋耳郡,洋浦、峨蔓镇旧属义伦县管辖。《新唐书·地理志》日:“儋州昌化郡,下。本儋耳郡,隋珠崖郡治……县五:义伦,下有盐”。明代《琼州府志》记载:“唐容琼、宁远、义伦等县,各有盐场”。由此推断儋州唐代已有盐场。
北宋初期,福建谭姓盐工南下至洋浦半岛,始建洋浦盐田,世袭至今;福建李氏迁至儋州峨蔓,南宋末期逐渐分出了盐丁、小沙、灵返三个村落。
1080年,海南岛始设盐政,朝廷诏琼崖儋万安军(州),各卖盐以给本州,无定额;1392年,朝廷置儋州兰馨盐场,隶海北提举司,峨蔓盐田隶属兰馨盐场,每年运盐至海北;1924年,广东盐运使派员到儋县设盐务处,此后在洋浦、海头、南华诸港均设有分卡;1939年,日寇南侵,海南岛沦陷,盐区日伪岗卡林立,控制食盐以图扼杀抗日力量;1945年,国民党政府设两广盐务局琼崖盐场公署儋县场务所管理盐务,洋浦、峨蔓盐田归其管理;1958年,儋州盐务部门于峨蔓开设峨蔓一、二分盐场,古盐田划入其中,由峨蔓公社管理;1992年,今盐丁、灵返、细沙等盐田分产到户,归各村各户自已管理生产;2009年,洋浦盐田被儋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峨蔓盐田、洋浦盐田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儋州古盐田的独特性
(一)地理独特性
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海南岛获得充足热量的同时,频繁的降雨并不利于露天晒盐生产。海南的夏季风由北印度洋季风(西南风向)与西太平洋季风(东南风向)组成,其中西太平洋季风携带的雨量更为可观,风害也更为严重。海南岛地势中高四周低,中南部五指山脉阻隔了西太平洋季风,位于背风面的儋州雨季仅受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因此儋州相比于海南其他地区更为炎热干燥,西部海岸降雨量仅1200毫米,但年蒸发量高达1628毫米;夏季风害也相对较小,西北海岸常年平均风速大于3米/秒。加上儋州太阳辐射强,西部海岸高达13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高温,一年9个月平均气温高于20℃,极适宜露天盐业生产。
(二)地质独特性
独特的地质构成了古盐田的核心要素:潮间带盐田与玄武岩石砚。玄武岩是基性喷出岩,存于火山岩地貌,同时海盐生产必然紧邻海岸,火山岩海岸成了必然的地貌要求。中国沿海的火山分布于海南岛西北部、雷州半岛及台湾岛;火山岩海岸集中于东南沿海,但以酸性喷出岩为主。基性喷出岩海岸只分布于北部湾与台湾海峡。事实说明我国的基性火山岩海岸实属稀少,儋州恰是其中一例。海蚀作用下形成海蚀台地地貌和散落的玄武岩石块;加之海洋沉积作用,海岸基岩上沉积出砂质潮间带。
玄武岩多呈柱状节理,节理面为五边形或六边形,且大小适中。因玄武岩性脆不易产生大块石料,海蚀的平台基岩呈近六边形纹理,并散落了众多玄武岩石块,均适合制作晒盐石砚。相比于沉积岩,玄武岩更为紧密,节理单体内基本无裂纹,虽岩体内气孔众多,但互不相通,具有承水性好、吸水率低的特点,利于容纳卤水;基性火山岩暗色物质含量高,玄武岩多为黑色、黑褐或暗绿色,对太阳能的吸收率高,利于卤水结晶;玄武岩为I级硬度,硬度高,虽然石砚加工较难,但耐久性好,保证了石砚在海水与海风常年侵蚀作用下的长期使用。正因这些石槽能沿用千百年之久,工艺与景观得以保存。
历史偶然性赋予古盐田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三)社会人文上的独特性
儋州古盐田的晒盐工艺包含了多种前代工艺:如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海盐生产的“石莲试卤”技术;《唐书·食货志》中记载的“刮土淋卤”技术。海南制盐的最早记录也仅追溯至《新唐书·地理志》卷43:“唐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今三亚市)振州(即崖城)等县有盐”可推测之上技术源自大陆。
中华文明早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偏居北方,海盐生产以环渤海湾为中心,山东半岛北部是最早的发达地。魏晋之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海盐生产中心也南移至两淮、江南等地。史料记载,汉代海盐地诸县设置盐官19处,南方地区仅占3处;至唐代,海盐设置盐官35处,而南方地区占了27处。隶属江南道的福建地区设置了福州候官县、长乐县、连江县、长溪县、泉州晋江县以及南安县共6处盐官,属于当时的先进水平。
唐末宋初,连年战乱迫使大量平民流亡海南岛,闽粤者尤甚。宋代海南的移民达10万人,不仅人数上超过先代移民总和,并且涵盖了多种职业。移民促进了文化技术的传播。福建莆田谭氏、李氏盐民将“石莲试卤”“刮土淋卤”等技术传人儋州,形成了儋州盐田的技术基础。
