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南儋州调声的保护与发展

2015-03-17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对歌儋州海南

陈 茜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儋州古称“儋耳”,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朱崖,儋耳”二郡之后,儋州逐渐成为海南历史上大陆汉族最早聚居地之一,到了宋代成为海南汉族文化主要中心地。大批汉族移民到儋州,不仅带入先进中原农耕文化,并与当地土著居民黎族一起生活,推动了黎汉民族沟通与文化融合,儋州调声就是当地汉族文化与黎族文化融汇形成的产物。

然而随着海南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儋州调声同中国其他地区音乐民俗文化一样,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精神,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提上日程。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无疑给儋州调声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新契机。如何在此大背景下,传承发展儋州调声,将儋州调声文化打造成本土音乐文化品牌,已成为当地相关政府部门首要解决的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特定民间社区群体时代相传反应该群体历史渊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观念形态、宗教信仰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文化表现形式总称,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以及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儋州调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得到了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儋州调声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 当前儋州调声保护现状

(一)举办大型儋州调声活动

自2001年起,当地政府确定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儋州调声艺术节。每逢中秋来临,来自儋州各个乡镇调声队伍都会聚集到一起,参加调声对歌活动。对歌采取男、女对垒方式,并配合简单舞步,一问一答进行即兴对歌。调声文化艺术节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还吸引了大批省内外甚至海外游客前来欣赏。儋州调声艺术节活动期间,调声歌队对歌活动、演唱调声曲目让游客体会到儋州调声文化独特魅力,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儋州调声,喜欢儋州调声。

(二)海南音乐文化名片打造

按照中国音乐学界通用的汉族民歌分类体系,调声应属于类似中国南方的民间小调①杨沐:《儋州调声研究》,《中央音乐学报》,1993年第3期。。但同时儋州调声又具有独一无二的音乐特征。如西洋唱名作为歌曲衬词的使用、歌词反复吟唱重点词、演唱旋律采用浩瀚多变的曲调等等,都让儋州调声成为中国民间民歌史上独特的一面旗帜。为了更好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与建设、不断创新,将儋州调声打造成海南本土音乐品牌,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当地调声队参加了省内省外大型比赛和演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2001年,儋州调声队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得社会一致赞赏与关注;同年,慕名前来的广西地方电视台专程来到儋州,拍摄儋州调声对歌活动热烈场面。该片还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宣传片由国家旅游局带到欧洲各国播放,宣传海南,扩大了儋州调声海内外知名度;200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头条播放了以儋州调声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报道。显示了儋州调声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强大活力。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还组织当地调声队、音乐人录制儋州调声音乐视频,在省内外广泛流行,多渠道宣传推广儋州调声文化。

(三)儋州调声研究活动开展

为了更好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宣传与建设,推广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当地相关政府大力倡导下,曾多次开展儋州调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中,当地音乐组织,省内音乐专家针对如何继承、发展儋州调声提出相应措施,确保儋州调声发展。

其次,相关民间音乐组织、音乐人也针对儋州调声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如儋州乡土文化研究会就是儋州民间文艺组织。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却已搜集编撰、发行了大量儋州调声音乐作品。如笔者接触的当地儋州调声音乐爱好者郑海波老师,就联合了其他儋州调声音乐人士,制作并发行了儋州调声专辑。同时,当地音乐学者也开展了儋州调声相关理论研究活动。如羊中兴老师撰写的《儋州调声山歌》,针对儋州调声主要特征,基本类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见解。此外,当地业余音乐爱好者经常聚集在一起,创作演唱儋州调声。由此可以看出,在政府部分大力鼓舞与支持下,当地音乐组织、音乐人为保护和推广儋州调声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

二 儋州调声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地政府在大力推广宣传儋州调声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过度旅游开发与消费给本土音乐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过度商业化演出

过多商业化演出,将导致儋州调声面临缺失传统音乐民俗根基、脱离传统音乐民俗文化倾向。因此,在大力推广儋州调声同时,也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隐患。如每年民俗节日“三月三”举行大型儋州调声活动,过年过节儋州各镇调声对歌活动,当地音乐人,儋州调声爱好者借助高科技手段,录制DVD、制作调声MTV等,为后人继续研究儋州调声提供了宝贵资料。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过多商业化开发会导致儋州调声面临传统音乐根基、传承方式消失危险。如演唱时风格、意境、方式等,加之近20年来,一批批地方艺术院校学生在经过几年系统“西式教育”后逐步返乡,源源不断地带去了新音乐理念与审美情趣,其对该民族后学影响是极为深远的②桑得诺瓦:《质疑"原生态"音乐》,《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

然而事物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儋州调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系列儋州调声演出活动对传承与保护调声还是起到了积极和主导作用,只要我们能清醒认识这些负面影响,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经济开发与弘扬调声文化之间相互关系,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研究的非专业化

