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秦岭邻居》:大秦岭深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赞歌
2015-04-11李继高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商洛726000)
《我的秦岭邻居》:大秦岭深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赞歌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商洛726000)
《我的秦岭邻居》是作家白忠德先生创作出版的一部秦岭动物生态散文集,讲述的是秦岭人与动物和谐相生的奇缘,反映秦岭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智慧、性格命运、保护发展以及秦岭山民对它们的关爱和付出,一经出版即引来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梳理其创作缘由、创作过程、收获启发,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学繁荣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秦岭;动物朋友;生态文学;生态保护
我和白忠德是相识十多年的好朋友,这些年我看着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多有所获,由衷地感到欣慰。这次收到白忠德惠赠的大作《我的秦岭邻居》时,我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点惊讶。
白忠德多年来一直勤于读书坚持写作,发表数百篇,出版五部散文集,作品不但入选教材还走出国门,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在2006年出版的“三农”散文集《回望农民》[1],带给我阅读时的震撼与感慨铭记至今,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深深地感动着》。我在文章里这么写道:“读罢该书,让我深为动情的是充溢于书中的真挚感情,一个做稳了‘城里人’的农民儿子以赤子般的情怀对父老乡亲及中国广大农民的忏悔、理解、尊祟、热爱与期盼。由于情感的驱使,故作者能勇敢坦诚地说出当下许多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的话,为农民鼓呼,为农民呐喊,为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伸张正义。虽然不免偏激,有些刻薄嘲讽,但其赤诚的情怀,仍足以打动每颗未完全泯灭良知者的心……让我感动的还有他研究的深入和思索的深刻。作者说,该书是他2005年底到2006年4月份被抽调下派到安康市河西镇二垱村开展‘保先’教育期间,根据自己有意识地接触、观察和思考,并将这亲历亲闻和感悟记录下来的一组文字。但我以为这是他调动长期累积使出浑身解数结出的硕果。没有对现实问题的长期关切,没有深厚的穷人经济学知识,要写出如此厚重丰满震撼人心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书中那翔实丰富的资料、典型确切的数据、原生态式的语言记录,无一不使我们强烈地感到农民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强烈地感到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深入和透彻。”[2]
《回望农民》是思考“三农”的,话题宏大,也很沉重。而《我的秦岭邻居》是写动物的,思考动物的生存和命运。表面看来,两本书的差别非常大。然而细细阅读后不难发现,白忠德的写作是一以贯之,有一根主线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和邻居,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一旦动物遭到虐待,走向消亡,我们人类不仅会感到孤独,更像是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由此可见,他的思考和落笔,是着眼于生命的,着眼于宇宙的。完全可以说,关爱动物就是关注人类,关爱秦岭生态就是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看来白忠德非常清醒,没有忘记文学的根本,那就是对人本身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初读作品时的惊讶,变成了释然与敬意。
《我的秦岭邻居》[3]出版后的巨大反响,是我意料之中的。据我了解,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多家国内知名图书馆荣誉收藏。“我从这本集子里,感知到作家白忠德关于人类与动物和自然界和谐共生的良苦用心,这是一种美的情怀,亦是高尚的精神境界”。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如此点评。该书在白忠德的故乡佛坪县受到重视,当地多位领导与文化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座谈,分析品评其文学创作现象及其成果。国内外媒体强势关注,包括《美洲商报》《加拿大商报》《台湾好报》在内的100多家媒体刊发书讯、评论200多篇(次),加上博客、微博、微信、空间等自媒体首发转发,总刊发量已超过500篇(次)。
如此好的社会反响,我想至少要归结于两个因素,即秦岭和生态。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是华夏文明的龙脉所在,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美洲落基山并称地球三大文明之山。生物学意义上的秦岭,更是让国内外人士刮目相看。这里孕育着世界众多最为知名的动植物,尤其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秦岭四宝”的存在,一下子垫高了秦岭作为一座山脉的内蕴和知名度。可以说,关注秦岭就是关注中华文明,关注秦岭生态便是关注今日中国的生存环境。当下,秦岭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抒写秦岭的文学作品自然能赢得更多读者的眼球。可以说,白忠德的创作是搭了秦岭的“顺风车”。