然而自战国管子开创盐专卖法,历代统治者纷纷设立盐政,以各色榷盐法获取盐利。唐安史之乱后,第五琦恢复实行盐专卖法,垄断盐业行销以资紧张的政府财政。然而官盐的暴利与民生的潦倒,促成私盐的出现。私盐攫取了本属于政府的盐利,甚至可能动摇政府的财政基础,是历代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北宋初期沿袭五代的盐法,管理甚严,沿海地区盐政多实行官办官卖制,即民制(或官制),官收,官运,官销。传统煮盐工艺因依赖铁器,政府以盐铁专卖制度监管生产工具,防范私盐生产。然而日晒技术摆脱了铁制工具的局限,工具更为易得,工序更为便捷、隐蔽,加大了政府监管的难度,极有可能成为私盐,明代东南沿海盛行的板晒技术便是源于私盐生产。可见当时主要海盐产区并不具备发明和推广海盐日晒工艺的社会条件。
海南社会条件特殊性在于:1.远离京城,朝廷政令难下达到黎峒,海南岛的实情皇帝不甚清楚,朝廷政令法案的执行大打折扣;2.地理偏远滋长了地方官员独权,积弊甚多。先代海南的郡守、州牧也多是武官,民众苦不堪言。而宋代重文轻武,到海南任地方要职者多是文臣带朝官衔,受过儒家教育、作风廉洁,减轻了民众负担,营造了海南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3.宋初海南盐业生产薄弱并无盐政,至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海南开设盐政。《宋史食货志五》记载“高、窦、雷、融、琼、崖、儋、万安州各煮以给本州,无定额……而琼、崖诸州,其地荒阻,卖盐不售,类抑配衙前”,盐户没有法定的产量与盐赋,岛内形成民制民运民售的特殊盐业环境;4.因地理阻隔,物资沟通不便,朝廷并不担心对海南的宽松盐政管理会产生冲击大陆官盐的私盐。这样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造就了儋州开创海盐日晒技术、大规模开凿玄武岩石砚的机遇。
(四)历史地位的独特性
儋州古盐田在中国古盐业的地位
中国古代盐业以中原和西北地区的池盐、沿海的海盐以及西南地区的井盐为主。池盐起于史前时期,最为悠久:河东盐池因自然漫成盐的特点,比需人工成盐的海盐、井盐更早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是中华文明起源中原的重要因素;海盐因分布广泛与易取性,早至神农氏时期就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井盐则相对较晚,大约始于商周,但在古盐业中工艺特点鲜明,宋代“卓筒井”是领先世界的深井技术,将井盐的生产推向高潮,被认为是中国科技史的重大成就之一。
儋州古盐田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海盐日晒实例,在中国盐业史上意义特殊。就食盐产量而言,海盐对中国古代社会民生最为重要,供给了中国帝制时期80%~85%的食盐消费。历史上海盐生产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对中国科技史发展、维持民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改进煮盐为晒盐是海盐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不仅改变了海盐工艺的能量结构,对改善环境和控制成本也意义重大。海盐日晒工艺分为砚晒、板晒与滩晒,学术界早期以扳晒与滩晒界定中国海盐日晒技术出现的时间点,认为明代才出现;儋州砚晒实例的发现,将中国海盐日晒技术起始点上溯至宋金时期,比文献记载的日晒技术推广使用提前了400多年。
儋州古盐田在世界古盐业的地位
古代人类的分布集中于古文明区域。因社会发展依赖腹地,古文明多为大河文明(内陆文明),即便作为海洋文明典范的古希腊,随后也被内陆文明的古罗马取代。文明的海陆属性影响制盐工艺发展的顺序:古罗马文明影响下的中欧,内陆地区以煎煮法制盐要比开采岩盐早,而后者又早于北海和英伦海峡沿岸的海盐提取技术;古中国文明的发源与内陆池盐的利用密切相关,之后才出现大规模的海盐开发;美洲印第安文明同样集中于内陆,欧洲人到达美洲时,印第安人利用盐泉制盐已经很长时间。
随着人类的扩散,沿海地区更充分利用海盐,其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相隔万里的欧洲与中国产生了某些相似的海水煮盐生产方式。“刮咸淋卤”技术普遍出现在各地海盐生产中;但纬度、气候的差异分异了提纯结晶技术,德国等天气阴郁的中欧地区发展出“灌木墙”卤水浓缩技术;中低纬度光热条件充足的沿海地区则发展日晒技术。日晒技术改变了古盐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对立的关系,意义重大。
