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高产栽培氮肥优化施用的探究
2015-04-11隋保江张小娟
□隋保江 张小娟
(河北省临西县农业局河北临西054900)
夏玉米高产栽培氮肥优化施用的探究
□隋保江张小娟
(河北省临西县农业局河北临西054900)
当前在农业生产面临耕地资源、生态条件双重约束的背景下,探求高效、安全的农业增产技术途径,成为农业科研部门指导生产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从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物干物质累计量角度,初步探讨了夏玉米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氮肥优化施用技术,以期供相似类型夏玉米生产区域合理施用氮肥参考。
夏玉米曰技术环节曰肥水配套
1 夏玉米氮肥优化途径
夏玉米生长期95~120d左右,是高光效作物,其干物质产量的90%以上是由光合作用生产的,玉米增产潜力与其群体的光合性能密切相关。在生产实践中,密度与氮肥是影响玉米高产最主要的两个栽培因素,研究表明:对于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中,密度显著大于氮肥,因而要实现高产,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密度,过密过稀都达不到理想的产量。根据密度,再确定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氮肥要与其它肥料相结合,在肥料的施用上,施用时期对于玉米产量及化肥利用率有着显著影响,要发挥氮肥最大效应,还要使氮肥与水分实现良好耦合,才能使作物群体生理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 夏玉米氮肥优化技术环节
2.1施氮量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耐密型玉米品种中密度(一般为6万株/hm2)较之高密度(7.5万株/hm2以上)更易形成良好的群体生理形态,尤其是构建吐丝期足够的、合理的叶面积指数,积累足够的群体光合势,以提高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从而达到高产目标,通过笔者连续几年在河北省灌区小麦玉米轮作地的试验,紧凑型中穗玉米品种郑单958,密度6万株~6.75万株/hm2,氮素施用量在200~400kg/hm2范围内,与玉米籽粒产量、总干物质积累量、平均作物生长率等群体生理指标为正相关,与玉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为正相关,与玉米叶片平均净同化率为负相关,氮素施用量400~600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为负相关,与玉米叶片平均净同化率为正相关。施氮量超过400kg/hm2,对后茬作物有明显的壮苗作用,可能与硝态氮累积或在植株近根处富集有关。
2.2施氮时期
夏玉米N养分累积曲线呈“S”型,因此,施肥时期以喇叭口期为主,苗期为辅,苗期在播种至3叶展期追肥效果较好,考虑作物根系吸收和土壤缓冲,施氮量90 kg/hm2较为合适,不宜过多。近几年由于有机肥源逐年减少,秸秆还田成为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苗期追肥时,可适当补施氮肥以满足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秆时对氮素的需求,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化学肥料可增加速效N、P、K的生物有效性,提高N素利用率。
2.3肥水配套
据资料证明,667m2产量500kg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m3,形成1kg籽粒大约需水700kg,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出苗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问最大持水量的60%,苗期应适当蹲苗,促使根系尽量下扎土壤深层,有利于玉米对于土壤深层水肥的吸收利用及增强其抗倒伏性能;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灌浆需水达到高峰,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问水分状况对籽粒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应及时浇水,以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质量;乳熟以后则保持60%为宜。因而要根据墒情浇好“拔节水”和“喇叭口水”,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70%~80%为宜。主要是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d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
结束语
夏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多元化,国内玉米需求量逐年增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因而各地都在玉米探索高产栽培技术,大量的研究证明,密度和施肥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河北省灌区高产栽培选用郑单958,地力水平在6 000 kg/hm2左右,目标产量9 000 kg/hm2,推荐施氮240 kg/hm2,施肥采取两次追肥,苗期于玉米3叶期前,施总量30%~40%,喇叭口期(7月下旬)一次性施入余量。灌水上,出苗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问最大持水量的60%;拔节至抽雄期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以利于提高氮肥当季有效性。
[1]肖焱波,段宗颜,张福锁,苏凡,金航,陈新平,雷宝坤.移栽玉米的氮素诊断及追肥推荐研究[J].土壤肥料,2001(6).
[2]张彪,姜力,赵俊兰,侯继华,周艳华,贾永奇.夏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合理灌溉[J].河北农业科技,2006(6).
1004-7026(2015)05-0083-01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A