单有秦岭这么一个元素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只是作品的表现对象。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才最关键。由此,生态便成为本书的核心元素、主心骨。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文学,是当下文学发展中的一大热门,契合着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人们的美好愿景。全球化、现代化让我们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物种消失、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等,精神更是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贪欲、焦灼、困惑、堕落、乃至绝望,我们与自然、与其他生灵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对立、血腥、残忍。生态文学可以对读者的心灵予以抚慰召唤,让我们的内心归于富足宁静,认识到与自然万物达成和解、消除对抗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白忠德的散文倡导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祈愿,表达人类对动物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散文《放生竹溜》首发于《南京日报》,后被选入人教版全国初一年级语文辅导教材,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竹溜与熊猫都生活于竹林,还与熊猫争食物,但它们的生存权和生命权是平等的,不能因为熊猫是国宝,地位高、价值大而优先享有生存权和更高的生命权。文中向导将捉住的五只竹溜放了,表现出人们对生命尊重与平等的朴素认知与践行。
动物是我的邻居和朋友,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份子。然而,我们对这些朋友又了解多少呢?2003年“非典”肆虐,果子狸被认为是“萨斯”病毒“元凶”而遭大量捕杀,它们显然是蒙受了巨大冤屈。想想要是我们管住嘴巴,不去吃它,那它体内的病毒也不会传染给我们。白忠德从这里看到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紧张对抗,就萌发了写写秦岭动物的念头,开始有意识将目光投向秦岭,瞩目佛坪,书写他眼里心里的动物朋友,以一颗平等真诚之心,与它们交流谈心,倾听记录它们的前世今生、喜怒哀乐。这一下持续到今天,从思考、搜集素材到撰写出版历时十一个年头。
写作需要深入到秦岭,采访当地山民,追踪动物足迹,这样的采风经历给了白忠德不同于以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生命体验。现在有个时髦的词汇叫“接地气”,但他更愿意称为“深入生活”。他说,深入秦岭采访体验,就是在“深入生活”,寻找鲜活可感的素材和故事。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非常危险,也非常艰苦。白忠德却把这当成了快乐的事,他三次深入秦岭深处佛坪自然保护区,还和一个初中生由向导领着前往药子梁看羚牛。那是个雨天,中午上到药子梁下方的小木屋,下午到梁顶,很快就见到20多只羚牛,在我们下方10多米远处吃草、休息、追逐。他们是站在“牛道”上,要是后面再来一群牛,或是这群牛冲上来,是很难躲开的。周围倒是有几棵冷杉,光溜溜的,根本爬不上去,所幸没有出现这样的险情。
这种深入、这种历险、这种体验,绝不是呆在家里或办公室就能想象出来的。有了这份生命体验,不仅对成长、对创作、甚至对体质锻炼都有很大帮助。
白忠德期盼有更多的人关注动物、热爱动物,甚至能拿起笔书写和描绘这些可爱的动物,但他仅仅希望大家从自己日常生活做起,葆有一份给予动物的善念和爱心,切不可都跑到秦岭深处去观察接触它们。热爱野生动物、珍惜野生动物,需要我们给它们一片森林、一条河流,还有一份不受干扰的自由。大量游客涌进秦岭,肯定对环境是个破坏,对野生动物是一份惊扰。而这种惊扰,也是目前秦岭动物正在面临的困境。
秦岭深处有珍稀的动物,也有居住百年的人家,是满足人的生活发展的需要,还是维护动物的生存天堂,这本身就是个两难选择。白忠德在写作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还是举个书中的例子吧:秦岭里有一些村庄,和珍稀动物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呈镶嵌状态。三官庙这地方,被人们成为“熊猫村庄”,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生产生活,境内居民大量迁出,目前只剩下9户57口人,是佛坪县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这里没有学校、商店、卫生所,不通电看不上电视,看病或上学要到100多里外的县城或50多里外的岳坝镇,最近的药店、商店也在20里外的大古坪。熊猫、羚牛这些珍稀动物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土地原本瘠薄,又不能施用化肥农药,产量就不高;不能搞基础设施建设,运输靠肩挑马驮,照明靠油灯蜡烛;居住的是泥土房,里面摆设极其简陋;房前屋后开垦的坡地围上一人多高的篱笆,可那根本不管用,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一夜间就让野猪、獾、熊糟蹋得颗粒无收;羚牛等动物多次伤人,有一个村民还成了残废,而无人伤害它们。村民何庆贵说,野生动物毁掉庄稼,他们从没要求过赔偿。国家有这方面政策,可野生动物不是政府让来的,便觉得没有理由要政府买单。