地处热带的中美洲与东南亚是重要的传统海盐日晒区。公元300~900年,玛雅文明已在墨西哥尤卡坦北部海岸形成海盐日晒区,是世界上可考的较早海盐日晒点;东南亚受中国文明的辐射,形成以中国为经济技术核心的海盐体系。儋州盐田利用中国在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实现盐品与制盐技术的对外输送,对东南亚海盐体系作用积极。越南、菲律宾等地区直至17世纪才吸收了中国的海盐日晒技术,作为中国最早海盐日晒点的儋州古盐田在东南亚海盐体系中也属先例,重要性可见一斑。
世界上的盐业遗产多是地下的岩盐、井盐遗址,海盐因露天生产而难以保存遗址。即便是优质的煮盐铁器,已知最长的使用年限也不过200年。因此海盐产区多只留下了工艺,像儋州古盐田这样保存活态盐业景观的实属稀少,是研究世界海盐体系难得的鲜活案例。
三、儋州古盐田的遗产价值定位
《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包含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两大类,空间叠合者为双遗产。1992年文化遗产中细分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类型,代表该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儋州古盐田是人工创造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杰出范例,应属“文化景观”类别。它满足世界遗产操作手册“突出普遍价值”的(i) (ii) (iii) (v)项:(i)、基于自当地特有的火山岩海岸地貌和气候开辟的数千块晒盐石槽与数十公顷盐田,无论规模与形式都代表了人类利用自然的创造性智慧;(ii)、该盐田是中国古代东南沿海的海盐技术经过社会经济变迁后,与海南当地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结晶;(iii)、该盐田作为中国海盐日晒工艺的最早例证,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研究、科学史研究、中国海盐谱系乃至东南亚海盐谱系研究,均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v)、由盐民聚落、盐田以及外围火山岩红树林地貌共同组成的独特景观,受当今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从多方面遭受巨大的威胁。
已有的盐业世界遗产属于岩盐、井盐,价值多体现在盐业附属产物:波兰维耶利奇卡盐矿的价值在于因岩盐开采形成的地下文化空间;法国阿尔克一塞南皇家盐厂的价值是盐业建筑的典型性与历史价值;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地区因盐业发展,形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城镇景观。儋州古盐田不仅盐业类型区别于上述遗产,且价值直接体现在盐业生产景观。相比国内自贡井盐、运城海盐等已推广工业化生产的传统盐产区,儋州古盐田保持了传统的劳作方式;相比西藏芒康古盐田,两者虽日晒原理相似,但盐种不同,盐源提取、卤水制取以及制盐器具等具体形式差异明显,儋州古盐田更极致地利用了自然条件。
儋州古盐田的价值并不局限在“文化景观”的物质性上,更体现在非物质性的“活态”上。该制盐工艺不仅鲜活地展现了传统盐业生产,并提供了新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发展的可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是“活态”遗产的生命力来源。多数非物质遗产的物质性仅体现在工艺成品上,但儋州古盐田的非物质工艺与大规模的物质性生产场景联系紧密。它不只是自然与人文的创造性结合,更是物质性价值与非物质性价值的结晶。
四、儋州古盐田面临的破坏 快速的城市开发、粗放的旅游管理以及政府对遗产价值认识的不足,造成了洋浦古盐田管理开发的错位。儋州峨蔓镇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发展面临多种困境,古盐田现状不容乐观。
(一)对遗产完整性保护不足
两处古盐田均毗邻港口,在古代保证了盐品运输的便利;如今港口快速扩大,反而对盐业造成了消极影响。盐丁村东侧的盐丁港多礁石,船只受限制,且避风条件差,目前只作为小渔港,并未对盐业产生太多影响;但洋浦港是著名的天然深水良港,1984年建港以来,仅第一期工程就投资了1.8亿元,如今已是中国南海的命脉港口。港口业对海水的污染威胁盐业原料的安全性。