从笔者大量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来看,目前从事儋州调声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群体主要来自当地音乐人和调声文化业余爱好者。前者虽在近年来出版不少关于儋州调声相关著作,但大部分只是关于儋州调声文化介绍或由调声延伸而来的儋州乡土文化札记,缺乏科学研究理论体系。后者虽定期举行儋州调声练习与创作活动,但苦于没有专业音乐知识,无法将当时即兴创作曲调记录下来,只能靠多次练习将旋律硬背下来。

(三)教育的非系统化

千百来年,儋州调声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不可缺少部分,不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等民俗,都可以感受到浓厚调声气息。但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儋州调声也面临传承链频临断裂险境。尤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青年男女,虽然在地域文化、祖辈传承影响下,对儋州调声充满喜爱之情,却因缺乏对调声深入了解与训练,无法加入调声对歌行列,只能在一旁拍手叫好或随着调声队演唱旋律哼唱几句。

三 儋州调声保护现实途径

(一)结合本土音乐环境,制定科学的儋州调声理论与研究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保护与传承儋州调声工作中,不能盲目的照搬国内外操作理念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既需“海外舶来”理论关照,也需“中国化”理论实践与涵化过程。应提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大繁荣”或“文化产业链”有效补充和延伸①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西南地区或经典案例为中心》,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因此儋州调声传承与发展不仅要借鉴国内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同时要结合儋州调声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结合儋州调声与本地文化关系,展开相应理论研究,以此来充分挖掘儋州调声内涵。并针对调声演变进程规律,制定相应保护与传承措施。在实际运用中,要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及时调整。

(二)回归当地生活环境,积极保护开展民俗音乐活动

儋州调声几千年来已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不可缺少部分。每逢节日,当地居民都会大量聚集在集会上,开展调声对歌活动。如大年初一初二,来自儋州木棠镇居民都会自发来到街上,进行对歌活动。由于民众过多,也没有提供固定场所,调声地点往往在是街市中随机性大规模人群聚集。对于没有参与调声活动的其他人群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有可能产生滋扰,引起因对歌产生的纠纷。因此当地也曾禁止进行大规模调声活动,以减少类似事件。尽管如此,当地村民对于调声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每逢过节,各地村民还是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进行对歌活动。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调声活动,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切实监督与保护机制,提供对其他人群不会造成滋扰场所,并维持好对歌季节良好秩序,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调声活动顺利进行。采取“一刀切”禁止措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也是群众在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的。

(三)发挥音乐学者作用,开展专业性理论研究工作

目前针对儋州调声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不错进展。但研究者中多数都是当地音乐爱好者、音乐人,他们所搜集整理儋州调声资料,只相当于相关资料汇编或相关编著,学术型理论著作较少。儋州调声演唱,许多时候是即兴演唱,当地很多音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即兴演唱儋州调声时,由于缺乏专业音乐理论知识,无法当场记录刚刚演唱的旋律,只能靠不停重复记住演唱过的曲调和旋律,音乐精准度、艺术性都大打折扣。再者,由于缺乏资金与相关保护措施,音乐资料保护不得当、从事调声传承人员待遇不高,人才培养力度不足,也就没有一只稳定的、训练有素的音乐记录队伍。这些不足,都将导致儋州调声传承面临着多方面困境与压力。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适当提供一定经济支持与政策支持,并鼓励其他社会民间资本融入调声保护与发展中来,也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工作者,运用科学记录与研究方法,从调声的研究理念,到调声技术保护手法展开全方位研究。比如运用专业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采取科学田野调查手段,对儋州调声源流、传统音乐结构、旋法、与传统民俗联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为儋州调声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理论与技术基础保障。

(四)编写调声音乐教程,推行乡土文化课程学校教育

目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都或多或少面临传承链缺失。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很多有特色民间传统文化项目都要面对频临灭绝险境。虽然目前儋州调声还是有大量男女青年出于个人喜爱,参与当地大型调声对歌活动。但大多数人都是跟着唱,或者是跟着看热闹,自身对儋州调声了解并不深刻,导致调声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建议政府与民间音乐团体,组织地音乐人士建立相关儋州调声学习小组,并给予适当经济扶持,让更多热爱儋州音乐文化、有相当文化水平的青年参与进来,进一步了解儋州调声,夯实儋州调声文化基础。同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将调声曲调、歌词改写成通俗易懂小册子,将儋州调声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文化课程,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调声基本知识,不断扩大调声群众基础。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对于儋州调声传承与保护亦是如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开发给儋州调声积极与消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保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才能更好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与建设,适应城市工业化进程,打造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品牌,为海南文化新繁荣做出贡献。

[1] 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西南地区或经典案例为中心[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2] 黄兹信.奇葩-儋州调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 黄特.海南民间音乐-儋州调声艺术管窥[J].商业文化,2011(5).

猜你喜欢

对歌儋州海南
对歌昆虫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对歌
为海南停留
跳跳龙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