村民们不和它们计较,反而倍加珍爱,自觉参与森林防火、野外监测、反偷猎和动物救助,成为秦岭熊猫的保护神。据说,三官庙保护站一共抢救了19只熊猫,11只是村民发现的。2004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佛坪保护区联合建立熊猫野外研究基地,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三官庙村民搬离,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把村民搬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当然是好事。可是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们吃啥喝啥?
人类把原本属于熊猫的栖息地还给它们的时候,三官庙的村民却得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离开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的家园,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同时,三官庙地区熊猫多,很容易见到。因为经常打照面,彼此很熟悉,成了朋友。熊猫有个三病两疼的,便向村民求助。这么大的山林单凭几个保护站人员,根本管不过来,村民们是熊猫保护的“义工”和管理者的帮手。然而,国家有国家的考虑,这也是大局。保护动物与经济发展,几乎是个无法调和的矛盾,白忠德对此充满困惑和忧虑。
《我的秦岭邻居》的书写过程,就是他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和忏悔过程。人类和所有生物享有这一个星球,曾经相依相存,共同面对大自然的残酷和挑战。然而,有一天人类的技能大大超出一切其他生物,占据了全部优势。动物成了被支配、被掠夺的对象,它们的生存及其命运就不再是自己的事情,更取决于人类的态度和行动。我们曾疯狂捕杀动物,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我们也曾大规模开荒种地、建房修路,把动物逼到狭窄偏僻荒寒的地方。他的采访经历告诉我们:动物,并不可怕,只要你熟悉它,尊重它,敬畏它,它就同你亲近友好,做出牺牲,为你奉献。
没有了大自然的恩赐和其它动植物的帮助,人类的存在就只能是一种虚无。白忠德先生在在书中呼吁:“秦岭,是野生动物最后的一片生存净土,却并非是它们的天堂,因为影响威胁其生存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一天,当秦岭动物都消失的时候,我们人类不知将面临什么样的灭顶之灾。这绝非夸张吓人之辞。瘟疫曾经毁灭掉古罗马帝国,而地震、海啸、洪水更是能吞噬一切。为了我们自己,请善待秦岭的动物朋友吧!”[4]
[1]白忠德.回望农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李继高.深深地感动着——读白忠德先生《回望农民》[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
[3]白忠德.我的秦岭邻居[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4]白忠德.秦岭的动物朋友[M]//我的秦岭邻居.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4
(责任编辑:彭治民)
My Neighbor the Qinling Mountains:The Paean to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the Deep Qinling Mountains
LI Ji-gao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My Neighbor the Qinling Mountains,written by Bai Zhongde,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bout the animal ecolog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it narrates the enchanted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reflects the animal's living habits,survival wisdom, characters and fat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as well as the Mountaineers'love and devotion to the animal.Since published,it has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and all social sectors.Combing the creation motivation,creation process,gaining and enlightenment will possess the positive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improve people's eco-consciousness,enhance the eco-protection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eco-literature.
Qinling Mountains;animal friends;eco-literature;eco-protection
G642
A
1674-0033(2015)01-0094-03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1.021
2014-12-20
李继高,男,陕西商州人,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