一般而言,潮间带无法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利于物质遗产保护。但洋浦是港口开发区,港口业对海岸线的需求使潮间带面临被开发的威胁。另一方面,盐民聚落与古盐田区位联系紧密,只有盐田作为盐民经济生活中必要部分,才可能被自觉维护与管理;一旦脱离经济生活成为“公地”,盐民不但不维护甚至可能损害盐田。被城市包围的洋浦盐田村仍是集体土地,不属于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范畴,盐民生活垃圾堆积于潮间带上;峨蔓镇盐丁村地处僻远,基础设施建没更为薄弱,不仅垃圾堆积现象更恶劣,被污染的池塘污水也被排放至潮间带。因沙土受污染,部分盐田已无法进行盐业生产。
虽然盐民村落不直接构成古盐田的遗产价值,但作为盐丁栖身之所与古盐田存在区位联系,对于维持古盐田的“活态”尤为重要。然而在城市化强大经济动力面前,盐民聚落面临被征地的威胁。洋浦盐丁村部分用地已被征用开发为中高层小区,上楼入户的盐民与盐田劳作间的联系已断裂。
不仅现代盐业生产对传统盐业形成价格压力;更甚者,国家相关部门重新制定食盐标准,未加碘的传统盐品不再具有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合法性。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琼府办[2000]36号文件要求包括峨蔓镇个体盐场在内的传统制盐点在2003年底前关闭。据了解,目前传统盐品尚存两条销路:1.作为腌制品的添加剂,在亲戚、朋友间销售,价格为1.5~2元/斤;2.作为旅游产品,卖给游客,普通新盐为5元/斤,价格随老盐年份递增。第一种销路需求量较大,但价格低廉;第二种价格优越,但销量有限。因此传统盐产品的市场销路尴尬。
(三)粗放的遗产开发管理现状
洋浦古盐田因城市建设较早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旅游地。虽然遗产被称为文化财富,但往往被地方财政视为负担,地方政府多指望通过上级经费减免自身财政开支。由于遗产保护的资金是依据遗产(文物)级别从对应层级的财政支出,所以形成了“等级评定在前,实际保护在后”的现状。不规范的旅游开发往往钻此空档。面对旅游的商机,由于缺乏政府有效引导,洋浦古盐田的旅游业属于低级水平的盐民自发开发管理状态。景点不设门票,盐民自行销售盐品。这样的开发模式不仅没有为整体遗产保护做出贡献,反而加剧了对物质要素的破坏。继续放任,盐田遗产将在短时间内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四)遗产保护级别不够
遗产保护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与保护政策;投资保护经费;提供遗产价值教育等。遗产开发更应在政府监管下,以保护为前提。目前中国的文物(遗产)保护是垂直体制,遗产保护的资金、配套政策以及执行力度,与遗产级别严格对应。儋州古盐田具有世界遗产潜质,但目前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晒盐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未达到应有的保护等级,资金投入、配套政策也落后于实际需要。这反映了政府对于古盐田遗产价值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地方政府“口号在前,行动滞后”,缺乏深层的保护动机,自然也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
儋州古盐田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文化景观,对中国乃至东南亚海盐生产均具有重要价值。它的价值不只是物质遗产,更在于“活态”特征。鉴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价值的结合,古盐田保护不仅要实现《世界遗产公约》对物质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还因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实现对非物质性遗产的继承发展。
然而古盐田在各个层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最棘手的是盐民与盐田纽带的瓦解,盐户的锐减,年轻人外出打工,技艺停留在老盐民手上。非物质“活态”日益衰落,相应的物质遗产也将恶化。古盐田需要的不只是空间保护规划,更是一套活态发展模式的建设。探索一种合适的机制,将失去原有社会生态的传统工艺衔接入当前的社会生态,成为当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良性机制中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